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方歷史沙龍(151)黃河邊的民間藝術和歷史記憶

東方歷史沙龍(151)黃河邊的民間藝術和歷史記憶

原標題:東方歷史沙龍(151)黃河邊的民間藝術和歷史記憶



東方歷史沙龍(第151期)

主題:黃河邊的民間藝術和歷史記憶


主辦:廣西師大出版社、東方歷史評論、台灣漢聲、北京閱讀季


嘉賓:楊先讓、黃永松、馮真、喬曉光


主持嘉賓:楊陽

時間:2018年9月29日(周六)15點-17點


地點: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


【沙龍嘉賓】



楊先讓,1930年生於山東牟平養馬島,1939年隨家人遷居朝鮮,1944年回國求學,195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和創作員,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員,文化部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主任、教授。

曾獲美國休斯敦大學亞洲藝術部文化獎、全美華人教育基金會終身藝術成就獎、中國文聯第 11 屆造型表演藝術成就獎等國內外大獎,作品被大英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曾出版著作《楊先讓文集》《徐悲鴻》《中國鄉土藝術》《與木刻刀結緣50年:我的木刻版畫創作歷程》《海外漫紀》《藝苑隨筆》等。



黃永松,《漢聲》雜誌創辦人之一,台灣出版人。現任漢聲雜誌社發行人兼總策劃及藝術指導。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


創辦《漢聲》雜誌46年,遍走中國田野鄉間調查,採集「中國的」、「傳統的」、「活生生的」民間手工藝文化,努力建立一座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庫。中國鄉土文化遺產的積極搶救者,被馮驥才基金會授予「中國民間守望者獎」。


馮真,1931年7月出生, 擅長油畫、年畫,廣東南海人。1947年在華北大學文學藝術院學習,195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幹部訓練班、研究班進修。1956年在蘇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獲"藝術家"稱號。1962年回國,任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教授。


作品有年畫《娃娃戲》、《娃娃歡》、《娃娃樂》等。其中年畫《娃娃戲》廣受關注,《偉大的會見》、《和平年代歡迎你》等多幅作品榮獲國家獎。



喬曉光,1957年7月出生,河北人,漢族。現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文化遺產學系副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原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長。主要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間美術研究、教學。從事油畫、現代水墨、現代剪紙多媒材藝術創作及教學。

20年來長期考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民族民間藝術,關注民族民俗文化和民間社區文化傳承現狀。2002年5月在中央美術學院創建國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2003年1月聯合北京高校創立國內首個"青年文化遺產日"。代表著作《活態文化》、《沿著河走》等,代表作品油畫《玉米地》系列及現代剪紙、水墨系列等。2006年獲"民間守望者"提名獎。


主持嘉賓:



楊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會員。


【沙龍內容】


民間藝術典籍不載、正史不論,是一個龐大的造型世界,實實在在與廣大平民共存了數千年1993年,台灣漢聲的一套三本精裝的《黃河十四走》橫空出世。這部傳世作品是徐悲鴻弟子、中央美院原民間美術系創始人楊先讓帶領考察團花四年時間十四次走黃河的嘔心瀝血之作,幾萬字的筆記、數千張照片、上百種民藝收集,以及調查者本人終生難忘的親身體驗,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


25年後《黃河十四走》再版,塵封多年的民藝考察之旅經典重現。25年前,這部令黃永玉、白先勇、陳丹青等人念念不忘的書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次沙龍以「三十年前的黃河岸邊——《黃河十四走:黃河民藝考察記》里的時光追憶」為主旨,邀請楊先讓、黃永松、馮真、喬曉光、楊陽等嘉賓做客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述說典藏本《黃河十四走》背後的故事,討論中國民間藝術和歷史記憶。


歡迎自由參加。


【詳細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36號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書店


【活動圖書信息】



楊先讓 楊陽著:《黃河十四走——黃河民藝考察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歷史評論 的精彩文章:

蘇聯的最後一代:伊娜和她的朋友們
「剿共」背後國民黨派系的較量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