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MK50型輕型反潛魚雷
20世紀70、80年代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全面對抗最為激烈的階段,此時的蘇聯海軍設計建造了一系列特徵極端的核潛艇,比如「阿爾法」級攻擊型核潛艇水下航速超過44節,「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和「颱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等巨型核潛艇都顯著增加了魚雷防護能力,美國海軍預計到90年代中期,現役的MK46將不能有效打擊這些航速快、大潛深、防護強的蘇聯潛艇。在此背景下,美國海軍於1971年推出了「先進輕型魚雷計劃」,經過長時間的方案研究、技術評定、合同競標後,最終在1981年選中了霍尼韋爾公司的MK50型熱動力方案。1983年,美國海軍授予霍尼韋爾公司全面研製合同,1989年完成技術鑒定,1990年完成作戰鑒定,90年代初進行了小批量生產。
MK50型反潛魚雷依據發射方式分為空射型和艦載型,可裝備在美國海軍的反潛巡邏機、反潛直升機及水面艦艇魚雷發射管中,並可作為「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戰鬥部使用。MK50型魚雷直徑324毫米,全長2.9米,全重360千克,戰鬥部重45千克;採用先進的鋰與六氟化硫為能源的雙迴路閉式循環熱動力裝置(存儲化學能推進系統),無排氣雜訊和排氣航跡,大大提高了魚雷的隱蔽性,主機功率160馬力,最大航速55~60節,最大航程20千米,最大潛深800米。
MK50型魚雷首部裝備有先進的主、被動低雜訊自導裝置,具有很強的自動搜索、跟蹤及抗干擾能力,自導作用距離2743米,聲吶基陣以多種頻率連續發射單脈衝和調頻脈衝,然後通過選擇發射及接收波提高數據採集量。聲吶基陣接收的回波信號經數字信號處理機處理後交由AYK-14計算機進行解算,經過幾次反饋信號解算後即可過濾掉反射雜波及假目標。目標確定後,AYK-14計算機對自動駕駛儀、動力系統等發出指令,導引魚雷奔向目標。
MK50型魚雷戰鬥部裝載了定向爆炸的分體聚能裝葯,當魚雷碰到潛艇目標時,觸發引信引爆戰鬥部,慣性爆發器先將前端裝藥引爆,其爆炸衝擊波首先衝破潛艇外殼及兩層殼體之間的障礙物(如「奧斯卡」級巡航導彈發射筒),幾微秒之後,延時爆發器再把後部裝藥引爆。因兩次爆炸間隔極短,故這兩次爆炸的方向一致,這樣第二次爆炸就能直接接觸潛艇的耐壓艇體,達到擊穿或重傷的效果。
然而,蘇聯大廈的轟然坍塌給世界格局帶來了巨變,東西方陣營長達近50年的對抗不復存在,新興的俄羅斯海軍水下核力量已無力與美國海軍進行全球對抗。世界熱點地區的局部衝突成為新時期戰爭的典型模式,作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在「由海向陸」戰略下正逐步向近海推進,這樣,MK50型魚雷原本的作戰使命就已不合時宜。為提高MK50在淺水區域的作戰性能,美國海軍從1992年開始對其進行軟體程序升級,分為Block1和Block2兩個階段,但效果並不理想。儘管如此,MK50仍然可以稱得上美國海軍性能最好的輕型魚雷,聲自導探測距離是MK46的2倍,航速、潛深、航程、爆炸威力、抗干擾能力、智能化水平較MK46均有較大提升,不過高達25萬美元的採購價格導致其並沒有大規模裝備,總共生產了約1000枚。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官方微信(jskjqy)。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