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為什麼叫「下榻」,而不叫「上榻」

為什麼叫「下榻」,而不叫「上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

到了夏天人們都是在院子里睡覺

有的人拿一張涼席

在馬路邊上一鋪

就睡覺了

但隨著電風扇、空調的普及

我們上室外的納涼的機會越來越少

燥意升騰的夏日

敞開胸懷卧在竹藤或木質涼榻上的古人

是我們對盛夏納涼的初印象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人納涼的傢具——榻

(黃花梨有束腰馬蹄足榻 明尼亞波利斯博物館藏品)

榻是怎麼來的?

榻代表著什麼?

又掀起過何種浪潮?

最早有名字的傢具

榻在《釋名》中的解釋是:

「人所坐卧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長狹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獨坐,主人無二,獨所坐也。」

榻同塌,近地之意

只宜供一人休憩的低矮傢具

(冬壽夫人壁畫坐榻)

(司馬金龍墓漆畫木板 獨坐榻)

榻是狹長而較矮的床

面板呈長方形

大多四面無圍

「四面床」的稱呼

(清 榆木三彎腿涼榻)

榻,是我國最早有名字的傢具

我們會在漢代畫像石中可以看到它的形象

在那個時候「榻」已經誕生了!

但當時它只作為坐具被使用

漢代的木榻已經相當發達了

樣式不一

身份高的有獨坐榻

身份稍低的也有連坐榻

(東漢 河南新密打虎亭東漢墓壁畫《宴飲百戲圖》)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箱形結構的榻

其中大型木榻可坐多人

在榻上可以側坐斜倚、品茶飲宴

早期的榻都特別矮

魏晉南北朝以後榻體增大

床和榻的功能慢慢接近

坐之外還可用於睡覺

(宋 劉貫道《夢蝶圖》周公所卧之榻)

最著名的是宋太相趙醫胤的故事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但他心裡總是忐忑不安

尤其經過中國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五代十國

不停地更換君主

所以他對身邊的事非常擔心

不過這裡的「榻」

顯然是用來睡覺的

(清早期 黃花梨纏枝花卉紋榻)

至今仍然睡榻的國家只有日本了

他們稱為榻榻米

上榻 or 下榻

「下榻」這個詞我們都聽習慣了

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

比如常說:

「您在哪兒下榻啊?」

一般來說國賓就在釣魚台國賓館下榻

這個詞很值得探究

榻是床的一種,是睡覺用的

下榻,就是人住睡覺了

但我們上床就表明要睡覺了

我們說「下床」就是不睡覺了

照這個邏輯

為什麼叫「下榻」

而不叫「上榻」呢?

(明末清初 黃花梨有束腰羅鍋棖馬蹄足長榻)

這裡有個歷史典故

《後漢書·陳藩列傳》記載

東漢時期

南昌有位太守叫陳蕃

他對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視

(東漢 河南洛陽東漢墓壁畫《宴飲圖》)

當時南昌有個人叫徐稚

家裡雖清貧

但他從不羨慕富貴

由於他品德好,學問深

所以很有名望

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舉薦他

儘管這樣

徐稚仍安於清苦的生活

官府召他任職他也總是堅辭不就

當地一些人稱他為「南州高士」

陳蕃聽說徐稚的情況後十分重視

誠懇地請他相見

聽取他的意見

徐稚來時,陳蕃熱情相待

並在家裡專門為徐稚設了一張榻

徐稚一來他就把榻從牆上拿下來

讓徐稚住宿

以便作長夜之談

徐稚一走就把榻懸掛起來

(黃花梨有束腰壼門牙子三彎腿榻 新加坡私人收藏)

人們就把陳蕃的這一做法稱為「下榻」

後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有圍子 or 沒圍子

現在我們管有圍子的稱為羅漢床

但一些古代記載確管一些有圍子的叫「榻」

那麼榻究竟是有圍子還是沒圍子呢?

(清17/18世紀 黃花梨三彎腿榻 )

比如在萬曆年間出版的《三才圖會》里

榻是有圍子的

而不是沒有圍子

(明王圻、王思義編《三才圖會》內頁所示之【榻】)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關於「榻」曾記載:

(明文震亨《長物志》內頁所述之【榻】)

「榻,坐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長七尺有竒,橫三尺五寸,周設木格,中貫湘竹,下座不虛,三面靠背,後背與兩傍等,此榻之定式也。」

(榻的格式尺寸一般為榻板離地一尺二寸高,圍屏高一尺三寸,長七尺多,寬三尺五寸,圍屏用小木條做成幾何狀,中間貫插湘妃竹,榻下面可擺放東西,榻擺放一般三面都靠牆,坐北朝南,靠東西兩側牆面。)

「有古斷紋者,有元螺鈿者,其制自然古雅。忌有四足,或為螳螂腿,下承以板,則可。」

(裝飾有舊的斷紋,嵌螺鈿,形制自然古雅。榻的四條腿不能做成螳螂狀,要做成能夠承受榻板重量的。)

「近有大理石鑲者,有退光朱黑漆、中刻竹樹、以粉填者,有新螺鈿者,大非雅器。」

(現在有的榻用大理石鑲嵌,有的用漆器工藝,有的用嵌螺鈿手法,都不是古雅器型。)

「他如花楠、紫檀、烏木、花棃,照舊式製成,俱可用,一改長大諸式,雖曰美觀,俱落俗套。」

(木材如楠木、紫檀、烏木、黃花梨,按照原來的式樣做,都比較適用,一旦改變大小式樣,雖然很美觀,但已經落入俗套了。)

「更見元制榻,有長丈五尺,闊二尺余,上無屏者,蓋古人連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卻不適用。」

(另外也見到過元代有種榻,長一丈五尺,寬二尺多,上面沒有圍屏,可以當床也可作榻,有其他器物做腿部支撐,雖然形制古樸,但到現今卻不適用了。)

簡而言之就是

這裡榻有圍屏

那麼現在我們所稱之「羅漢床」

是否應依文獻所記而改稱為「榻」?

再看正統年出版的《對相四言》

羅漢床在這裡稱床不是榻

(明正統元年版《新編對相四言》內頁所示之【床】)

提出這些是想表明

從古籍中尋找傢具的線索

要「提心弔膽」

不可妄作結論

裸體坐榻醉風流

談及古代文人的生活

我們常聯想到一副畫面:

一群志趣相投的士大夫湊在一起

在榻上進行「散發裸身之飲」

(北齊楊子華 《北齊校書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這幅古畫《北齊校書圖》的繪畫中

可以看到當時人們使用榻的種種生動場景

這是北齊時代楊子華描繪的公元556年

幾位士大夫在勘校「五經」的場景

一張榻上坐著四個脫衣露頭的嬉皮士

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在上面

(《北齊校書圖》局部)

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兩隻憑几

女僕懷抱類似於今天靠墊的隱囊

右邊還有一位側坐在榻上

(《北齊校書圖》局部)

幾位士大夫所穿的衣服也和今天有很大不同

薄如蟬翼的披肩

尤其令人吃驚

而且他們拿筆的姿勢和現代人也完全不同

想必那時的紙也是很厚的

可以托在手上寫

在那個沒有桌椅的時代的人

能把文字寫得如此絕妙

真的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

高型桌案的出現

使榻的功能逐漸變得單一化了

古時候的家庭住房在防暑降溫方面無法和現代相比

因此人們的戶外活動非常多

傢具也常常搬進搬出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

榻逐漸變得輕巧起來

現代人家中有種摺疊的

彈簧床或者叫行軍床

可以供客人留宿時臨時使用或帶出去郊遊

其實古人早在幾百年前

就已有了這種可以摺疊的榻

黃花梨摺疊榻

達官貴人外出圍獵

或者行軍打仗的將軍們

為了便於攜帶方便露營時使用

製造出各種巧妙的

可以摺疊成一個箱子的行軍榻

黃花梨摺疊榻

這隻摺疊榻六條腿可以輕易地拆下

而所有的部件可以收進箱體的空間里

摺合起來變成一個不大的箱子

有了這樣的榻

無論走到哪裡

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一榻清風

清人曹秀有聯曰:

「一榻清風書葉舞,半窗明月墨花香」

(元 《荷亭對弈圖》)

窗邊床沿的明月入懷

抑或庭間榻上的清風拂面

總關乎詩情的想像

床間榻上一旦成了生活的中心

文人們便置床榻

於廳堂上、於書齋內、於竹林間、於槐蔭下

文化生活的養成

使得床榻風雅如斯

(宋 李嵩《聽阮圖》 樹下人士閑坐榻上聆聽撥阮演樂)

夏風起時

把涼榻搬到寬敞的庭院或四面透風的亭榭

披風聽泉入眠

只是納個涼

古人要比我們在空調房裡睡大覺有情調多了

熬過了毒辣的日頭

幾許月光墜在榻上

窗外空凈萬里

這是沈周文「耽睡」的舊榻

是文徵明看見滿地參差花影的垂坐的涼榻

亦或是徐熥靜聽喧囂松雨的竹榻?

坐落於榻上

我們恍如和傳世古畫中的文人名士同倚榻邊

高談闊論、點校經史

一派高古風範

恍然,榻上自有清涼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大研習君 的精彩文章:

猶豫!到底應該用什麼方式告訴你們這個噩耗……
《小建微課堂》更!新!了!

TAG:正大研習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