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努力插上科學的翅膀——馬拉松小目標「破4」及「翻牆」的實現
柏林馬拉松賽道上 | 賽中照片
本文瑾
獻給那些跑馬但又想避免受傷的人們
獻給那些無法達到大跑量又想超越自己的人們
獻給那些通過跑馬領略人生又想促進事業的人們
獻給那些相信科學又善於思考的人們
馬拉松的圈子有很多「暗語」,如:PB - 個人最好成績(personal best),BQ - 波士頓馬拉松資格(Boston Qualify),破4 - 成績4小時以內,破3 - 成績3小時以內,配速 - 跑每公里的分鐘數,跑量 - 每個月跑的公里數,撞牆 - 跑到30公里處表現出的抽筋、無力繼續的現象,大神 - 那些全程馬拉松跑進兩個半小時的高手,嚴肅跑者,垃圾跑,跑渣等等。
馬拉松圈子還有很多習慣,如:跑前很難問出跑者的目標,無論是初跑者還是高手,基本的回答都是「安全完賽」;很多人是在35歲以後開始跑馬拉松;很多管理學院組織的跑團;在成績方面愛攀比,喜歡較勁,無論是跑團間還是個人間;在跑馬的群體里,成績是跑者等級的重要指標;愛拍照,愛發朋友圈,跑程中會留意路邊的鏡頭。
2016年10月,在上海順利完賽初全馬
2016年10月,我首次參加上海馬拉松,順利完賽,成績4小時23分鐘(4:23),寫了文章,描述了在同事小賈的「引誘」下,45天的備賽過程,以及全程42公里的跑步經歷。很多朋友的反響讓我無比自豪,這篇被公認為少有的馬拉松科學機理的文章(見:人生第一個馬拉松,跑過才懂得),激勵了幾個朋友,讓他們看到了可能,並決定開始跑馬。
那時的得意來自於「短時間備賽即能安全完賽,並取得不錯的成績,同時,翻閱文獻,找到了跑馬的真諦」。因此,我暗暗地將自己下一個目標定在「破4」。這個秘密我沒敢聲張,悄悄地積累跑量,按照時間表,報名參賽:2017年的三亞、無錫、溫哥華、哈爾濱、北京、芝加哥、上海,2018年的廣州、香港、無錫、東京,最好的個人成績停留在4:07,每次出發都頗有信心,按照既定的5分40秒/公里(540)配速起跑,結果都是在25公里處感到疲勞,32公里處無力、抽筋(撞牆),破4的小目標成了不可逾越的高牆,跑量的堆積,無法讓我翻越高牆之頂,只有望牆興嘆,賽前的感覺由興奮轉為恐懼,每每跑到30公里,在疲憊身心的攻擊下,腦海里的唯一信號真的只剩下「安全完賽」了。直到……
直到「生命時鐘」購買了一系列先進設備、運動醫學的同事建立了科學評價體系、邀請了諸如李偉、陳龍、樂青華這樣的馬拉松高手加入團隊,讓我沉重的軀體終於插上了科學的翅膀,飛躍了4小時的馬拉松高牆。
系列設備包括:心肺功能測試儀、靜態體姿儀、3D跑姿測試儀、雙能X光機、無動力跑步機。
心肺功能測試儀
3D跑姿測試
雙能X光機
無動力跑步機
科學體系建立的理念是:測試、診斷、評估、定位、里程碑、訓練處方、實施訓練、再評估、調整處方、達標。
「生命時鐘」首先對超過400名馬拉松完賽者實施心肺測試,依據性別、年齡、全馬最近成績、最好成績、跑量、跑齡建立了分層人工智慧預測及分析體系,對心肺功能指數與已有的全馬成績實施相關性分析,形成回歸曲線,相關係數達到0.9以上,提示「心肺功能指標與馬拉松成績非常相關」,從而建立了心肺功能與馬拉松能力的評估預測模型及演算法。經對100餘名馬拉松跑者的驗證性測試,近一步證明此模型可準確評估馬拉松跑者的相應能力,並精準地、個性化地確定起步的配速、里程碑、目標成績。
系統建成後,我成為了第一個「大白鼠」。我的心肺測試結果於基線顯示:有氧能力(AT)為6.03分鐘,混氧能力(RC)為9:35分鐘,無氧耐受(意志力)12:35分鐘。評估結果顯示:我的馬拉松綜合分數為65分,超過系統內38%的馬拉松跑者。系統當前建議的訓練配速是:有氧5:14分鐘/km,混氧4:16分鐘/km,無氧3:27分鐘/km,當期心肺功能支持3:55小時完賽。
心肺功能測試
系統設定了第一個里程碑:有氧能力(AT)為7:59分鐘,混氧能力(RC)為9:57分鐘,無氧耐受(意志力)13:02分鐘,目標配速是:有氧4:48分鐘/km,混氧4:05分鐘/km,無氧3:15分鐘/km,從而實現心肺功能支持3:44小時完賽。
跑姿測試顯示:前腳掌落地、落地位置偏前、骨盆後傾、胯擺動、身體前傾不足、步頻慢,分級為B,處於不適合跑馬的邊緣。
根據測試結果及系統建議,李偉、陳龍、樂青華組成的「生命時鐘」教練團隊,為我制定了個性化的訓練方案:糾正跑姿,預防損傷,提高跑步經濟性;依據建議配速啟動,逐步提升,以間歇跑提升混氧能力,以速度能力訓練提高無氧能力,以長距離配速遞增改善有氧能力。室內、室外、設備結合,每周兩次訓練,三次家庭作業,輔以周六的遞增長距離。
與教練團隊的合影,左起:樂青華、肖飛、王剛、陳龍、李偉
團隊訓練
周末的長距離訓練(LSD)分為不同配速組
周末LSD,和配速組跑友一起在世紀公園刷圈
兩個月後,我再次測試心肺功能及跑姿:有氧能力(AT)為8:12分鐘,提升35%,混氧能力(RC)為10:39分鐘,提升11%,無氧耐受(意志力)12:59分鐘,從而實現心肺功能支持3:41小時完賽。擊敗了55%的跑者(排位上升了17%)。跑姿測試顯示:分級提升為為A++,適合跑馬。
訓練前後的心肺測試數據對比
訓練前後跑姿測試結果對比
2018年9月15日(星期六),我到達柏林。
攝於柏林機場
晚飯時跑馬朋友相聚,吃著澳洲牛排,喝著德國紅酒,我們無法避免的談起第二天的馬拉松目標,不出所料,大家的回答很標準:準備得不好,時差困擾,目標-安全完賽,享受過程,欣賞柏林的風景。
輪到我表態,本想描述我賽前兩天的經歷:星期五早晨4點起床,趕7點半的班機飛廣州,下午「廣東省風濕病大會發言」,周六凌晨1點半飛迪拜,轉機再飛柏林,中午到達柏林,和接機的池總、小賈去領跑馬裝備……
2018年廣東省醫學會風濕病學學術年會上發言
但是,喝了幾口紅酒,我做了另類的表述:經過兩個月的科學訓練,數據顯示心肺、體能、跑姿有很大提高,我感覺進步很大,狀態很好,與前幾次賽前狀況相比,不再忐忑,信心滿滿,應該能破解魔咒,目標:破4。
2018年9月15日,柏林馬賽前晚餐
按照李偉給我的計劃,5:20配速起步10k,之後5:25,然後5:30,30km後感知自己狀況,可以堅持或加速。一切按照預案,保持步頻180/分鐘,沒有撞牆,以3:55小時跑完柏林馬拉松。
2018年9月16日,柏林馬拉鬆起點,身後為勃蘭登堡門
在柏林馬創造個人最好成績(PB),成功破4
在柏林馬終點休息區-國會大廈前,戴上完賽獎牌
柏林馬完賽證書:用時3小時55分31秒
順便說一下,基普喬格在2018年柏林馬拉松同一賽道上,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終點喝了4杯德國啤酒,無比感嘆,是科學體系和訓練助力我沿著基普喬格的路線,在教練的指導下,夥伴的陪練下,成功翻越了4小時的高牆。
2018年9月16日,Kipchoge創造世界紀錄
下一個目標:BQ3:40。
生命時鐘科學體系也為我的夥伴們插上了翅膀,幫他們實現自己的馬拉松「小目標」!
聽說,愛好科學的人都加了小星星
※黑色素瘤在這種治療下完全緩解了!
※奶粉怎麼選?水解配方奶價格更高,但效果卻平平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