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男不怕胖,只怕不夠文藝
文/鄺海炎
本文首發於總第870期《中國新聞周刊》
偶像劇必有「男神」。在最近的爆款《延禧攻略》里,第一男神無疑是御前侍衛傅恆。他不但武功高,重情義,還顏值高,長著一身讓迷妹們垂涎的「唐僧肉」……扮演傅恆的許凱也就一炮而紅。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可男神也不好當,近日就有粉絲機場偶遇許凱,發現男神居然胖了,便紛紛吐槽,「像美顏後的高曉松老師」「減肥收節操」。最舌毒的是「許凱除了臉,什麼都可以沒有」。這話真是蘊含了24K純金的真理:這個世界分兩種人,靠才華吃飯的和靠臉吃飯的,你是一個靠臉吃飯的人,發胖就是砸自己飯碗。
那反過來看,文藝男就可以發胖嘍?想想這些年被奚落嘲諷的竇唯、高曉松,不也被噴得很慘嗎?
在中國傳統審美里,胖易落於色相,流於俗膩,而瘦則有清逸超遠之氣;在現代社會裡,胖意味著你缺乏意志力,瘦則是個體理性自治的表現,因此肥胖者經常被歧視。人們似乎很理解屠夫、廚子、暴發戶的肥胖,卻難以忍受作為生活偶像的演員和作為精神偶像的文藝人發胖,因為後者維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從這點看,文藝男發胖和演員發胖一樣,都傷害了粉絲。
但傷害還是有程度的差別。演員的偶像地位是建立在長相基礎上,發胖等於自毀長城。而文藝男的偶像地位是建立在作品上,長相只是一種附帶因素,變胖也不會敗壞基本盤。
以「音樂才子」高曉松為例,儘管這些年因為又胖又丑被網友稱為「矮大緊」,可他敢於自黑,多次轉髮網友的惡搞圖片,居然引發微博的模仿潮,慢慢地,粉絲對他長相的厭惡感就鈍化了,反覺得他率真好玩,確實是靠才華吃飯。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最近讀了些中國藝術史的書,也發現不少有趣案例。以被視為「畫道《蘭亭》」的《富春山居圖》為例,林嵐蜿蜒,江水如鏡,境界開闊,雄秀蒼渾,簡潔清潤,多美啊!能畫出這等美圖的黃公望一定長得很文藝吧?可朋友卻說他「貧子骨頭,吏員臟腑」,就是一股底層公務員的油膩味。
更逗的是倪瓚,他被公推為中國繪畫史上「逸品」的代表,高標中的戰鬥機,他的畫「乾淨,明潔,疏朗,清雅,如萬頃湖水澄清於秋月寒夜之下,令人俗慮盡空,心脾俱暢」(陳傳席語)。他還作詩推崇過「瘦」的風格:「身似梅花樹下僧,茶葉輕揚鬢鬅鬙。神情恰似孤山鶴,瘦身伶仃絕愛憎。」這麼個人怎麼也應該是一副「清癯古雅」的高士形象吧?可與倪瓚合作過的元代畫家王繹給他畫過一張像,這像雖沒有流傳到今天,但見過這張畫像的清人顧復說:「及展其像,則盤其面,刳其身,塵俗溢瞳,有不可解者。」「茲圖中所見肥而且俗,殊未解也。」(《平生壯觀》)用今天的話說,中國古代最牛的畫家居然是一個土肥圓!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美麗的誤會」?
這其實是藝術品的「光暈效應」導致的。一件明代的普通青花瓷為什麼到今天就成了藝術品呢?西哲本雅明解釋說,任何事物經過時間的淘洗髮酵後,都能產生「光暈」,一種源於時間和空間的獨特煙靄,一種「上鎖的時空經驗」;「光暈」的強弱取決於事物所能引發時人的歷史想像之多寡,文藝作品顯然比普通物體更具有符號價值,「光暈」也就更強;文藝家的偶像地位是作品主導的,人們對文藝家的形象會先入為主的被作品風格錨定,藝術家的非作品特徵(比如長相)就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退為次要因素,乃至無。所以,作品的生命力才是文藝男的面膜和美顏相機,文藝男不怕胖,怕的只是不夠文藝。
當然,文藝作品清洗文藝男形象中的非作品特徵也並非都水到渠成。比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有很高的藝術修養,當政時期的瓷器美得讓人流鼻血,小件器皿柔和含蓄、輕盈俊秀,大件器皿端莊典雅、工麗嫵媚。可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清洗他在歷史上冷酷、殘忍的形象。就好比納粹軍官的音樂修養再高,也清洗不了其「屠夫」形象一樣。這大概也是歷史老頑童質樸的一面吧。
圖蟲創意 x 正版圖片聯盟 x 中國新聞周刊
值班編輯:萬霽萱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