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研發費抵扣新政出台,華為減稅金額達10-30億

研發費抵扣新政出台,華為減稅金額達10-30億

減稅降負靴子落地,這回輪到科技創新企業。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科技部聯合發文研發費用抵扣新政,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比例即從原有的50%提高到75%,同時,將抵扣範圍從原有的科技型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

實際上,在一些行業中尤其是IT企業,深受研發費用之苦,每年研發費用甚至吃掉一半以上營業收入,而此次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比例,無疑將釋放減稅降負的紅利。

據券商中國記者測算,以研發費用超過凈利潤的華為公司為例,在執行2018年研發費用抵扣新政後,每年最高可減稅或超過30億元。

新政抵扣比例高覆蓋廣

9月20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與科技部聯合發文(財稅〔2018〕99號),階段性的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至75%。

財政部在文件中稱,為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科技創新,就提高企業研究開發費用(以下簡稱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1)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

(2)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政策有效期三年,即2018年、2019年和2020年。

實際上,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由來已久,2015年、2017年將有發布相關政策指引,政策的核心均是為企業減稅降負,推動企業進一步進行研發創新。

華為公司減稅10億~30億

談及研發費用支出,華為公司則是行業內繞不開的標杆公司。

今年3月,華為公司今天正式發布了2017年年報。2017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036億元,同比增長15.7%,凈利潤475億元,同比增長28.1%。

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達897億元,同比增長17.4%,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截至2017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

對於研發費用遠超凈利潤的華為來說,此次研發費用抵扣新政的實施,無疑將收穫利好。

中泰證券計算機行業分析師謝春生在研報中認為,國家提高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本質上是對高科技企業「減稅降負」,此外也將進一步鼓勵企業研發創新,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謝春生舉例稱,假設某企業在2018年研發費用1億元。(1)如果研發費用全計入當期損益,與老政策相比,執行2018年新政後,企業多減稅375萬元。(2)如果研發費用全形成無形資產,與老政策相比,執行2018年新政後,企業多減稅112.5萬元。

借鑒上述分析師的計算方法,券商中國記者計算,在2018研發費用抵扣新政實施後,華為將減稅10億元~33.63億元。

我們進行分場景討論,第一類,假如研發費用全部計入當期損益,華為在2018年研發費用如果仍然為2017年897億元計算,全部計入當期損益。

1)按照2015年的老政策,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可減少448.5億元(即897億元*50%),如果按照15%的所得稅稅率計算,在所有費用都可以足額扣除的情況下,等於2018年企業少繳納所得稅67.28億元(即448.5億元*15%)。

2)而按照2018年的新政策,企業應納稅所得額可減少672.75億元(即897億元*75%),如果按照15%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等於2018年企業少繳納所得稅100.91億元(672.75*15%)。

3)因此,與2015年老政策相比,執行2018年新政後,華為要多減稅33.63億元。

第二類,華為的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後的減稅情況。假如華為897億元的研發費用形成無形資產,攤銷年限是10年,每年89.7億元。

1)按照2015年老政策,每年可稅前攤銷134.55億元(即89.7億元*150%),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減少44.85億元(即134.55億元-89.7億元),如果按照15%的所得稅稅率計算,所有費用都可以足額扣除的情況下,等於華為每年少繳納所得稅6.73億元。

2)按照2018年新政策,華為在2018年、2019年和2019年每年可稅前攤銷156.96億元(即89.7億元*175%),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減少67.28億元(156.96億元-89.7億元),如果按照15%的稅率計算,等於華為每年少繳納10.09億元。

3)與老政策相比,執行2018年新政後,華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三年累計多減稅10.08億元(即3.36億元*3)。

華為全面轉型!每年投入10億美元 AI晶元有望10月問世

外媒The Information經常曝光的華為秘密行動「達芬奇計劃(也叫D計劃)」,將在10月10日的華為全連接(HC)大會上揭開最終答案,其中包括兩項重要的發布:

華為雲數據中心AI晶元,並且將跟國際巨頭達成合作。

推出類似TensorFlow、Caffe、PaddlePaddle的深度學習開源框架,並推出跨終端、私有雲、公有雲等平台的AI演算法模型一整套部署方案。

如果這次華為全連接大會上的動作一一實現,那將是華為近年來在AI上的最大動作,也是華為繼從面向運營商到面向移動互聯轉型後的一次最大轉型,意義重大。

每年投入10億美元,自研數據中心AI晶元即將橫空出世

今年7月,The Information首先曝光了華為的「達芬奇計劃(D計劃)」,這項計劃的內容包括為數據中心開發新的華為AI晶元,能夠支持雲中的語音和圖像識別等應用,這被認為是華為涉足競爭激烈的人工智慧市場的第一關。

知情人士向透露,華為已經生產出了新AI晶元的商業樣品,這款晶元有望發揮與英偉達晶元類似的作用。

儘管這款AI晶元還要等到10月份的華為全連接大會上正式亮相,但過去幾個月,華為高管一直在向微軟推薦。與其他雲服務提供商一樣,微軟也在使用英偉達的晶元開發人工智慧,比如Cortana和Bing中的語音和面部識別功能。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有專門的華為工程師正在研發晶元上運行的軟體,以達到微軟的標準。工程師們還在新的華為晶元上運行微軟的演算法,如Bing搜索引擎的語音識別軟體,以進行測試。

如果能得到微軟的支持,這將是華為擁抱AI並領先其他科技巨頭的重要一步。

華為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受到了來自華為高層的關注。

The Information稱,執行領導「達芬奇計劃」的是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華為旗下IC設計公司海思董事長。同時,在華為總部的月度會議上,也有一大幫負責研發的高管們通常會討論他們與AI相關的具體工作,並報告各自的進展情況。

徐直軍

在兩年前,華為高管之一郭平表示,公司每年至少拿出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用於與數據中心相關的投入。

華為將推深度學習開源框架,打通跨平台開發體系

只有晶元提供底層算力還不夠,重要的是開發。

目前絕大部分開發者都要經歷雲端訓練、終端部署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普遍會遇到一個問題:雲服務平台不賣終端晶元,賣終端晶元的平台不提供雲計算服務。

因此,這種割裂的環節讓開發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財力在訓練和部署之間。

目前,已經有些廠商看到這種問題,谷歌雲在今年7月推出推出用於邊緣計算的Edge TPU,作為Cloud TPU的補充,用戶可以在雲上構建和訓練ML模型,然後通過Edge TPU硬體加速器在Cloud IoT Edge設備上運行這些模型,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開發者的成本。

Edge TPU

如果能出現一套框架,讓手機、公有雲、私有雲、邊緣計算等不同平台的AI應用應用一次調校就能部署,將會比Edge TPU更有效率。

華為走了大膽的一步。

儘管有TensorFlow、Caffe以及百度的PaddlePaddle在前,並且TensorFlow大有一家獨大的勢頭,但是華為打造一整套軟硬體統一框架,從底層演算法到應用,從訓練到部署,從雲端到終端完全打通,大有一統江湖的野心。

華為有這個實力嗎?

8月底,華為雲推出了一款GPU共享型高性能AI容器,容器是業界主流AI計算框架(如Tensorflow、Caffe)的核心引擎,華為雲AI容器支持Tensorflow、Caffe等主流深度學習框架,並在華為雲EI的深度學習、推理平台、人臉/圖像/文字識別等多個服務得到廣泛應用與驗證。

華為雲AI容器

華為雲還面向企業用戶打造了智能邊緣平台,以「雲+邊+端+聯接」的優勢打造全棧智能架構。

在移動終端上,華為HiAI移動計算平台已經開放三層能力:雲端能力、側端應用能力和側端晶元能力,隨著上月底麒麟980晶元發布,以NPU為核心,升級版的HiAI計算平台將被整合到華為的一整套開發框架中,構建更強大的移動AI生態。

轉型AI,+智能,華為的又一次重大轉型

在押寶移動互聯網之前,華為是一家面向運營商的B端企業,隨著消費者BG的設立,華為從To B的基因中浴火重生,把手機業務做到了出貨量全球第二。

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出貨量(圖據IDC)

這次自研數據中心AI晶元、推出一整套開發者框架,可謂是華為在AI時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如果轉型成功,華為將建立起從底層算力到框架再到應用層、硬體終端全方位的生態體系,一個巨大的AI超級新星正在快速進化。

除了為自身企業構築技術護城河,華為的AI晶元和整套開發者框架這些重磅產品將影響到產業格局,進一步降低行業使用AI的門檻,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把這種趨勢總結為「普惠AI」,讓AI 應用於各行各業的行業實踐,讓AI高而不貴,讓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

李飛飛一直推動AI 4 All,提出「讓人工智慧民主化」的觀點,李飛飛在谷歌雲時也推出AutoML,降低進入開發者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門檻。

AI普及是技術的趨勢,普及AI是大公司的遠見。AI適用於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將會讓眾多的行業在效率上產生倍增效應。從這個角度上講,華為雲的「普惠AI」是戰略性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

不過,從To B成功做到To C並不代表能成功To D(Developer),在谷歌、英偉達等企業已經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和用戶體驗的情況下,華為能否打開一片新天地?

天佑華為。

更多商務合作,歡迎與小編聯絡!

掃碼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我是CINNO最強小編, 恭候您多時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視界 的精彩文章:

三星將於11月發布四攝新機型,攝像頭模組由三星電機和MCNEX供應
蘋果線E6年折舊費高達8000億韓幣 四季度能否扭虧為盈未定數

TAG:未來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