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當官的人里他最會吃,書法家裡他官最大!

民國當官的人里他最會吃,書法家裡他官最大!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游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來源 眠眠冰室

01

南京東郊一帶,森林茂密,景色秀麗。

在中山陵園的周邊還附葬著許多民國名人: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和夫人何香凝、

辛亥革命元老范鴻仙、

第三黨領導人鄧演達、

陸軍上將韓恢等。

其中墓園的規模和規格僅次於中山陵的,

要算位於靈谷寺東側的那建築雄偉,

氣勢恢弘的「譚墓」—譚延闓墓。

為什麼譚延闓能夠享此殊榮,

這是由於這位清末民初傳奇人物的顯赫履歷:

辛亥革命後,

他曾經三度主政湖南,

歷任湖南都督、

省長兼湘軍總司令。

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

後來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

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要職。

比起民國年間那些轟轟烈烈的人物,

譚延闓的名聲似乎不夠響亮,

其實正是由於他地位顯赫卻為人低調中庸,

不事張揚的性格所致。

但是他絕對又是一個歷史風雲人物,

一個才華出眾的政治家。

譚延闓1880年出生在杭州,

當時他的父親譚鍾麟任浙江巡撫。

譚鍾麟與晚清重臣翁同龢頗有交情,

每當翁同龢有來信,

他都讓兒子加以臨摹。

翁同龢稱讚譚延闓是「奇才」。

譚延闓家學淵源,

加上天資聰穎好學,

14歲便考中秀才,

23歲中了舉人。

24歲那年到開封參加了清代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這次科舉採納了張之洞的建議,

試卷上考生的名字不再遮擋。

而由於這時已經廢棄八股文,

改為考策論,

考生們都沒有這方面的實際經驗,

所以水平難分高下。

這時試卷的書法水平就成了一項重要的評價標準。

譚延闓在這次科舉中了會元,

也就是進士的第一甲第一名。

整個清代,

湖南出過狀元、榜眼和探花,

但是中會元者,僅譚延闓一人。

據說,

在隨後的殿試中,

就在慈禧要下筆圈譚延闓名字時,

發現他是湖南人,

讓她想起令她痛恨不已的戊戌六君子譚嗣同,

就改點劉春霖為狀元。

譚延闓則被降為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

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

並稱當時的「湖湘三公子」。

陳三立是國學大師、

歷史學家陳寅恪的父親。

而陳寅恪後來的成就,

與譚延闓的幫助也有關係。

02

辛亥革命後,

湖南的立憲派殺害了正副都督焦達峰和陳作新,

又覺得自己權威不夠,

不足以服眾。

於是衝到參議院議長譚延闓家中,

將他拉上轎子,抬進總督衙門。

據說,譚延闓不知凶吉禍福,哭了一路。

後來才知道自己撿到一個湖南都督。

儘管譚延闓集湖南軍政大權於一身,

但是由於他處事和氣圓滑,

湖南的政客和將軍們並不拿他吃勁,

還給他起了個「譚婆婆」的綽號,

連手下的師長們都不太把他放在眼裡。

一次,

譚延闓邀請各師將官賽馬。

在衛兵攙扶下,

他也悄悄跨馬加入比賽隊伍。

比賽十分激烈,

不斷有選手落馬退出。

卻有一匹馬越跑越快,不斷趕超。

到五十圈時,

全場只剩下一匹大白馬仍在賓士。

眾人仔細一看,

居然是譚婆婆在策馬揚鞭。

這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感到非常意外。

又有一次,

廣西將軍王芝祥和趙恆惕來到長沙,

湘軍將領們特地邀請譚都督在小吳門外教場觀看打靶表演。

王芝祥善於射擊,他走上場,

英姿勃勃拔出手槍一連放了十槍,

僅有兩槍沒中。

觀眾紛紛叫好,

王芝祥面露得意之色。

旋即說道:「請譚都督也放幾槍。」

只見譚婆婆慢吞吞地接過槍來,

似乎猶豫不前。

湘軍將領們不禁在心中埋怨他不該此時亮相出醜。

哪知道他舉起槍來,也是連發十槍,

居然彈無虛發,槍槍命中靶心。

圍觀者頓時掌聲雷動,喝彩不絕。

從此湘軍將士再也不敢小看這位書生氣十足的譚都督了。

他們哪裡知道,

譚都督更有雙手持槍,

左右開弓的絕技呢。

後來陳炯明在廣東叛變,

孫中山離開廣州去上海。

譚延闓親自到碼頭去接孫中山,

並且寸步不離,

跟隨在孫中山身邊護駕。

有一年,譚延闓與孫科、

李宗仁等人在長江上遇到敵方襲擊,

衛兵們拚命還擊卻打不退對方。

這時譚延闓也拿起槍加入了槍戰,

他每槍必中,

讓李宗仁他們大為佩服。

03

譚延闓主政湖湘,

很重視教育,

對辦學優秀的私立學校給予很多的補貼支持。

他從省教育基金中撥出專款,

給總務科長林伯渠、

教育司長熊知白、

交涉科長陳寅恪三人,

每人路費400大洋,

每月生活費140大洋,

作為留學美國的經費。

為了防止後任省長不認賬,

他還特意留出一萬多元保存在美國大使那裡。

他的鼎力相助對於陳寅恪等人留學成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長沙籌辦文化書社時,

曾經請譚延闓題寫匾額。

他欣然應允,

還慷慨支持了400大洋的經費。

毛澤東稱譚延闓為「鄉邦英俊」。

民國公認的四大書法家,

分別為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草書)。

而譚延闓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

被評價為:從民國至今,寫顏體的人無出譚延闓之右者。

他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此外兼涉篆書和隸書。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

光明正大,起筆沉著穩重,

頓挫有力,有種寬博溫厚、

含蘊性靈、雄健開闊的韻致。

譚延闓善寫詩聯,

擘窠榜書和蠅頭小楷均能極為精妙。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的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兩行巨大金字,

即為譚氏手書,

而且為原字大小,

是直接手寫的,

可見他的功力。

廣州黃埔軍校的校匾「陸軍軍官學校」也是譚延闓所題寫。

04

譚延闓頗為「好吃」,

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館子,

南京有名的飯店都讓他吃遍了,

而且吃得異常考究,

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他對人說:「吃喝嫖賭,人生四大嗜好,嫖賭與我無緣,吃喝在所不辭。」

譚延闓精擅食法,

「湖南譚家菜」又稱「組庵湘菜」,

在全國享有盛名,

至今仍是湘菜館的招牌菜。

譚延闓對於菜肴的取名也是見解獨到。

湖南長沙的曲園酒樓有一道炒鱔魚的菜,

將鱔魚去皮切絲爆炒,

而江蘇淮安也有一道鱔魚菜取名「軟兜」。

譚延闓想到三國趙雲萬馬軍中救幼主劉禪的故事:趙雲在亂軍之中脫下戰袍將幼主包裹好兜於身上,舉槍殺敵,單騎突圍成功。於是將這道炒鱔魚取名「子龍脫袍」。

現在大家熟知的菜名「霸王別姬」也是出自譚延闓的手筆。

這是當年長沙玉樓東酒家的一道菜。

甲魚燉雞,菜雖然是大補,

但是如果直呼其名成「老鱉雞湯」或者「王八燉雞」就顯得太不雅緻了。

玉樓東酒家的大廚,

原來曾在譚家主廚,

他來請譚延闓賜此菜名。

譚延闓想起楚漢相爭時,

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

虞姬自刎而死的故事,

於是揮筆給這道菜取名「霸王別姬」。

傳至今日,

全國各家酒樓飯店都這麼叫了。

譚延闓對於魚翅情有獨鍾,

每餐必食。

為此,

他出門都要特地帶著一個善於烹制魚翅的副官,

被人嘲諷為「魚翅司令」。

有一次他去赴宴,

席間主人稱魚翅沒什麼好吃的,

味同嚼蠟,譚延闓也不辯駁。

吃了半天,

果然沒有魚翅上桌。

這時主人請賓客們隨意點菜,

問到譚延闓時,

他莞爾回答:「如蒙不棄,請賜嚼蠟如何?」

後來,

譚延闓右手出現了麻痹的癥狀。

醫生勸他節制飲食,

他卻說,我以前已經吃錯喝錯了,

何必現在戒它,

反而讓我痛苦。

為了治病,

譚延闓每天要做溫水浴和電療。

他還自我調侃:我一生好吃,現在自己每天被清蒸一次,燒烤一次,大概就是貪嘴的報應吧。

醫生曾經告誡譚延闓,

以他的病況,

將來可能有兩種死法,

一是腦溢血而死,二是半身不遂而死。

譚延闓對胡漢民說:那我寧願選擇第一個,要是半身不遂幾年,未免太出醜了。

誰知一語成讖,

譚延闓1930年9月正是腦溢血去世的。

那天中午也是吃了一頓魚翅,

然後去南京東郊的馬場看馬。

誰知在途中便覺頭痛欲裂,

送到醫院救治。

第二天就因為腦溢血去世了。

05

譚延闓40歲時,

妻子去世多年,

孫中山曾經想為他與宋美齡撮合。

但是譚延闓卻不想續弦,

因為他與妻子方榕卿感情甚篤,

譚延闓常年在外忙於政事,

都是妻子獨力承擔家中事務。

方榕卿重病去世數月他才得知,

妻子臨終遺言希望他不再婚娶,

好好養育他們的子女。

為了不駁孫中山的好意,

譚延闓去宋美齡母親那裡,

認了乾媽。

他與宋美齡以兄妹相待,

在廣州政府時還提拔過宋子文。

譚延闓臨終時將自己的女兒譚祥託付給了宋美齡。

後來宋美齡也不負所托,

經過反覆挑選,

將譚祥嫁給了陳誠。

譚延闓一生在政治上不求進取,

隨遇而安。

據說,

孫中山開始是讓譚延闓去辦黃埔軍校的,

因為譚延闓在湖南就會辦教育。

建黃埔軍校的場地都是譚延闓的湘軍整平的。

後來譚延闓想到辦普通學校和辦軍校是兩回事,

就把校長一職讓掉了。

譚延闓善於審時度勢,

北伐勝利後,

他很知趣地讓出國民政府主席的職位,改做行政院長。

譚延闓從政抱定 「三不」主義:一不攬權、二不建言、三不拍板。

每次開會,

他都閉目養神,

情願無所事事。

其實,譚延闓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

當時有與他共事多年的人就稱他是「柔愎自用」。

譚延闓有「葯中甘草」的別號,

甘草並不名貴,

但被譽為百葯之王,

有調和百葯的功效。

也有人把譚延闓處世總結為一個「混」字,

他對此竟也公開承認,

人生難得糊塗,

混也是一種境界,

坦言「混之用大矣哉」。

孫中山對譚延闓十分賞識,

稱他為「一時人望」。

如今南京東郊靈谷寺,

密林環抱中的譚墓,

依舊曲折幽深、安寧靜逸。

這裡作為飽讀詩書、

恪守道德涵養而又與世無爭的譚延闓的歸屬之地,

可算是恰如其分,

相得益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教師王漢周 的精彩文章:

8噸假洋奶粉被查,專供中國寶寶:別讓崇洋媚外,成為他人作惡的土壤
1555年,中國人正被光屁股流氓騷擾時,西班牙人 英國人在幹啥…

TAG:歷史教師王漢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