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家不治,何以治一方?

一家不治,何以治一方?

原標題:一家不治,何以治一方?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等黨內法規,明確將黨員領導幹部的家風建設納入監督範圍,要求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重視家風、嚴管家人,讓「軟約束」變成了紀律紅線,其意也在於由「內」「外」兼修邁向「修齊治平」。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倡導「修齊治平」,強調心、身、家、國四者融為一體的重要性,而家庭作為連接個人和國家的橋樑,自然而然地成為教人育人的起點。不管是這個「長」,或是那個「長」,首先要做好一個合格家長,家風建設必須守土有責。

北宋初年,有名將郭進戰功卓著,深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和賞識。他曾經主持修建了邢州城,並在城中營建郭宅。新居落成之際,郭府大宴賓客,營建郭宅的工匠和郭家子弟一同就席。席間,有賓客好奇,於是向郭進請教,為何如此高看工匠。郭進直言不諱地說,工匠是建造住宅的人,郭家兒孫將來卻可能成為賣出住宅的人,一同就席又有何不可。郭進雖有知子之明,卻無教子之能,在他去世後不久,郭家大宅果然被郭家子孫賣掉,令人感慨。


古語常說,知子莫若父。然而,父親或者家長的責任卻不能僅僅停留在「知」的層面,有子不教或教子無方,不僅是人生遺憾,更是失職失責。要扛起責任,理由只有一條,「你是家長」,責無旁貸。晚清名臣曾國藩壯年之時就在朝廷擔任要職,無論公務如何繁忙,工作之餘他始終將「課子」作為日常主要任務之一。正因如此,他也留下了數量相當可觀的家書,教導子女讀書明理,潛心治學,勤儉持家,戒驕戒躁,特別是「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諄諄教誨兒孫,幾乎達到了不厭其煩的地步。正是由於作為家長的曾國藩重視家風家教,曾氏後代中才得以人才輩出,家族長盛不衰。


以家風家教育人,這件事看起來千頭萬緒、無從抓起,實則有門道可循。關鍵就在於,要引導子女、家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認識清楚什麼是成功、怎麼通過正確的方式獲得成功。俗話說,「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培育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家風,既是家風建設的最大財富,也是家庭長遠發展的「護身符」。例如,清官包拯被千古稱頌,他不僅嚴於律己、為官清正,而且對家風家教要求極為嚴格。流傳後世的《包拯家訓》只有短短數語,卻振聾發聵:「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留下這樣一則家訓,意在告誡子孫後人,若有走歪門邪道、貪贓枉法之輩,生不能入包家門,死不能入包家墳,不能算作是包氏子孫。包氏後人謹遵此訓,受益其中,綿延不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家風建設也不可能貪多求快、求一時之短長,要重在過程,用恆心和定力一點一滴進行滴灌。比如,諸葛亮是後人倍加推崇的道德楷模,也是治家典範。他留給孩子的《誡子書》飽含深情和期待,「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實,這既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教子治家的良方,從容淡定自然就能行穩致遠。諸葛亮身體力行,夙夜在公,「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辭世之時,「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對於自己家人更是抱有「子弟衣食,自有餘饒」的自信。修身養德,內外皆安,治家若此,人生至幸。

天下之本在家,一家不治,不足以治一方。家風家教也不僅僅是家事,而且連著黨風政風。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接《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等黨內法規,明確將黨員領導幹部的家風建設納入監督範圍,要求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重視家風、嚴管家人,讓「軟約束」變成了紀律紅線,其意也在於由「內」「外」兼修邁向「修齊治平」。(崔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揚帆網 的精彩文章:

「兩面人」挖坑設陷終害己

TAG:清風揚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