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真的存在嗎?
提到速讀,我們很容易把它和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等詞語聯繫起來,這是一組讓大家覺得很神奇的詞語,充滿了好奇。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學了速讀是不是就能成為武俠小說里那些高手(類似於金庸筆下黃蓉的母親一樣的人物)?或者直接問:速讀能幫我提高成績不?還有的人說:我還有一個月就要參加研究生或公務員考試了,速讀能讓我成功嗎?等等。那麼現實中真的存在這種「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能力嗎?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出處:
一目十行: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出自:《梁書·簡文 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及《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或宋·劉克莊《雜紀六言五首》:「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過目不忘:看過就不忘記,形容記憶力非常強。出自 《晉書·符融載記》「符融下筆成章,耳聞則育,過目不忘。」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正確含義和理解:
「一目十行」在快速閱讀中一般是指其超人的快速閱讀技能,最起碼是一目半頁的視讀水平與能力;「過目不忘」則是指閱讀後具備能準確記憶回述的超強能力。
國際速讀界普遍認為閱讀活動是讀者對自己需求的一種選擇的過程,「有效的閱讀不產生對全部語言成份作精確的知覺和辯認,而是取決於讀者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首次預測最必要的語言提示」(肯尼斯·古德曼《國外閱讀教學研究》)。也就是說,閱讀不是百分之百的汲取,事實上也不需要對所讀文章或書籍採取百分之百的吸收和記憶。閱讀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篩選的過程。由於個體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識積累,不同的閱讀的目的和興趣,呈現不同的信息選取過程,即使對於熟讀成誦的內容,也呈現不同的感悟程度。這一點從我們成人的閱讀經驗中得到了認證,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時候,吸收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各自感興趣的觀點、思想乃至於重要的語句。
如古代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讀書,他人務於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最後終為雄才大略,輔佐劉備得三分天下。又如列寧看書習慣於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他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己看過的書竟達16000多冊。巴爾扎克曾對快速閱讀做過詳細的觀察和細緻的描寫,如他在《路易·拉別爾》一文中寫道:「在閱讀過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見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義的速度與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個唯一的詞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義。」這就是說,對文章的內容不是讀懂的,而是看懂的。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科學解密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其實是一種「瞬間記憶」,「瞬間記憶」是一種重要的短時程記憶,它負責將「正在經歷」的信息進行短暫的儲存和運用。研究表明,瞬間記憶的好壞和人類智商有相關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李澄宇課題組採用先進的光遺傳方法,證實了「瞬間記憶」的幕後「操縱者」為大腦內側的前額葉——額頭後面的一片大腦區域。當「瞬間記憶」正在進行時,內側前額葉負責信息的「暫時存儲」,而當「瞬間記憶」任務基本完成後,信息的「續存儲功能」就會轉交給其他腦區,這時,內側前額葉會轉而負責發出抉擇行為的指令。他說,而且,內側前額葉皮層在延遲期間的活動只在學習階段起作用,所以一個人工作記憶能力的強弱,與是否學得快也許有關係。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上發表。
「瞬間記憶」的學名為「工作記憶」,是一種用「秒」來衡量的短時記憶。「它好比電腦里的『臨時緩存』,負責存儲思維的中間結果。例如,做心算28×71時,工作記憶強的人,就能把中間過程的計算結果預存在大腦里,最後完成相應運作。」李澄宇說,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項智能任務的完成都離不開工作記憶的參與,這就是為什麼身患老年痴呆、中風等疾病和衰老的人,他們的工作記憶會出現缺陷。大腦前額葉占人腦皮層總量的30%,現有研究已初步證實,「瞬間記憶」的好壞與人類的智商存在著相關性,與先天的基因也有相關性,但後天的學習和訓練也能提高「瞬間記憶」能力。
個人經驗總結: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一種真是存在的能力,但有一定的誇大性。要達到這種能力,一是先天的天賦優勢,其次後天的一些專業練習也可以幫助提升這種能力。經過系統訓練,一目兩三行,三四千字每分鐘的閱讀速度是大部分人都可以達到的,更高的可能就需要一定的天賦 + 堅持不懈的訓練了。但是,速讀不可能完全的過目不忘(一字不差的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眼腦結合,高效處理信息後的理解性記憶。
速讀、快速閱讀的學習,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速讀記憶
※馬航MH370殘骸是如何漂到留尼汪島的?
※十字軍為什麼要東征?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