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機上,重構銀行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銀行的生意正在變化,這變化在網點裡,也在手機里。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些儲蓄轉化為投資,推動了中國經濟增長,而銀行也受益於儲蓄與貸款之間的利差,快速成長。不過,中國的高儲蓄率不再持續,根據WIND數據,2010年以來,國民儲蓄率已經在下降,而根據IMF的預測,2022年之前,中國國民儲蓄率將持續下降至接近40%的水平。
儲蓄率下降的背後,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變化。2010年之後,中國經濟轉向基於消費和服務的增長,人們對生活消費的需求越來越高,消費升級、內需擴大,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消費本身也變得越來越便捷。
消費代替儲蓄,成了更受推崇的生活方式,信用卡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2017年,招商銀行累計發行了超過一億張信用卡,信用卡交易額接近3萬億,位列國內銀行第一位。同時,在已經擁有巨大體量的情況下,招行信用卡發卡數量依然保持每年25%的增長。
不僅招商銀行,近年來整個銀行業都進入信用卡高速增長期。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數據,2009年-2017年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的年均複合增速為15.47%。2017年信用卡行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當年累計發卡量同比增長26.45%。
高速發展的信用卡業務,已經是銀行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不過,隨著信用卡規模的不斷擴大,未來的增長空間也相應在變窄。隨著居民負債水平提高,銀行在審核方面會相應收緊,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信用卡行業的高速發展難以持續下去。
而且,在過去幾年裡,在每個人心中,「卡」的作用都在不斷被手機取代。當個人習慣發生變化,銀行也需要相應轉變思路。
或許銀行的用戶數量在不斷增長,但他們接觸到自己用戶的機會越來越少。於是,招商銀行信用卡打算換個方式接觸用戶,通過手機走進人們的生活。
轉型,行業競爭到生態競爭
2010年,移動互聯網還只是雛形,4G也還沒到商用階段,招商銀行信用卡便推出了掌上生活App,它和招商銀行App一起,構成中國最早的移動銀行生態。
如今,兩個App都有了約4000萬的MAU和600萬的DAU,而且把主營的金融業務都搬到App上。這意味著,招商銀行已經形成了新的連接用戶的方式,也代表著招行正式從「卡時代」走入「App時代」。
人員結構也凸顯這一轉變。據了解,招商銀行現在新招聘人員的結構已經在向科技型、數據型轉型。招商銀行信用卡相關負責人告訴36氪,這些年業務增長得很快,但傳統的客服人員、櫃面人員沒怎麼增長。從信用卡角度來看,原來的客服人員已經好幾年沒有增長,但客戶量翻了一倍多。
不過,從「卡時代」到「App時代」的轉型,做一個受歡迎的App只是開始。當用戶已經可以在手機上完成銀行線下的主要功能時,下一個挑戰才剛剛到來。
這是跨界競爭的壓力。在過去,除去金融和支付相關的交叉區域外,銀行和互聯網公司各自有各自的護城河,很難干涉彼此。如今,它們都來到了這塊5、6英寸大小的角斗場上,狹路相逢,過去的業務邊界也因此逐漸變得模糊。我們可以看到美團去做打車,看到騰訊去做電商,看到滴滴在送外賣,看到阿里在拍電影——這些邊界模糊背後,是巨頭們都想構建自己的生態。
「未來的競爭不是單一維度的行業競爭,而是生態與生態的競爭。」招商銀行信用卡相關負責人告訴36氪。
銀行也需要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對於銀行來說,線下時代的頻率意味著成本,但對於「小步試錯,快速迭代」的互聯網來說,頻率意味著更多場景和機會,先前共享單車受到追捧,一個原因便是它提供了新的支付場景,而且擁有極高的使用頻率。
不過,金融本身不是高頻的,掌上生活想增強與客戶的聯繫,增強基於這種黏度進而創造的價值和機會,必須從金融以外的版塊入手。
守住金融核心,拓展生活邊界
掌上生活,它自然選擇了生活。
這一選擇首先是基於客戶的需求。在行業邊界模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更需要在守住自己核心的同時,必須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
招商銀行信用卡相關負責人告訴36氪:「生活和消費是基礎,金融離開了這些基礎,我們擔心會像魚兒離開了水。」
從卡到App,是招商銀行的革新演進,而招行信用卡從金融到生活,則是一次順理成章的邊界拓展。
掌上生活以「生活」為名,自開始就有進軍生活領域的心思。不過先前的幾個版本里,它首先是在把金融業務做完善,只是在金融與生活的邊界上練兵演習。而在掌上生活7.0版本里,它正式跨越了盧比孔河。這一版本里,囊括了「飯票、影票、商城、酒旅、繳費、信用卡服務」等功能,幾乎涵蓋所有的高頻生活場景。
不過掌上生活並沒因此將自己定位成一個超級App,也並沒有持續擴充SKU,一味追求規模。掌上生活的最大資本不是用戶數量,而是用戶的信任,如果平台上出現問題,那麼信任必然會消失。
掌上生活今年7.0迭代的定位是「品質生活」。這裡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可能不是價格最低的,但一定保證是優質的,而且掌上生活將全部優惠讓渡給消費者。要做到這一點,掌上生活對接的都是頭部商家,比如咖啡便是星巴克、Costa,手機便是蘋果、華為等——而且要和一級經銷商建立連接,必須由品牌經銷商來供貨。按照招商銀行信用卡的說法,這是「品質生活,有限選擇」。
選擇做精,也是由掌上生活的商業模式決定的。由於掌上生活的飯票服務開發最早,人們很容易拿大眾點評來類比掌上生活,不過,大眾點評是要包攬所有商戶,而它的主要收入來自撮合交易與廣告——這二者都是流量生意。但這不是掌上生活的經營邏輯,比起來自商家的規模和流量,它更需要對自己的消費者負責任。
有活躍度很高的App做基礎,又有一批信任自己的用戶,這構成了掌上生活App在生活領域的「護城河」,「護城河」延續了銀行固有的基因,也適應著不斷變化的移動互聯網時代。
下一步,掌上生活App還要進一步完善生活服務場景的構建,全面形成線上與線下的協同。
在掌上生活App7.0版本之後,招商銀行信用卡的生態模式已經初步成型,它是由線上線下一體的生活消費、無卡獨立支付終端和消費金融產品構建的金融生態圈。雖然,在細節上這一模式還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但總體而言它已經做好了應對來自金融同業和互聯網公司雙重挑戰。
招商銀行的互聯網轉型,也為銀行轉型提供了模板。
銀行算是傳統行業,傳統行業面對互聯網,要麼惶恐失措,要麼全情投入,而這都不是正確的法門。任正非曾在內部講話里提醒說,「別讓互聯網引起你們發燒」,他認為,互聯網改變做事的方式,但沒有改變事情的本質,「大家一定要相信汽車首先必須是汽車,金融必須首先是金融。」
不論古代的錢莊,還是如今的銀行,或者未來金融業可能的其他形態,金融的核心依然是資金的融通,只是方式和媒介會不斷發生變化,效率也會不斷提升。
不論是用App來逐步取代銀行卡,還是將業務邊界推進到生活領域,都是「方式和媒介」的變化,在這一系列變化背後,不變的依然是招商銀行業務核心「首先是金融」,其他的業務,不論已經實現或者正在推進、規劃的,都是由金融出發來實現。某個角度來看,招商銀行建立的生態,其實是前所未有的龐大的「金融衍生品」,倘若互聯網向其他行業的拓展是「互聯網+」,那麼銀行的轉型可以看做是「金融+」。
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里,需要知道如何去變化,去適應這個時代,但也更需要知道,哪些地方是不能變化的。掌上生活App是變化的產物,但也是因為不變而取得成功。
※走進雲棲大會現場,揭秘英特爾與阿里巴巴的重磅合作!
※碼農跳槽指南:如何在新公司建立自己的「支配地位」?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