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vs哲學:哲學已死?
有一個房間,門沒有鎖,是向內開的。有一人身困其中,無法脫出,因為他永遠在推門。
這是哲學的困境,也是科學的困境。或者說,這就是當今人類的普遍困境。
其實,離開這個房間的方法只需要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動作:拉開門。
哲學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
哲學家探討世間萬事,並試圖闡釋它們的意義及順序。例如:倫理、道德、自由意志、信仰體系、世界政治(包括正義與法律)、語言、美等等。
這一切決定我們如何生存,何事至關緊要、言行舉止以何為準則。
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樣還不夠。
「當哲學家們開始談論哲學時,會發生什麼呢?」安雅·施坦鮑爾在她主筆的《Philosophy Now》中發問道。
「聽起來他們似乎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轉。不可否認,有時確實如此,而整體情況更加緊要。哲學作為一種知識學科和態度的本質決定了很多事都取決於對此的討論。」
哲學正在經受著來自科學家們的猛烈攻勢,因為科學家們相信科學才是唯一真正的知識來源,真理必須建立在堅不可摧的實證基礎上。
這是否公平?或者更重要的是,這對人類發展有幫助嗎?
1、斯蒂芬·霍金說哲學已死
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談及2011年Google時代精神大會上哲學無法與科學同步時,如是說道。
在發表於《電訊報》上的文章《哲學已死》中,馬特·沃曼對霍金的擔憂進行了闡釋。
「宇宙本質的基本問題不能脫離諸如經由大型強子對撞機和太空研究所得到的實據來解決。」
霍金承認他的論斷尤其適用於物理。
然而,物理曾是哲學家們佔據的領域,因為哲學家們的目標就是回答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一些問題,如:
「我們為什麼在這裡?」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是否會在死亡後延續?」
沃曼引用了霍金的話,「在人類尋求知識的發現之旅中,科學家們成為了火炬手。」
這無疑是對探求真理的形象比喻。科學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嗎?在這條激動人心,引領我們通往宇宙真理的道路上,哲學是否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呢?
如果哲學無法與物理和宇宙學匹配,哲學的其他重要領域,比如倫理、道德、正義和法律,又如何呢?
2、對與錯
倫理道德是哲學特有的特徵嗎?還是說科學也能對是非曲直給出答案?
邁克爾·舍默在他的文章《道德的出發點:科學如何影響倫理》中發問道。舍默的理論基於人類繁衍永遠依賴於自然選擇這一理念。
有史以來,虐待、酷刑、戰爭、奴役和盜竊削減了人類的生命,然而自然選擇其實是針對個體的。是個體感覺到痛苦與歡樂,因此倫理的目的是促進人類繁衍。這包括個體生命的存活與繁育。
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是二戰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張個體權利優於集體利益。在《100位偉大思想家》的「約翰·羅爾斯」一章中,傑里米·哈伍德說:
「羅爾斯將哲學從枯燥的邏輯、語言學和科學哲學問題中拯救出來,使哲學再次聚焦於倫理、社會正義、自由的界限和責任這些基礎問題上。
將哲學的這些領域說成枯燥無味似乎有點過於苛刻,但倫理問題的重要性及對個體的保護反駁了功利主義價值觀。功利主義是一種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思想理論。
我們或許想要問問:科學是否能夠解答關於個體權利的問題?
3、從事實中衍生倫理是危險的
艾米·庫爾斯在《Philosophy Now》的《科學與哲學:美麗的友誼》中探討了舍默和科學家們的問題。
為了表示支持,她引用了大衛·休謨重要的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關係理論,即「實然」與「應然」問題。
「當決定該做什麼時,我們怎樣才能判斷一個事實——一項「實然」比另一項事實更重要呢?」她問道。她引用了優生學這一尖銳例子。狂熱者熱衷於將優生學理論應用到萬物上:
自然既選擇又打壓生物個體,所以這些思想家認為這一理論也適用於人類。庫爾斯說道,
「於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許多科學家認同人類應當通過明智選擇遺傳給後代的特點而得到『優化』……他們認為應該打壓那些具有『不良』特質的個體——這裡的『選擇』意味著絕育及屠殺。
這個例子有悖於個體優勢論,因為它反對個體。這是極具破壞性的反對個體優勢的意識形態之經典案例。有許多例子證明,科學與哲學協作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好、更富悲憫心的結果。
即使是科學觀測出的事實也不足以決定什麼才是最應該做的,忽視哲學的貢獻對我們來說是危險的。總是有許多事實和變數需要被納入考慮範圍,而由此得出的方向常常是與事實背道而馳的。作為有思想和悲憫心的人類,我們當如何決定另一人該生或該死?
我們可以以科學理論為依據進行辨別,然而如果我們是哲學家,我們就無需這樣做。我們可以根據人性選擇做出何種反應。
生而為人,我們演化出了對他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並儘可能幫助他人。身為個體,我們聯合起來保護比我們弱小的人,並儘可能緩解他人的苦痛。
艾米·庫爾斯得出了如下結論:
「這一系列合作本能使我們得以幫助那些『不適者』生存,讓彼此作為個體和社會成員活得更幸福、健康、富裕,從而最終變成『適者』,這也是事實。
4、個體與群體間的雙向依存
庫爾斯並沒有排除群體的重要性,因為我們需要社會來發展教育、分配衣食用度和醫療。只靠自己是無法生存的。
「因此,當個體努力得到促進,且個體利益不會對群體利益過度侵犯時,人類才能繁榮昌盛……個體驚人的多樣性應當被提倡和保護,因為這使得人類成為了地球上適應力、生命力最頑強的物種。
在艾米·庫爾斯看來,不能允許利己主義的個體因為追求個人目標而損害群體和社會利益。我們需要平衡。考慮群體共同特徵可以幫助群體和個體成員一同獲益。她引用了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話:
「通常來說,巨大的損害源於將『個體』與『社會』分割成對立陣營的行為,或源於無視社會存在而產生的言行。」
看懂這個類比了嗎?劃分利益領域必將引發對其中一方的損害。這就是為什麼科學和哲學仍彼此需要。
5、科學與哲學——實非敵手,乃是良伴
自誕生之日起,科學便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哲學,直到今日依然如此。庫爾斯接著寫道:
「隨著前進的每一步,從邏輯規則的應用,到任何具體應用中我們為什麼要將事實的重要性和價值分出高下,科學理論的形成都深深地有賴於哲學。事實上,科學就起源於哲學的一個分支——自然哲學,直到這一分支日益壯大,脫離母體,又分出了物理、生物、化學等等。可以說,科學正是由哲學嫁接而來的
哲學是對智慧和知識的熱愛,同時搜尋艱深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們收集基礎數據和事實,而哲學家們則迫不及待想要釐清怎樣才能發揮出它們的最大作用。哲學家想要知道這些理論中是否有任何不利於人類發展的元素,正如昔日優生學案例中那些慘痛的教訓帶給我們的啟示。
畢竟,絕大多數思想家所希冀的都是一個讓人類和其他物種能更好地繁衍生息的世界。
安雅·施坦鮑爾在《孤注一擲》中引用了維特根斯坦的話:
「有一個房間,門沒有鎖,是向內開的。對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只要沒想到去拉而不是推門,他便將永遠囚禁於其中。」
「來吧,」施坦鮑爾說,「拉開它!」
我想在「拉開它」前面加一個詞——「一起」。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第十五期,特別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吳國盛,為大家帶來《科學的人文起源》的主題演講,從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科學等多個維度,闡述人文的起源、科學的由來,以及二者的本質與關係。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探秘科學最早的發源地,追溯西方科學精神的起源。在科學與人文合一的層面上,重審自由和理性。
編譯:未來論壇 商白 來源:Decoded Science 作者:Janet Cameron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為 「未來論壇」微信賬號(ID:futureforum)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