清末為什麼會成立一個「皇族內閣」?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文/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林小靜
宣統三年四月初五日(即1911年5月8日),清廷頒布《內閣官制》,並公布了第一屆的內閣名單,這屆內閣由十三人組成,慶親王奕劻擔任內閣總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為內閣協理大臣。十三人名單中只有四名漢人,其餘有七名皇族和二名滿洲貴族,因此招致了立憲派的不滿,稱之位「皇族內閣」。
「皇族內閣」的成立,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要追溯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這讓清廷上下都十分震驚,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認為日本之所以能戰勝俄國是因為建立起了君主立憲政體。於是在1906年6月底7月初,端方、戴鴻慈等人聯合上《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裡面提及中國遭受外國欺侮的主要原因在於「內政不進步」,由此建議清廷要儘快確立君主立憲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此折一出,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於是形成了對立的兩派,一派就是端方等人主張君主立憲;另一派是以鐵良為首反對設立責任內閣,反對廢除軍機處。雙方相持不下,清廷沒有認可設立責任內閣這一方案,但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呼聲日益高漲。
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
客觀原因則是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日益加深, 1906年日本就在東北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州都督府,清廷急需尋找挽救時局危機的方法。到了1910年9月,各省代表在資政院會議上提出要頒布憲法,組織內閣,認為現有的軍機處責任不明,要求設立新的責任內閣,同時開始國會請願活動,要求開國會。這時時局日益危急,即便在清廷內部,也出現了越來越多要求設立責任內閣的聲音,最有代表性的是1910年9月30日,廣西巡撫張鳴岐上奏朝廷,認為籌備憲政應從本源入手,而本源就是實行責任內、開國會。可以說地方督撫的「發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朝廷的決策。1910年11月4日,清廷宣布宣統五年(即1913年)召開國會,並要將九年預備立憲期限縮短為五年,並在第二年的5月8日正式成立責任內閣。
只是如前所述,這屆內閣名單的公布,引起了立憲派的紛紛不滿,後者通過各種方式向清廷請願,希望重回憲政軌道,結果屢次遭到了朝廷的置之不理。地方的漢族大員也有很大的意見,因為所謂「皇族內閣」的成立即將剝奪他們直接向皇帝上奏的權利,而且各省交由內閣統轄,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立憲黨人和平請願失敗的情況下,部分倒向了革命陣營,最終武昌城頭槍炮聲響,清末新政也隨之流產。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楊培超
※二阿哥胤礽為何被康熙帝兩度廢立?
※胡惟庸到底是怎麼死的,是被五馬分屍還是被蚊子咬死的?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