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晉三的2021使命
9月20日,安倍晉三在日本東京參加自民黨總裁選舉。圖/視覺中國
文/馮瑋
本文首發於總第871期《中國新聞周刊》
9月20日,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出爐,在總共405張國會議員票和405張黨員和黨友地方票中,「挑戰者」石破茂最終僅獲得254票,不到「衛冕者」安倍晉三553票的一半。
如果安倍能夠順利執政至2021年年底,他將超過20世紀初因為任內取得日俄戰爭勝利而人氣爆棚的桂太郎,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
今年1月1日的新年獻辭,安倍展望了2020年,提出要「朝著新的國家建設方向,強有力地推進改革」。當時,安倍的目標已經「瞄準長期執政,力爭在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實現第三次連任」。
沒有對手
安倍能夠連續第三次當選自民黨總裁,去年就有「預告」。2017年3月初,自民黨第84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章中關於總裁任期的修正案,由「最長兩屆六年」改為「最長三屆九年」。這一修改為安倍連任清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礙。
自2012年年底安倍重登「相位」後,工作勤勉,業績不俗。數據顯示,至2018年6月,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實現連續10個季度增長,為28年來首次。日本失業率也降到2.2%,創23年來新低。2012年安倍再度執政時,這個數據是4.2%。日本股市也連創新高,並且在今年8月市值超過中國A股,時隔45個月後重返世界「榜樣」位置。
因此,儘管民調數據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曾多次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安倍及其內閣成員曝出「醜聞」後,安倍內閣支持率一度跌到29.9%,但安倍卻能以「讓民眾進行選擇」的姿態,在去年9月底解散議會,重新大選,安然渡過危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今日本政壇除了自民黨,日本選民幾乎別無選擇。而自民黨內,安倍並沒有真正能夠挑戰他首相地位的對手。
不過,雖然此前各種調查早已預告了此次選戰安倍必勝,但結果仍有些許出乎安倍一方預料。選舉結束後,日本共同社即發表評論,題為「總裁選舉安倍未獲全勝 自民黨內不滿日益顯現」,提出了「安倍未獲全勝」的兩點理由:一是在更貼近國民輿論的地方票中,安倍的得票率僅為55%,「每當有地方票的結果報到選舉管理委員會處時,安倍陣營的委員都會變得表情僵硬」;二是安倍陣營預估將獲得340多張國會議員票,但結果僅得到329票,「國會議員票中也有部分選票流失,對安倍獨大的不滿日益顯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見中日「小大使」。 中新社記者呂少威攝
推進「安倍經濟學」
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特別是實現「安倍經濟學」的預設目標,無疑將成為安倍第三次連任後的施政重點。2012年年底安倍再次當選首相後,提出了被稱為「安倍經濟學三支箭」的舉措:通過作為中央銀行的日本銀行向金融機構大量回購長期國債,增加市場貨幣流通量,實現「量化寬鬆」;擴大財政投資,刺激經濟增長;進行結構改革,放鬆管制、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三支箭」中的前兩支箭即「量化寬鬆」「財政刺激」射出後,取得了一定成效。數據顯示,當時日本GDP曾連續6個季度呈增長趨勢,累計增幅達4.2%。但「第三支箭」卻遲遲未獲成效。2017年11月,日本與另外10個國家發表了「全面進步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聯合聲明。今年7月又簽署了「日本-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安倍政府顯然希望通過外力和內力的推動,使「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射中目標。
實現通脹2%,一直是「安倍經濟學」重要目標。2013年3月20日,「安倍經濟學」主要推手、日本銀行即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貨幣政策會議宣布:採取強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兩年內使通脹率達到2%。但是,這一目標迄今尚未達成。今年9月19日,黑田東彥表示,實現2%物價上漲目標尚需時間。9月20日,安倍在自民黨總部召開記者會,強調了實現2%通脹目標的重要性,提出「將用這三年切實找出擺脫通縮之路」。也就是說,實現通脹2%的目的,就是徹底擺脫物價、消費、工資、投資持續低迷的「通貨緊縮」。
提高消費稅,是2012年安倍政府成立前與三個在野黨派達成的一致意見,也是「安倍經濟學」能否最終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14年4月,安倍政權將消費稅稅率從5%提高到8%後,第二季度GDP急劇萎縮至負7.1%,第三季度也是負1.9%。
為此,安倍在記者會上不得不承認,將消費稅率從5%上調至8%,抑制了個人消費,同時宣布,原定2015年10月將消費稅率上調至10%的計劃,推遲至2017年4月實施。但事實上,安倍再度推遲提高稅率。2017年9月26日,安倍在電視節目中表示,自2019年10月,將消費稅從8%提高到10%。
提高消費稅一拖再拖,主要是因為將消費稅增至10%,日本平均每戶家庭每年將增加1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萬元)開支,將抑制消費。但是不增加消費稅,日本財政赤字嚴重,早已「寅吃卯糧」,虧空如何彌補?
據推算,日本2018年財政赤字仍將達到12萬億到15.7萬億日元。目前看來,平衡兩者關係最有效的手段,是擴大出口,以外貿順差彌補增收消費稅對內需的抑制,這也是歷史的經驗。1997年橋本龍太郎政府首次將消費稅從3%增至5%,當年度稅收達到空前的53.9萬億日元,比1996年多收1.8萬億日元,即增加3.4%。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外貿的巨額順差彌補了內需不足。
修憲夙願
安倍曾經表示,「我的政治基因更多地繼承了岸信介」。有著甲級戰犯嫌疑的岸信介在1948年12月24日出獄後即表示,「我在獄中就覺得新憲法不行,並因此成為修改憲法論者」。1958年岸信介當選首相後,成立了「憲法調查會」,將思想付諸實踐。
修憲也一直是安倍的政治夙願。用安倍的話說,就是「將60多年前美國佔領時制定的憲法交還國民手中」。2006年9月,安倍初次當選自民黨總裁後,即公開宣布,「我將考慮在任期內完成憲法的修改」,並稱日本永遠放棄戰爭的《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是「與時代不相稱的典型條文」。2017年5月3日,《日本國憲法》實施70周年,安倍在東京修憲派民間團體論壇,發表了9分鐘視頻致辭,表示「希望將2020年變為新憲法施行的一年」。
修憲最大的「難點」,是修改作為日本「和平憲法」根基的第九條。由於該法條有「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之規定,因此1954年建立的自衛隊是否屬於「戰爭力量」,長期存在爭議。日本政府也從沒有將自衛隊定義為「軍隊」,而是定義為「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實力組織」。
然而,安倍認為,應賦予自衛隊作為「軍隊」的「合法身份」。2012年11月,日本眾議院大選之際,安倍代表自民黨提出的競選綱領明文寫道:「在繼承和平主義的同時,明記自衛權,規定保持國防軍。」
2013年2月1日,安倍在日本參議院表示:「雖然自衛隊在日本國內未被稱為軍隊,但在國際法上則被當作軍隊對待。」
今年9月14日,安倍在自民黨候選人討論會上再次宣稱,沒有一個國家的憲法像日本憲法一樣,用「必要及最小限度」規定「實力組織」「日本自衛隊已經在國際社會被認為是軍隊」。因此,安倍始終堅持,在憲法中為自衛隊「正名」,「結束自衛隊是否違憲的討論」。
此番安倍成功「衛冕」後發表談話,宣稱將在秋季臨時國會提交自民黨修憲草案。對此,朝野有不少反對的聲音。甚至自民黨修憲推進總部代理總部長船田元也表示,「無法贊同安倍的手法。」
9月20日和21日,日本共同社進行的全國緊急電話輿論調查顯示,對安倍的上述表態,回答「反對」的受訪者達51.0%。
平衡中美
如何處理同美國及中國的關係,將是安倍新任期里外交的重點。在自民黨總裁選舉前,據日本共同社對405名有選舉權的國會議員的調查,有310人支持安倍,理由是「以日美關係為主軸的外交策略」,以及「使日本經濟趨向好轉的安倍經濟學」。
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在白宮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新社記者刁海洋攝
日美關係始終是戰後日本外交主軸,從未有變,為何這次能夠成為議員們支持安倍的理由?關鍵是「策略」二字。2012年年底安倍再度上任後,2013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即提出,「正密切關注美國嚴峻的財政狀況對其『轉向亞洲』戰略的影響」,開始貫徹「獨立強軍」路線。
按照日方說法,「除依靠自身努力,別無選擇」。
實際上,在這一措辭的背後,隱藏著對日美同盟可靠性的不放心乃至懷疑。2013年12月,曾任日本防衛廳長官、時任自民黨幹事長的石破茂,在提及日本為何要成立「日本版海軍陸戰隊」時表示,「許多人認為,日本遭到麻煩,美軍會幫日本。但是,美軍真的會幫嗎?」這番話,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了解安倍在日美關係方面的「策略」變化,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認識為何「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久唱不衰。
2018年3月,日本成立了「自衛隊陸上總隊」,結束了1954年陸上自衛隊成立以來,沒有統一指揮機構的歷史。
此外,日本將「西部方面普通科聯隊」改組為「水陸機動團」。這支部隊總人數約2100人,有兩個聯隊的建制,將擁有包括從美國購買17駕「魚鷹」運輸機和52輛AAV7型兩棲戰車在內的新型武器。其戰術、裝備、部隊編製等,均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翻版,因此被稱為「日本版海軍陸戰隊」。日本方面提出,成立這支部隊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所謂「西南諸島有事」。
2018年日本《防衛白皮書》,仍一如既往渲染「中國威脅論」。
1990年8月,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諸君》雜誌發表了《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這篇日本「中國威脅論」開篇之作的背景,是以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的《日本可以說「不」》為代表的日本新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引起美國警覺,而村井友秀試圖將美國「警惕」的視線轉向中國。
今天日本有沒有同樣或者類似的意圖,值得認真關注和分析。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
值班編輯:萬霽萱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