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胡佛總統當過騙子?

胡佛總統當過騙子?

消失的龍旗

1902年歲末,在「肅靜、迴避」兩塊虎頭路牌引領下,一隊兵勇穿梭在開平礦區的土路上,隊列中那頂吱呀作響的轎子吸引了十里八鄉的注意。轎子里的人是灤州地方上的最高長官——知州葉溶光。此次出行對葉溶光來說,原本只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例行巡視。

巡視中,一個驚人的發現很快傳入了葉溶光的耳朵——井樓上的龍旗不見了!

經歷了波及整個北中國的庚子變亂以後,開平礦務局總辦張翼以保護礦產為由,為礦務局掛上了「中英合辦」的招牌。依照常理,平日本應中英兩面旗幟相對而立,但此時卻只剩下了一面「米」字旗。很明顯,大清龍旗被人撤下了。

中國的龍旗不見了,對於一名政府官吏來說本就不算一件小事,更何況出事地點是在開平。

胡佛總統當過騙子?

自打1876年奉命勘查礦藏的福建候補道、大買辦唐廷樞在開平得出了「採辦應有把握」的結論時起,開平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便步入了紳商巨賈乃至當朝權貴的視野。1878年開平礦務局開局了,首任總辦就是唐廷樞。

在唐廷樞引資招股後不久,一座以唐山、西山、林西三大坑口為基礎,鐵路、船棧等運輸體系為輔助的近代工礦企業落成。儘管礦務局在鑿井、開拓、掘進、通風等流程上儘可能的大量採用西式設備,但仍需動用3000壯丁才能正常從事生產,規模可見一斑。

截止到1894年前後,開平煤礦的日開採量已經高達25萬餘噸,供給北洋艦隊後仍綽綽有餘。天津機械局、輪船招商局等的燃料供應業已完全仰賴開平。

幾年下來,開平礦務局在政商兩界奧援的扶植下竟然置辦下了6艘輪船,兩處廠棧,一座銀礦。除此之外,它還享有永平金礦、洋灰場、鐵路股權若干。

正是在這樣一家大型企業的帶動下,這裡人員積聚、房屋激增、貿易興隆,十幾年的光景,憑空竟然造出了一座近代意義上的城鎮——唐山。

驚動袁世凱和慈禧

1903年3月,一份奏摺遞到了慈禧案桌上。上書人是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這份奏摺詳細介紹了「龍旗事件」的全過程。

而後,事件很快上升為了一起外交風波,「英使薩道義函至外務部(清廷)詰責此事,請飭查辦,駐津英總領事金璋亦函請護督飭將龍旗落下……」「該使謂開平礦務局前已賣與洋商……現在英國公司,非中外合辦……斷不準懸掛龍旗」。

英國公使的表述顯然與此前張翼上奏清廷的內容大相徑庭。張翼此前只稱是吸收少量英國股本的「合辦」,況且「合辦」也只是保全礦山的權宜之計,根本沒有要西洋人插手開平經營的意思。到了英國公使這裡,「合辦」竟成了「賣予」。

帶著疑惑,袁世凱又進一步追問薩道義。英國人的回復令他大吃一驚:「確有憑據存在天津領事署,當飭該領事抄送核閱,便知始末。」

幾日之後,3份西文合約遞到了他的案頭,移交約、副約末尾處張翼的印信俱全。開平礦務局的各項產權均清晰羅列於紙上,從胥各庄至蘆台的運煤河道、河池以及開平局之運河,加之該局所有在通商口岸或其它處之地畝、院宇各項,均行移交。粗略一算得,僅秦皇島一地出賣土地就不下8萬畝之多。

至此,一庄倒賣國有資產的巨案浮出水面。

為了弄清真相,袁世凱依據合約內容反覆追問當事人張翼,得到的答覆卻是:「系中外合辦公司,並未賣與英公司」。張翼並補充說,「已遣訟師赴英國控訴,正月內必有頭緒。」

為了印證張翼的說辭,袁世凱又找來了開平礦務局的英籍顧問德璀琳,德卻一味支吾,更使這位封疆大吏感覺倒賣開平煤礦似乎確有其事。

最終,袁世凱拜會了八國聯軍駐紮在秦皇島地段的日軍司令秋山,試圖通過與第三國的外交斡旋來達到收復開平的目的。沒想到日本人給他潑了一瓢冷水,「現英公司地段,礙難退還」。

袁世凱感覺事關重大,最終選擇了稟告清廷。

胡佛來到中國

唐廷樞在1892年去世,此後張翼便接手了開平礦務局。出身恭親王府僕役的他,對於企業管理一竅不通。很快,企業便陷入了管理混亂、冗員充斥的泥沼。

管理上的失敗隨之誘發了資金上的短缺。進而在1897年建造秦皇島碼頭過程中,全面爆發了危機。

張翼無法籌集到擴建秦皇島碼頭時所需要的足夠資金,只得將希望寄託於外國洋行。他先是通過曾任海關稅務司的英籍德國人德璀琳,以天津、上海等地的碼頭煤棧作抵押,向德華銀行借款60萬兩。此後,德璀琳又將一家名為墨林的國際財團引薦給了張翼。

他們的合作是愉快而充滿前景的,墨林公司先是慷慨地提供了20萬英鎊貸款,接下來又提出了一項籌集新股擴大礦山開發的宏偉計劃。對於西洋夥伴的慷慨,張翼感激不已。

鑒於開平礦務局所存在的問題,墨林開始幫忙為開平礦務局在全球幫助物色一名工程師。不久後,他們的目光集結到了一個美國年輕人的身上。

胡佛總統當過騙子?

他的名字叫做赫伯特?胡佛,出生於美國衣阿華州一個公誼會教徒家庭。10歲前其父母相繼去世。他在1929年那個全球經濟最晦暗的春天走上美國權力的頂端,成為白宮的主人。儘管他的傳奇經歷在那場經濟風暴的遮掩下已經顯得涓埃之微,但是他的發跡史又與開平礦務局的倒賣密切相關。

1897年,一紙招聘廣告改變了胡佛的命運,英國礦業巨頭「畢威克-墨林」公司計劃招聘一名經驗豐富的地質學家,並特別要求了應徵者的年齡為35歲以上。當年只有23歲的胡佛,決定虛報年齡。

他被錄用了,並且擁有了一個中文名字「胡華」,之後的工作經歷順暢而又充滿機會。

1899年2月,24歲的胡華來到中國,在「墨林公司—中國機礦公司」任經理兼煤礦技師。他公開的身份是直隸、熱河兩省的礦務技術顧問,實際上是墨林公司在中國天津的代理人。

胡華到中國後,奔走於華北各地,廣泛收搜集有關開平礦藏的情報,僅用短短5個月就向墨林先後呈報改組開平礦務局的兩個方案。並得出結論:「這個企業絕不是一項投機事業,而是一個會產生非常高的盈利的實業企業。」

就在這份報告完成的同時,一件足以影響近代中國命運的變亂髮生了。

倒賣開平礦山的真相

1900年5月30日,各列強炮艦因義和團運動陸續集結於天津的大沽海面,戰爭隨之爆發。

幾天之後,八國聯軍侵佔了開平礦山、秦皇島港以及天津城。駐守天津的英軍巡邏隊在租界內的一處民房裡逮捕了張翼,罪名是「疑與拳匪相通,飼鴿傳遞消息」。張翼被關進了怡和洋行地下室的一間屋子裡。

老朋友德璀琳的出現使張翼緊繃的神經多少感覺到了輕鬆。德璀琳設法解救其脫離險境的保證,使得張翼對於這位異邦朋友的品德更加深信不疑。

德璀琳提及天津煤棧被焚而唐山、林西又不通消息,他說在這種兵荒馬亂的條件下,俄軍正在伺機南下侵佔礦區,如要保住煤礦只能依賴英國。至於如何保全,他提出「中英合辦」。

雖然張翼對於中英合辦煤礦的提議有些遲疑,但考慮到自己當下的處境,還是勉強答應了下來。

隨即,德璀琳向張翼出示了一份手據,上面寫著賦予德璀琳「便宜行事之權,聽憑用其所籌最善之法,以保全礦產股東利益」。事實上,自從張翼簽字那一刻起,德璀琳就已成為了開平礦務局事實上的總辦。

次日,張翼被釋放。在驚魂未定之時,德璀琳再次到訪。他聲稱目前局勢混亂,僅憑空洞的一紙手據很難達到保護礦權的目的,如果想徹底保住礦權,必須得到更大的權力空間,隨即兩個札委和一份備用合同被簽定了。

札委和合同分別從企業性質和運作手段上徹底否定了開平礦務局的原有形態,將該礦務局的一切土地、房屋、礦山、輪船以及其他一切財產之所有權與管理權全行交給德璀琳,他將有權按其意願出售、抵押、租賃、管理、經營及管轄該項產業。

顯然,這是德璀琳有意而為之。

隨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偏離了張翼的原始初衷。德璀琳在取得了張翼的全權委託之後,並沒有如約去借款或募集外國資本,而是找到了墨林公司的美籍僱員胡華,他們商定將開平礦務局的全部產業移交給英國註冊公司,並委託英國律師伊美斯起草了一份賣約。

1900年7月30曰,德璀琳代表開平礦務局,胡華代表英商墨林公司在塘沽簽字,並由伊美斯和德國商人、德璀琳的女婿漢納根見證。由此,一樁倒賣中國資產的惡性事件在清政府全然不知的情況下發生了。

10月,回到倫敦總部的胡華將賣約交給了墨林,老謀深算的墨林考慮到中國政府肯定不會輕易放手這家企業,而俄、法等國際勢力也勢必將阻撓這次侵吞開平。於是,他將礦權轉移到了國際財團「東方辛迪加」的名下。

同年12月21日,依照英國公司條例,一家名為「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的跨國企業在倫敦誕生了,而註冊者正是大財團——東方辛迪加。

次年2月,胡華按照公司的指示,陪同比利時人吳德斯來到中國,從事開平礦務局的財產接收工作。他們依據賣約的條款要求張翼將開平礦務局一切權利移交給新公司。

張翼因事關重大,未敢應允。胡華對張翼反覆施壓,一方面聲稱要將他倒賣國家資產的行為公之於眾,另一方面通過外交手段相威脅,甚至以外國軍隊重新佔領礦山逼迫其就範。最後,雙方妥協。

在張翼的要求之下,合同中訂立了如下條款:「張翼仍為開平駐礦督辦,並有權委派一中國總辦,管理開平事務;華洋股東議事之權無異;華洋各股平沾利益等。」

胡華和吳德斯分別出任礦務局的正副總辦,並以新股票兌換舊股票的模式完成了資產的轉移。就這樣,開平煤礦淪為了西方人的企業。

到倫敦打官司

袁世凱三次參奏開平被盜賣之後,舉國輿論沸騰,聲討之聲不絕。於是張翼於1904年11月被迫啟程赴英。

1905年初,英國倫敦高等法院的審判庭上,一場跨國的審判正在進行。此案開庭14次,最後於1905年3月1日宣布判決書。

其要旨有二:第一,判決被告應當遵守副約中的規定和義務,否則無權取得、持有或管理移交約中所可開列的產業,或享受其利益,或頒發諭令,禁止被告享受該項產權;第二,對原告的賠償要求,法庭不予支持。

表面看來,張翼似已勝訴,但訴訟案並未就此終結。被告墨林對於判決心存異議,上訴到了上控公堂。

經過7次開庭公審,法庭1906年1月宣布,維持倫敦高等法院原判被告應遵守副約,但又將副約規定的駐華督辦的實際權力重新作了解釋,稱「按照副約之真實解釋,張翼應得之權,不能過於該公司遵照註冊章程給予董事兼總理者之權」,並據此駁回原告希望賠償損失的要求。

不難發現,早在倫敦興訟之前,開平煤礦所有權的流失已成定局。英國法庭的審判完全是在承認賣約有效的前提下展開的,一切訴訟只是圍繞張翼個人得失的糾纏,對於國家毫無意義。



(作者:王磊石)

作者寫於2016-04-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生病去醫院,如何對症挂號?
智能語音裝置讓開車變得更危險?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