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們的判斷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措辭?

人們的判斷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措辭?

我們身處的時代,每天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新聞,多虧了網路技術的發展,這些大事小情都可以直接進入我們的視野。

像我一樣的普通人每天過著普通的生活,一日三餐,工作學習,和朋友交流想法,聊聊八卦,在信息交流還不那麼通暢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獨善其身地過一輩子。但是現在,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在發生,政治上有什麼新的變化了,什麼地方又出現空難該拿誰問責了,哪個網路紅人又弄出什麼緋聞了……

這裡面很多事情跟我們不甚有關,或者知之甚少,但卻往往在不自覺中要求我們拿出看法。

看法並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東西,它是我們自己說出的話,一個人應該為他自己說的話負責,而不是像一些旅遊景區隨便掛出「亞洲第一XXX」那樣肆意,也不應該像躺在牆上的大字報一樣只需兀自表達自己的態度,福柯說過:「話語即權力」,而大字報背後的權力是不需要自我舉證的。

然而這樣負責任的態度既需要客觀公正的本分,也需要獨自思考的努力。很多時候,這樣的要求並不輕巧,於是,當我們放棄形成自己的態度和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的時候,我們便讓渡了自己的思考。讓渡給了媒體,新聞評論,微博大V,甚至像我一樣的一個個自媒體人。

他們的態度就是你的態度,甚至,他輸出了什麼態度你就得接受什麼態度。

然而態度卻是一個很容易操縱的東西,特別是當你沒有自己的看法,或者對即將討論的問題知之甚少,你的態度就具有了相當的可塑性。甚至那些看起來很強調「民意」的調查,也可以很輕鬆地操縱你的選擇,一個群體的決策與判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措辭,在你說出之前,我已知道你要給出的答案。

順序效應

有時候我們的答案可能會受到問題或者選項順序的影響,在霍華德·舒曼和斯坦利·普雷瑟的調查研究中,他們隨機選擇了一批美國成年人作為被試,向他們詢問了下面兩個問題:

1.你認為一個共產主義國家,比如前蘇聯,是否應該允許美國的新聞記者進入其境內採訪,並將他們所得到的新聞發回美國?

2.你認為美國是否應該允許其他共產主義國家的新聞記者入境採訪,並將他們所得到的新聞發回他們所在的報社?

一半的被試會按照上面的順序來回答,而做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別是:82%和75%;另一半被試會按照相反的順序來回答上面的問題,但是這個時候做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就變成了:55%和64%。可以看出,對於問題2來說,不同順序的呈現問題方式竟造成了20%的人的態度改變!(從75%到55%)

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人們都有保持「承諾與一致」的傾向,以避免自己看起來有雙重標準,但是這樣就讓問題可以以不同順序來操縱你的態度。

記得之前我家住的小區,物業罷工了,小區裡面垃圾沒人收拾,我們準備不要物業,把自己的垃圾都打包然後拿到稍遠一點的地方扔掉,但是最開始大家都不能接受這一點點的不方便,所以一直未能夠達成一致。後來我弄了一個問卷,內容是這樣的:

1.夏天扔的垃圾堆在小區,有一些異味和蒼蠅,你有時有沒有覺得不衛生?

2.當物業來清理垃圾的時候,你有沒有覺得垃圾被翻出來的時候異味更加濃烈?

3.如果可以多走一點路,把垃圾扔出小區避免上述情況,你是否願意這樣做?

「調查結果」是大部分住戶都同意把垃圾自己帶出去,但是這樣的調查其實並不是「民意」,而是被塑造後的態度。

虛假意見

如果我們對一個問題不太了解,或者是還沒來得及形成我們自己的態度,在某些特別的詢問方式下,我們就會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但實際上我們並不真正了解,這種看法就被稱為虛假意見。

尤金·哈特利在1946年發布過關於虛假一件的一系列有趣實驗,其中有一個調查是這樣的,被試被問道這樣一個問題:「你支持還是反對亂倫」,在當時,亂倫這個詞還不像今天這樣為人們所熟知,調查結果是2/3的人反對亂倫,但是竟有1/3的人支持亂倫!

虛假意見的產生是因為很多問題都沒有給出中間選項,對上述問題來說,中間選項就是:沒有意見,這種選項就叫做過濾器,能夠過濾掉那些本來對事件沒有看法但是卻發表了某種看法的人。

使用了過濾器之後,一般來說其他選項被選擇的概率會等比例地下降,但是這樣就足夠造成一些極具偏向和煽動性的新聞!比如以前有過一段時間吵著抵制日貨,還有人藉此砸了日本車,那麼可能出現這麼一個問題:

你如何看待砸日本車的行為?

A.愛國行為,日貨該抵制,這是一種抵制方式

B.不應該,破壞了他人的財產

如果這個問題是40%的人選擇了A,60%的人選擇了B,一個媒體如果是支持B的,那麼它就可以不使用過濾器,它發表的頭條就是:「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都認為砸車行為不恰當,破壞了同胞財產」,而如果一個媒體是支持A的,那它可以為選項設置過濾器,這時比例也許就變成了30%的人選A,45%的人選B,25%的人選沒有意見,那麼頭條就又變成了:「調查顯示:大部分人並不反對砸車行為」。

利用虛假意見和過濾器有時可以讓一份看似採集民意的調查獲得調查者希望的結果,實際上,這一操縱手段已經製造了不少極具煽動性的新聞。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可以影響人們對於問題的答案,比如問你:「你經常會頭痛嗎?多久一次」和「你偶爾會頭痛嗎?多久一次」,這兩種不同的問法就可能造成前一種回答的答案更高一些;有些問題包含了某些時髦辭彙,可會讓你更傾向於選擇它,比如上面那個關於砸車的調查,我們可以調整一下其中的描述,比如在B中改用破壞了同胞財產,也許同胞這兩個字就足夠提醒你更多地去選擇B。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有時,我們讓渡了自己的思考。錯把頭腦中別人輸出給我們的觀念當成自己的態度,並且還信誓旦旦地為它辯護。

「引力波哥」就是個例子,可能大部分人對引力波並不了解,但當一篇《5年前節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刷爆朋友圈的時候,有多少人大呼叫好?就像網上所說,如果他也需要道歉,那麼首先應該給超威藍貓道歉。

人們的判斷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問題的措辭?

我們還是應該有點理性和自己的判斷才能生活得更好,也能更有尊嚴。



原文發表在微信公眾號:腦子有話講                 我們思考,原創,共享;講道理,講故事。

朋友們,搜索並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的內容和更好的閱讀體驗!

作者寫於2016-04-2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眼球、眼紋與虹膜識別有啥區別?
俄T-50戰機明年真的可以量產?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