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被狗咬傷後按時接種疫苗,為什麼還會在第12天發病?
男孩被狗咬12天後狂犬病發作去世?
媒體報道,在浙江湖州打工的安徽人小唐的兒子在9月5日被狗咬傷,在醫院接種了3針狂犬病疫苗,在距離接種第4針還差2天的17日開始出現疑似狂犬病發作前驅癥狀,18日入院,於19日凌晨突然出現疑似呼吸衰竭而死亡。
9月20日,經湖州市衛計局組織的專家會診,臨床診斷為狂犬病死亡。
狂犬病診斷並不確定
從目前看,男孩狂犬病的診斷並不確定。
根據《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的診斷標準,臨床診斷需要符合下列任一項即可診斷:
A.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B.明確的動物致傷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簡單來說就是具有狂犬病狂躁型發作的臨床表現,而對於麻痹型狂犬病由於臨床癥狀不是非常特異,因而還必須有動物致傷史,即狂犬病的暴露。
但是,臨床診斷並不是最終的診斷。確定診斷除了需要具備臨床診斷證據,還需要加下列任一項:
A.直接熒光抗體法(或ELISA法):檢測患者唾液、腦脊液或頸後帶毛囊的皮膚組織標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陽性,或用RT-PCR檢測狂犬病病毒核酸陽性;
B.細胞培養方法:從患者唾液或腦脊液等標本中分離出狂犬病病毒;
C.腦組織檢測:屍檢腦組織標本,用直接熒光抗體法或ELISA法檢測狂犬病病毒抗原陽性、RT-PCR檢測狂犬病病毒核酸陽性、細胞培養方法分離出狂犬病病毒。
簡單來說就是具有狂犬病發作的臨床表現,加上狂犬病病原學的證據。
從目前信息看,有關男孩狂犬病發作的跡象只有家屬描述的疑似狂犬病發作的表現,南潯區人民醫院提供的死亡記錄上始終沒有狂犬病的典型臨床表現。
也就是說,即使是臨床診斷,目前的證據也不充分。
最後的診斷還需要依賴屍檢,從組織中獲得狂犬病病原體的證據。
當然,現在很多人的一個疑惑是,如果男孩真的是狂犬病發作死亡。也就意味著被狗咬傷後,既然按時接種狂犬病疫苗。注射疫苗為什麼沒能阻止狂犬病發作呢?
的確如此,被狗咬傷後,既然按時接種狂犬病疫苗,甚至按照醫學指南進行了所有規範化處置,仍然不能完全阻止狂犬病發作。
這跟狂犬病本身的特徵有關。
狂犬病的潛伏期
傳染病從暴露(接觸到病原體)到發病,中間都會有一個時間間隔,稱為潛伏期。
不同的傳染病潛伏期不同。像常見的流感,潛伏期一般在1到3天。
狂犬病的潛伏期時間相對較長,通常在1~3個月。目前已知潛伏期最短的病例是5天,WHO提供的最長的病例是8年(民間傳說的幾十年,沒有這種病例),但是,極少超過1年的。
狂犬病的潛伏期為什麼時間長,而且存在這麼大差異呢?
這是由狂犬病病毒,及其感染的生物特徵決定的。
狂犬病病毒是一種嗜神經性病毒,人暴露通常是通過動物咬傷或舔舐有傷口的皮膚黏膜,動物唾液中的病毒經由傷口進入人體。
與其他病原體不同的是,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不進入血液循環(因此,不能在血液中檢測狂犬病病毒,也不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抗體),而通常是在被咬傷的肌肉組織中緩慢複製。
然後進入外周運動神經系統,並以運輸小泡為載體,沿神經纖維向中樞神經逆(神經信號傳輸方向)向移動。有時,也進入感覺神經,順向向中樞神經移行。
移行速度取決於轉運方式,逆向軸突運輸速度較快,每天介於5-100mm。
病毒一旦進入脊髓(中樞神經),移行速度就會明顯加快。
狂犬病病毒主要在神經元(神經細胞胞體)複製,進入脊髓後也可以在脊髓神經節內快速複製。
病毒直到進入腦內,才會大量複製,併產生感染癥狀而發病。
因此,狂犬病從暴露到發病通常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的過程,
當然,不同個體,不同情況下,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存在巨大差異。
這就是狂犬病潛伏期通常較長,而且差異巨大的原因。
其中,咬傷部位是一個重要因素。咬傷部位如果距離中樞神經越近,潛伏期就可能越短;反之,就可能會很長。
因而,四肢的咬傷潛伏期往往較長,頭面部、頸部的咬傷潛伏期就可以很短。
狂犬病暴露後的醫學處置
眾所周知,狂犬病是最兇險的傳染病之一。一旦發病,死亡幾乎無法避免。
因此,對於狂犬病,主要在於預防。
狂犬病的預防,主要分為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
暴露前預防,主要是一些經常接觸動物的專業人士,需要跟多數疫苗那樣在暴露前預先接種,並定期檢測抗體滴度,必要時加強接種。
由於一般人,由於暴露於狂犬病的機會很低,不主張進行暴露前疫苗接種。預防主要是在暴露後進行。
暴露後預防,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傷口處置,被動免疫保護劑的使用,和狂犬病疫苗接種。
傷口暴露等級判斷
狂犬病暴露後,首要的是判斷暴露等級。因為,不同等級暴露的處置不同,不同的處置會直接影響臨床後果。
依據《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的規定,狂犬病傷口暴露分為三級,需要做不同的處置。
新聞中的男孩,被狗咬傷右眼和右側腿部,並且可見明顯的傷口和出血,顯屬三級暴露。
三級暴露傷口的處置
三級暴露的傷口處理越早越好。
依據醫學規範,三級暴露傷口的具體處置包括:
傷口沖洗:用肥皂水,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沖洗,每處傷口至少沖洗15分鐘。有條件的,應該使用專業設備進行傷口內沖洗,以期更徹底地清除潛在的病毒。
傷口消毒處理:徹底沖洗後使用稀碘伏(0.025%~0.05%)等狂犬病病毒敏感的消毒劑塗擦傷口表面和內部。
局部浸潤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由於疫苗接種需要一定時間(通常7天開始,14天才會產生全面保護)才能產生中和抗體,產生免疫保護作用。這就意味著,在疫苗接種後的7天乃至14天內還不會產生保護,這個時間是一個免疫保護空白的窗口期。
為了覆蓋這個窗口期,要求對於三級暴露傷口,應該使用被動免疫製劑,就是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在傷口周圍進行浸潤注射,以阻止病毒的侵入。
外科處置:在傷口清洗、消毒,然後在使用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血清傷口周圍注射至少兩小時後,進行外科清創,嚴重的損傷還需要組織修復。
狂犬病疫苗接種
目前,我國最常用的暴露後狂犬疫苗接種是5針方案,即分別在暴露後第0、3、7、14、和28天分別接種一針。
疫苗接種到刺激產生保護性抗體,免疫系統需要一個反應時間。
研究發現,狂犬病疫苗接種後,通常在第7天開始產生抗體,14天抗體陽性率可達100%,抗體滴度(量)也會達到最高峰,產生最大的保護作用。
這樣,如果感染的病毒毒力強大,咬傷頭頸部,傷口處置不當,潛伏期就可能很短,就有可能在還沒有產生免疫保護之前病毒已經達到腦內引起感染,發病。
新聞中男孩的情況
根據報道,男孩被咬傷右眼部和右腿部,傷口屬於三級暴露。
根據男孩父親的描述,男孩是在9月5日被咬傷,隨即被送去醫院醫院接種了狂犬病疫苗。分別在湖州市中醫醫院接種2針,南潯中西醫結合醫院接種1針。
根據公開的有限的病歷資料看,男孩的傷口在當時進行了清創處理(由於缺乏細節,規範性未知)。以及注射了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南潯區醫院病歷記錄中註明的是肌注,衛計委的會診診斷書是的是傷口周圍「封閉」,即浸潤注射。
接種的三針疫苗是在兩家醫院。按照指南,狂犬病疫苗的接種盡量使用同一品牌和同一批次疫苗。
按照程序,第4針應該在第14天,即9月19日接種。
不幸的是,在9月17日早晨,男孩就出現了頭疼和發燒等疑似狂犬病發作的前驅癥狀。由於癥狀不具有特異性,因此,即使第二天去醫院就診,醫生也沒有考慮狂犬病的診斷,而是在門診輸液「消炎」後囑回家觀察。
然而,回家後,病情急轉直下,按照家長的描述(事後),男孩出現了疑似狂犬病發作的躁狂、驚恐癥狀。
但是,這種說法似乎並沒有得到醫院病例記錄的支持,沒有有關狂犬病表現的記錄,而是以一般性「感染」給予抗生素(頭孢他啶)和一般性支持治療。
19日凌晨0點15分,男孩病情惡化,但仍沒有狂犬病發作的典型表現。
到0點30分,男孩出現呼吸衰竭,雖經救治,最終無效死亡。
總體上看,目前診斷並不明確,最終診斷依賴於屍檢病原學和病理學的證據。
當然,狂犬病暴露後,目前推薦的規範醫學處理,雖然不能保證100%防止狂犬病的發生,但是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預防。
※如何為孩子選擇最好的食品?
※世界心臟病日:心臟病和心力衰竭是怎麼回事?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