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中,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上當?
導讀
現在的詐騙案件,有很多都是以高齡者為目標。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接到詐騙信息的人數高達4.38億,其中40歲以上中老年人最容易上當受騙。近日,一則「老人受騙而得中風」的消息令人心驚。因為電話和簡訊消息而被騙錢財的新聞也有很多……老人為何更容易被騙?是因為他們更容易相信他人? 如何讓他們避免這種情況呢?先來看看這篇吧!
1.年紀越大,越容易相信他人?
有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待親友或者他人的信任感也有增長的趨勢。年紀越大,信任感越高。這一現象似乎不受地域、國家的限制,普遍存在。
隨著人的生命歷程時間範圍的縮短(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標的優先性會發生變化。這是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勞拉·卡斯滕森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中重要的內容。
由此可見,老年人更容易相信他人是有科學根據的,這是為滿足其身心的多種需求。
2.老年人為何更容易受騙?這些欺騙有哪些共通之處?
研究者試圖從年齡老化的認知和神經機制上理解這一問題。有一項研究要求被試將照片中的人區分為三類:可信賴、中性、不可信賴。結果發現老年人和年輕人都能正確區分出可信賴與中性的人,但對於不可信賴的人,老年人不如年輕人敏感,容易誤認為是可信賴的。老年人對陌生人的盲目信任也是大腦功能衰退的一個外在表現。
老年人更易信任他人的這種心理特質,往往會被各種騙子所利用。研究數據表明,高齡者已成為被欺詐的重要人群。老人出於對家人的關愛,更是成為電信詐騙的主要受害者,每年因為接到「家人」出車禍電話而遭受財產損失的報道也數見不鮮。
3.應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網路和街頭騙術層出不窮,還出現了不少「升級版」。不論老人還是子女們都要從自身做起,提升防範意識,避免遭受損害。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容易被騙。家庭和諧、婚姻美滿、生活多姿多彩的老年人很難受騙上當。我們也要改變養老觀念,我們都會相對忽視大腦的保健,要把腦健康作為養老的最重要目標。因此,有必要進行腦科學知識的普及,延緩腦衰老。
老人們大多都不會主動相告或求助子女。但在做出需要動用資金數額巨大的決定時,不妨與子女商量,讓家人幫自己把把關,確定真偽,這是很有必要的。平時可以多看新聞,留意近期發生的欺詐事件,了解騙子的欺詐手段,做到心中有數,遇事不慌。不要輕信不明號碼的簡訊或電話,尤其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匯款、索要銀行帳號或密碼的,更需高度戒備。
作為兒女,要常與老人聊天交流、聆聽心聲,化解老人心中的苦悶、疑慮,了解他們的內在需求,而非只是給些錢財了事。要準確理解和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要,讓老年人過得舒心。對於老年人盲目信任社會人員的行為,做子女的往往都是簡單粗暴的勸阻,這樣的效果反而不好。不少老年人都是擔心子女反對,特意避開子女,才被騙的。所以,子女也要學習一點老年心理學和腦科學知識,先順從好老人的需求,再幫老人提高警惕,避免被騙。
4.預防詐騙小技能
1.對欺詐保持防範意識
不要盲目信任他人,尤其是陌生號碼的電話、簡訊,不能輕信。對於那些借子女朋友之名要求匯款、索要銀行帳號或密碼的,更需高度戒備。要堅持讀書、看報、看新聞,勤學多思,保持理性和腦健康。
多關注電視和報刊的法制欄目,社區內的黑板報、宣傳欄、標語等,了解當前多發的詐騙活動,提高對詐騙伎倆的識別能力,從別人上當受騙的經歷中汲取教訓。
2.切忌貪小便宜
天上不會掉餡餅!那些獲利巨大的投資類項目不要輕易相信或碰觸。看好自己的錢袋子,克服貪慾。
3.相信科學,絕不迷信
有些騙子會利用老人們關愛家人的弱點,拿老人或子女的福禍及健康說事,讓老人破財消災。接到陌生來電或簡訊說家人受傷的,要先給家人打電話確認,不要掉進騙子的陷阱里,更不要聽信騙子的其他言論。
4.遭遇侵害後,及時維權解決
獨自外出時不要帶貴重物品,需要動錢的時候,要有周全的安全措施,不要輕信外人。拿不定主意時,一定要找家人和親友諮詢,商量對策。萬一不幸被騙也不要慌張,保留好證據,及時告知子女,報警處理,避免更多的損失。
(作者:潘鳴 青島一鳴心理諮詢中心 心理諮詢專家,微信公眾號:YMXL525,樊春雷 中科院心理所專家,由中國心理學會推薦)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3種顏色的蘋果養生功效不一樣
※駕照可以「自學直考」了,你準備好了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