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防武器系統新發展
上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反艦導彈應用的擴散,如何對抗這種威脅成了擺在水面艦艇面前的嚴重問題。為了解決此難題,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提出「大閉環火控」理論,歷時10年研製成功了著名的「密集陣」近防炮系統,這是一種通過計算機控制,依靠雷達測量彈丸和目標間關係自動修正的全自動小口徑高炮系統,在試驗中,該系統打靶成績相當優秀,於1980年開始裝艦,並發展出多款改型,除美國自用外,還出口到了22個國家。類似「密集陣」的近防火炮系統也遍地開花。
然而在實戰中,該類系統並未取得戰果,「密集陣」系統甚至還發生多起誤傷友艦、誤擊友機事件,而且其過小的口徑導致毀傷威力和射程不足,且受限於雷達系統設計,攔截多目標能力較差。
進入21世紀,反艦導彈的發展朝著高航速(超音速)、智能化(末段可進行複雜的規避機動)迅速前進,在新型反艦導彈面前,「密集陣」類系統的不足越發明顯,這也導致近防武器朝導彈武器系統演化。
近防導彈的典型型號是「拉姆」導彈系統,「拉姆」導彈是世界上唯一採用雙模製導的艦空導彈,採用紅外和微波導引頭複合制導可以有效提高攔截效果;「拉姆」導彈也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滾轉彈體控制的艦空導彈,所謂滾轉彈體,是指導彈發射之後,會保持10米/秒自轉速度,這種設計可以簡化控制系統,一枚「拉姆」導彈只在前部安裝2個控制翼,就可實現全向控制,並具備很好的機動性能。
得益於其先進設計,「拉姆」導彈可以「發射後不管」,並具備非常強的多目標攔截能力,是目前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能力最強的近防系統。
而且由於採用了大量的成熟技術和硬體,「拉姆」導彈具有較好的效費比。不僅美國海軍和德國海軍大量採用,還有日本、希臘、土耳其、韓國、沙特、埃及等國已經列裝,並有國家對「拉姆」系統進行仿製。
「拉姆」導彈系統本身沒有搜索和跟蹤能力,對目標的搜索和跟蹤依靠艦上提供,美國因此把「拉姆」導彈和密集陣系統進行了集成,把11枚「拉姆」導彈搭載到密集陣系統的發射架上,替換機炮和彈鼓,保留「密集陣」系統的感測器,開發出了「海拉姆」系統。新系統擴大了「密集陣」系統的攔截距離,還具備了攻擊直升機、飛機和水面目標的能力。並可安裝在沒有作戰系統的艦艇(如輔船)上,從而擴大了「拉姆」的適用範圍。
近些年來,無人機、無人艇技術以極高的速度快速在全球範圍擴散,其使用門檻低,但卻能對水面艦艇構成不小的威脅,要應對這種威脅,傳統的近防系統是不夠用的。
這種背景下,激光近防武器應運而生。激光武器擊中目標的速度超高,幾乎不需要時間,同時對彈藥依賴很小,只要持續供電,就可以持續開火,不會受到彈藥搭載量的局限。
2014年12月,美國海軍把搭載有「勞斯」(LaWS)艦載激光近程防禦系統的「龐塞」號兩棲船塢運輸艦部署在中東波斯灣水域,並成功進行了「勞斯」射擊試驗,在試驗中成功擊毀了無人飛機和水面航行的小艇。
按照美國海軍的發展規劃,到2017-2021年,美國海軍將大量裝備這種有效射程約1.6千米的近程防禦系統。用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主任科隆德少將的話說,艦載激光武器「是一種顛覆性的武器……價格合理的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作戰方式」。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