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立夏】從風俗看愁夏

【立夏】從風俗看愁夏

「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

——道光十年《太湖縣誌》



立夏,夏季的正式開始,意味著自此溫度將逐漸升高,直到炎暑。我國一些地區認為,這一天不能坐在門檻上(好吧,現在有門檻的住宅越來越少了),以避免夏天疲倦多病。那麼,這類風俗到底靠不靠譜呢?

一、今人看古人的認識

風俗也好,文字記載也罷,大多數來源於古人對自然的認知。由於認識的局限和人類的浪漫主義情懷,後期也會增加不少演繹的成分,逐漸與現實脫節。另外,今人不知古人的生活環境,也就多了一份難以理解——看看現在流行的浪漫穿越劇,你能設身處地地體會古人在談情說愛之前需要先面對飲食匱乏、如廁不便的問題嗎?

(一)風俗之:不坐門檻

【立夏】從風俗看愁夏

我們就從坐門檻講起。立夏毋坐門檻防倦病,這種防病方法本身並沒有太多科學依據。

但是,夏季易於疲倦是客觀存在的。

俗話說,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四個季節中,夏日最是晝長夜短,我們的大腦通過感知光照的變化對「睡眠-覺醒」周期進行調節,帶來的結果就是夜間睡眠時長變短。如果沒有午睡(或者打盹)來補足減少的睡眠,就會感到疲倦。但是過猶不及,白天睡太多,一樣會導致睡眠規律紊亂,不利於夜間入睡。

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一個最適合的溫度範圍,夏季溫度過高,這本身就會導致人體生理活動的異常。舉個例子,執行生理活動的很多成員屬於蛋白質,有一種叫做熱休克蛋白的功能性蛋白質,在溫度升高時,表達會增加(可以認為,就是含量增加了),發揮一系列調節功能,幫助機體耐受熱應激。但是,熱休克蛋白過度升高,也會作用於病理通路體現出它的負面影響。現在有觀點認為,中暑並不是熱暴露直接損傷的後果,而是熱休克蛋白與免疫系統等成員之間相互作用的表現。

所有的生命活動都需要一個適宜的電解質環境。首先,我們的細胞之所以能保持良好的立體形態,得益於鈉、鉀、氯等離子維持了滲透壓。此外,這些帶電粒子在細胞膜內外的分布變化是產生生物電的根源,神經傳導、心臟跳動、肌肉收縮等等基本的生理功能都有賴於規律的生物電傳導。夏天機體新陳代謝加快,出汗多,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使身體倦怠。

至於夏天容易得病,仔細想想也很好理解:

溫度高、細菌易於生長,食品容易變餿,夏天往往是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

溫度高,引起人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會導致重症中暑。

流汗多,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會導致水和電解質紊亂,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

現代人還多了一條,因為吹太多空調,會出現鼻塞、打噴嚏、乏力、頭暈等一系列癥狀,統稱為「空調病」。

周邊多楊柳的北方人再加一條,立夏前後、楊絮柳絮飄揚期間引起的皮膚過敏、鼻炎等過敏性疾病。

(二)風俗之:稱人

【立夏】從風俗看愁夏

得病會消瘦,這就與立夏的另一個風俗「稱人」聯繫了起來。立夏稱人的典故要追溯到三國時代,有人說跟孫尚香有關,有人說跟阿斗有關。不管哪種說法,都是擔心別人虧待了自己的子女,所以要求立夏稱體重記個數,立秋那天又記個數,看看胖了瘦了。想想古人缺醫少葯的環境,尋常人苦夏變瘦,實在太正常不過。要想不掉體重,少不得要時刻小心伺候。所以,阿斗或者孫尚香他爹,還是很有些辦法的。

後來到了民間,認為拿大秤在立夏這天稱體重,可以避免身體消瘦,這種演繹就沒啥道理了,主要是寄託了平和度夏的美好願望。

【立夏】從風俗看愁夏

二、如何緩解夏日疲勞

古人既沒有先進的醫療條件,又沒有足夠的防暑降溫工具,更沒有冰箱來保存食材。苦夏難熬,變瘦事小,病死也是尋常。感謝現代科學的進步,讓我們可以不再體會古人對夏天的恐懼。

當然,不適還是會有的。這裡提供一些小要點,有助於健康度夏:

  • 穿著棉質等透氣、吸汗的衣物

  • 避免長期處於高溫環境

  • 戶外注意防晒,以免晒傷

  • 保持良好的睡眠規律,獲取充足的睡眠,中午適當打盹休息

  • 適度運動,運動後注意補充電解質,以維持體液平衡

  • 均衡飲食,注意攝入充足的新鮮蔬菜水果,不宜攝入過多冰淇林等高糖、高脂飲食;剩飯菜及過期食品應及時處理

  • 攝入充足的水分,注意不要只喝冰水,因為冰水的降溫作用並不比溫水強,而且腸道突然遇冷刺激,可能會平滑肌痙攣,引起不適甚至腹痛

  • 舒緩壓力,保持愉快的情緒

作者寫於2016-05-0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作為男人,最忌諱「綠帽子」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