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秋節的「沒意思」展望中華文化的復興
秋風乍起,秋意漸濃。中秋節剛過,心中頗為感慨。不知何時起,中秋節就只剩下了看晚會,吃月餅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中秋節做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日子。有與之伴生的眾多民俗活動,和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猜謎、拜月、燃燈、飲酒、燒塔等。可謂豐富多彩,極富教育與趣味性。而那些有趣的活動。也都成了長輩們記憶深處兒時回憶,漸漸的退出了歷史舞台。
那麼,在我們紛紛嚷嚷著「過節沒意思」,在紛紛回想童年的快樂時光時。我們可否想過?是什麼導致了今天的局面?是什麼導致節日變成假期?而喪失的起原有的韻味?
在此我想談兩點感受:一、時代發展帶來的變遷: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對於曾經的那種「踏歌起舞,飲酒賞月」的生活雖然心嚮往之。卻已經沒有了實現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的巨烈變化,已經使那種生活方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更使其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根基。徹底成為了人們心裡的「桃花源」。
二、精神的空虛,亟需文明的回歸:日益浮躁的社會,日益迷茫的精神,已經無力承載那份寧靜的幸福。傳統價值觀的缺失,已經讓我們無力體會古人的精神世界,更無法實現與先人的精神對接。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闡釋以及對傳統節日的解讀應當與時俱進,讓它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值得肯定的是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要在什麼樣的基礎上來與時俱進?否則,與時俱進就將成為紙上談兵,實現文化崛起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我們必須回首過去,才能展望未來。我們必須在先人的智慧中汲取養料。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能創造新的文明。也只有這樣,發展才有意義。文化才能鮮活有力。只有穿越歷史的重重迷霧,追根溯源。才能抵達我們文明的起點。與我們的祖先實現血脈鏈接,喚醒我們殘存的文明基因,才能實現我們精神的重建。
在唐朝,我們通過古文運動實現了文明的覺醒。在遙遠的歐洲,先哲們通過文藝復興,走出了蒙昧的中世紀實現了文明的重建與再創造。迎來了異彩紛呈的新時代。並在後來的啟蒙運動中,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最終實現了文明的飛躍。
今天歷史的機遇再度擺在我們的面前,人類的文明再度面臨發展的瓶頸。再度陷入了泥沼。我們這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這塊發生過百家爭鳴的神奇土地。我們這個曾經四夷賓服的禮儀之邦再一次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兒。再度肩負起「盤整文明」之重任。我輩當把握這次歷史機遇,積極弘揚傳統文化。欲將何等文明交付後人,我等道子可功可罪。
(作者/慕水羽士 編輯/羅同)
※全山道眾積极參加龍虎山天師學堂第六次學習活動
※劍仙的告誡受益終生
TAG:龍虎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