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為何「褐化」?
「褐化」的秘密
加拿大多倫多的安大略湖是北美洲五大淡水湖之一,屬於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如果你從湖裡取出一公升的水裝在白色透明的塑料瓶,就會發現這些水的顏色是棕色的或淡茶色的。
按理說環境良好的湖水應該澄清透明才對,可是湖水好像「褐化」了,為什麼水會變這褐色呢?
顏色的奧秘在於湖水中溶解的一種有機物——溶解有機碳,水體呈現褐色正是它的功勞。對於在水中的魚兒蝦兒等生物來說,這樣的水就好像具有防晒的功能,因為溶解有機碳能阻擋紫外線。不僅如此,這樣渾濁的棕色水還是生物們的基本食物樂園。
那麼,水中的溶解有機碳是從哪裡來的?
當陸地上枯死的植物被分解後,有機碳回到周圍的土壤,然後自然地滲入「水路」達到水體,變成溶解有機碳。
但近年來,這個過程已經開始加速,安大略湖中的溶解有機碳在最近十幾年中一直處於穩步上升的狀態。而且,不僅僅是加拿大的湖泊,科學家在美國和歐洲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同樣的現象。北美和歐洲北部522個偏遠的湖泊和溪流有機碳的沉積,在1990-2005年間上升了2倍左右;英國22條河流中溶解有機碳的濃度平均上升了91%。
酸雨減少所導致
科學家發現,淡水「褐化」在很大程度上竟然是由於酸雨減少——一種成功的環境改善——所引起的。
說起酸雨,應該是開始於19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由化石燃料驅動。工業革命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機器就是蒸汽機,需要鍋爐來燃燒化石燃料,產生蒸汽來推動機器運轉。
這些化石燃料是碳氫化合物,特別是煤,燃燒後會排放產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氣體在高空中被雨和雪沖刷,然後溶解在水中,雨水就變成了酸性,形成酸雨。
到了20世紀70年代,酸雨很明顯會破壞樹木和水生生態系統,政府開始意識到危險,並立法要求清理煙囪,隨後酸雨開始減少。
但是在溫帶和亞北極的許多地區,酸雨中的硫沉降改變了土壤的化學性質,使它們具有「粘性」,大部分有機碳因為土壤的這種「粘性」,都乖乖呆在土壤原地,並沒有跑到周圍的河流和湖泊中。酸雨減少後,由於土壤硫含量下降,土壤「粘性」因此下降,開始「粘」不住有機碳了。
氣候變化對這一現象也有影響。由於現在的大氣擁有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導致氣候變暖,雨水變多,植物也有更長的生長季節,因此植被生長加快,生長量上升。可以想像,當植被生長加快,那麼枯死的植物也會增多,其背後可能就是過量的有機碳被衝到了河流和湖泊里。
魚類生存受害
全球淡水越來越嚴重的褐化不是一件好事。
科學家調查了挪威168個湖泊,發現當地湖裡有一種魚兒——河鱒數量與水中溶解有機碳含量有關。在最初有機碳含量上升時,河鱒數量也隨之增加;但是如果溶解有機碳繼續上升,將導致河鱒的數量持續下降。
那為什麼剛開始的時候河鱒的數量會增加呢?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這個原因:有機碳能阻擋紫外線,為河鱒防晒了。此外,當有機碳流入水道,它往往還帶來其他「同伴」:磷和氮,而這兩種物質是食物鏈的底部生物生長的關鍵營養素。
然而,當水變成深棕色,說明水中溶解有機碳的含量就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如果水足夠深的話,臨界點的有機碳可以阻擋陽光到達水底,水底部的藻類和自由漂浮的浮游生物就無法獲得陽光,沒有陽光就意味著沒有光合作用,食物網就失去了底層的食物來源。
水的混濁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縮小了頂層湖水的深度。而頂層湖水溫暖且富有氧氣,是魚類的主要棲息地,是生命最繁榮的地帶。
因此,水體嚴重褐化,會使浮游植物無法光合作用,不能生長,也不能製造氧氣。這樣下去,魚類食物變少,還要加上棲息地面積減少,這對魚類等生物來說是一個雙重打擊,水體可能就不再適合魚的生存了。
水費會變得昂貴?
水生生物棲息地的減少並不是水褐化的唯一後果。不透光的水會導致浮游植物死亡,無需光合作用的水生細菌開始主導水體,水生細菌會在溶解有機碳的盛宴上「貪婪吞食」,而後生產廢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最終可以促進全球變暖。換言之,氣候變化似乎會使水體褐化、再褐化,而褐化反過來又會刺激氣候變化。
但這還不是全部。眾所周知,淡水是人類的飲用水來源,而上升的溶解有機碳含量將提高了安全飲用水的成本。
你知道為什麼水龍頭出來的自來水通常有一種稍微刺鼻的味道嗎?那是因為自然界的水天然含有各種細菌,再經過管道系統傳送到家家戶戶,如果不進行滅菌處理的話,就成了「細菌培養液」。自來水工廠在把自來水送到千家萬戶之前,都要進行滅菌處理,這時候就用到了氯氣或者二氧化氯,稍微刺鼻的味道就是氯衍生物的氣味。
除了滅菌消毒,氯還有一種功能,即和水中的溶解有機碳反應,但是這個反應會遺留下有毒的副產物。為了阻止有毒物質的產生,人們需要在水中加入其它兩種物質——硫酸鐵和硫酸鋁,迫使有機碳聚集在一起,沉降到水底。這樣處理之後的表層水就安全了。
如果淡水褐變現象加劇,可想而知,淡水將需要更多的處理劑,那麼成本會增加,或許導致你家裡的水費將會變得昂貴。
「臨界點」在哪裡?
將正面影響轉換到負面影響的溶解有機碳濃度「臨界點」在那裡呢?科學家們認為每個湖泊河流生態系統的「臨界點」可能是不同的,因為他們發現相比於深水湖泊,淺水湖泊的溶解有機碳「臨界點」濃度高,但具體是多少還不能獲知,還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
我們已經知道,溶解有機碳的負面後果將可能是水生生態系統被破壞,水處理的成本將增加,甚至可能加速全球變暖。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也許你會說,既然是酸雨的減少是根本原因,那麼我們人工增加酸雨量能不能減少水體褐化呢?這當然不行,這是顧此失彼的事情。也有人認為,我們要減少漁業捕撈的數量,避免上層水體的魚類數量崩潰。
無論要採取什麼措施,所有科學家都一致認為,人類需要更密切地關注淡水褐化現象。如果這種現象繼續下去,那可不僅僅是湖泊和河流顏色變化的故事,而是涉及到地球生物生存的大事件。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學之謎 2016年第4期文章重點文章)
※天生失明的人,夢裡會有顏色嗎?
※從指甲上的月牙能判斷健康狀況?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