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與錯的界限,果真是模糊的嗎?
對與錯,是人類進行抽象思維以及人與人進行溝通的基本語法。在人類的理性大廈中,起到基石的作用。
1 引言
「對與錯」,這個問題曾經我與不少人提起過。而我聽到的最多的結論是:「這世上沒有對,也沒有錯」或者「對和錯,是相對的」。
我不認同這樣的結論。我相信:對與錯,是確有其事的;對與錯的界限,是清晰可辨的
2 定義對與錯
為解決前述問題,首先,需要定義「對與錯」。純粹的對錯,不是指好壞或者善惡。純粹的對、錯,是一種判定。
「對」的完整表達是:判定甲與乙一致。
「錯」的完整表達是:判定甲與乙不一致。
其中,甲、乙是判定對象。
任何一次對錯判定,都需有至少兩個以上的判定對象
3 對錯的簡化表達
3.1 簡化使用的習慣
對和錯,是一種判定,是對於兩個判定對象之間是否抽象一致的判定。因此,對錯的完整表達,必須包含判定的對象。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習慣「對、錯」的簡化表達——即在使用「對、錯」概念時,不明確表述其判定的對象是什麼。比如:
改卷時,老師對學生說,你這道題做對/錯了。
完整表達——你給出的答案與試題的標準答案一致/你給出的答案與試題的標準答案不一致。
3.2 簡化表達的後果——誤以為對和錯是不能區分的
在上述簡化表達的例子中,雖然「判定對象」被隱藏了,但沒有影響溝通雙方之間的理解,因為這個語境下的判定對象是默認且統一的。
但在很多其他場景下,對、錯概念的簡化表達,就會產生語義不清。如下例:
當高中生兒子勇救溺水兒童時,父親對兒子誇獎說:你做得對!
此時,父親想要表達的完整含義可能是:
1、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我對你的期待(乙)一致!
2、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社會對你的道德要求(乙)一致!
3、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你自己的生活態度(乙)一致!
三種含義的判定對象是完全不同的,其含義也是不同的。在這個情境下,簡化表達的對錯,不能夠使得兒子準確理解。
與此同時,高中生的母親對兒子說:你做錯了!
母親想要表達的完整含義可能是:
1、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我平時對你的教導(乙)不一致!
2、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你本身作為一個學生的本職義務(乙)不一致!
3、你冒險救人的做法(甲)與你作為一個兒子所負有的照顧父母的義務(乙)不一致!
瞧,對於同一件事,父親判定「對」,母親判定「錯」。但這並不是因為內父母二人對此事的觀點相反,只是因為父母二人都在給出對錯判定時隱藏了自己的判定對象。這是一種常態,很多人都習慣了對錯的簡化表達。
這種常態造成兩個後果:
一、形成一個消極的認知,很多人認為——這世上不存在對或者錯,對和錯的界限是模糊的。
這一消極認知,成為很多人自甘墮落的借口。很多人明明感受到了社會中存在的錯誤,卻或欣然或苦笑地陷入錯誤之中,助「錯」為虐,他們用以自我安慰的理由就是「不存在對或者錯」。
二、造成無意義的爭吵。簡化表達的對錯,好比是一個文字遊戲,看似是爭吵,其實是「各說各的」。比如在上述例子中,父母若堅持簡化表達對錯,必定會陷入爭吵,而且這種爭吵一定不會有結果。
我認為,針對這種「對與錯的模糊」,我應當做的不是接受、習慣,更不是草率地以「不存在對和錯」去糊弄自己;我應當摒棄摒棄對錯的簡化表達(看似簡化,實則粗糙,就像盛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回到嚴謹、完整的對錯表達上。
後文中,為了將日常習慣簡化表達與完整表達加以區別,特定義:
判對,指判定甲與乙一致(完整表達)。
判錯,指判定甲與乙不一致(完整表達)。
4 對與錯的關係
4.1 判對,比判錯稀有
「一致」,當然比「不一致」要少很多,所以,正確總是比錯誤要稀罕。
對別人的觀點判錯,並不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能找出對方的錯誤,不等於自己知曉正確。
4.2 判對,比判錯有用
授人以錯,不如授人以對。判對,遠比判錯有用。
張三、李四分別這樣描述四不像:張三說「它似鹿,似馬,似牛,似驢;但又非鹿非馬非牛非驢」;李四說「它頭臉似馬、角似鹿、頸似駱駝、尾似驢。」我會擁抱李四,並把張三轟出門去!
但判對畢竟是比判錯要難太多。所以,生活中就會出現這樣有趣的人:
1、當他聽說身邊的朋友不愛喝水的時候,他建議多喝水對身體好;當他聽說身邊有朋友在主張要多喝水的時候,他說「水喝太多也會傷身體的,不要喝太多」;但你若問他,那我究竟每天該喝多少水呢?他並不知道。
2、當他看到人感冒卻不吃藥的時候,他建議「趕緊吃藥,恢復快」;當他看到人感冒了在吃藥的時候,他建議「是葯三分毒,盡量少吃」。
4.3 犯錯與糾正
犯錯著實是一種珍貴的資源。之所以稱之為資源,一方面是因為他需要付出代價來換取;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可助人糾正。當錯誤有助於糾正時,我稱之為試錯,具體是指一個擁有自己的判對之人,因出錯而糾正自己的判對。
判對本就稀有難尋,加之習慣於簡化表述對錯,導致很多人對於這個世界缺少判對。而一個缺少自己的判對之人,則會浪費了自己犯的錯。
綜上,我認為,我必須具備判對的習慣[1]。對各個判定對象擁有自己的判對,我才是真正珍惜了自己活著的日子,珍惜了自己犯過的寶貴的錯誤。
4.3.1 雜談:魔術與錯誤
說到對錯,讓我想起了魔術。魔術,是比正確更正確的錯誤。或者說,魔術是讓人審視自己的錯誤的正確。
魔術師並非是騙子。在魔術中,真正欺騙了觀眾的,是觀眾自以為正確的生活經驗。這些判對來自於日常生活中粗糙的總結。比如,我們總以為當劍穿過木桶時必定走的是直線而非曲線;以為兩個外形相近的人,便是同一個人。以為魔術師抽出薄薄的一張牌,就必定是一張而非兩張三張。
魔術是個妙人兒,總是驕傲地展示著超越生活經驗的真實。
※飛機為什麼在接近地面時拉起機頭復飛?
※程序猿自救指南之——如何拯救你的頸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