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我是一名職業養貓人,經常有懷孕或待孕的女性貓友諮詢我關於孕婦究竟是否可以養貓的問題。每年都會有很多貓咪因為各種原因被遺棄,其中佔比很大的因素就是貓友準備懷孕不能繼續養貓,尤其是父母長輩反對繼續養貓的聲音很強烈,個人覺得這些被遺棄的貓咪真的非常可憐也非常無辜,貓咪年齡大了,一般超過9個月就比較難被領養了,尤其是中華田園貓7個月大基本就很難被領養,品相不好看的大部分會淪為流浪貓。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貓咪對孕婦究竟存在什麼威脅呢?

目前被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以弓形蟲病為首的寄生蟲病毒及細菌傳染的問題,那讓我們一起來客觀的了解下什麼是弓形蟲病吧。

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簡單說就是一種叫作原蟲的寄生蟲,它形體最小、結構簡單,寄生於人、畜、家禽等小腸上皮細胞內,隨血液流動,到達全身各部位,破壞大腦、心臟、眼底,致使生物體免疫力下降,患各種疾病。然後形成囊合子隨糞便排出,最後傳播和感染給其它生物。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那弓形蟲是誰帶來的怎麼傳染給孕婦的呢?

這個宿主就是人,人本身就是弓形蟲最主要的宿主!人吃被弓形蟲感染的動物的肉,是被傳染的主要原因。弓形蟲病患者再通過尿液,唾液、眼淚、鼻涕等分泌物將帶有弓形蟲包囊以飛沫、性交等方式傳播出去。

貓科動物也是弓形蟲的主要宿主,意思就是在貓科動物體內會形成可供感染的「囊合子」,而在其他動物體內是無法形成可向外傳播弓形蟲後代的「囊合子」的。貓咪主要通過接觸糞便和捕食鼠類及鳥類等感染弓形蟲,室內貓咪只要不吃生食、生水是不會輕易被感染的。被感染的貓咪糞便中就攜帶「囊合子」,「囊合子」隨糞便排到外界需要1-2天的發育才能具備傳染性,因此,鏟屎官一定要記得每天清理貓砂,不要偷懶。另外,被貓咪咬傷或者抓傷是不會感染弓形蟲病的!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養狗就更不會被感染弓形蟲病了!因為狗接觸弓形蟲後體內不會形成可供感染的「囊合子」,它的糞便和排泄物都沒有傳染性,但是千萬不要吃狗肉,否則吃到被弓形蟲感染的狗肉就一定會被感染弓形蟲病。豬、牛、馬、羊、兔,魚還有老鼠等動物體內有時也帶弓形蟲包囊和活體。雞、鴨、鵝、鳥類都是弓形蟲的宿主,禽類以感染弓形蟲污的動物屍體或其糞便為食後導致感染。蒼蠅、蚊子和蟑螂等都可以攜帶「囊合子」,叮咬人時也可以感染。受污染的草原、牧場、土壤、水和草地「囊合子」生存時間可以很長,在潮濕土壤里可活數月乃至數年。

所以弓形蟲病的罪魁禍首就是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最終病從口入。美國每年有750人因弓形蟲病死亡,其中一半是由於進食污染的肉引起的。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如果孕婦被感染弓形蟲病後可以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的弓形蟲病感染,這是弓形蟲病最重要的感染途徑。因此,無論你養不養寵物,懷孕前都是應該去醫院做體檢的。

作為職業養貓人,在這裡我也希望再次提醒所有養貓的朋友,無論你覺得你家的貓目前活的有多健康,無論你覺得自己養貓的能力和知識有多強大,請一定做好三件最簡單的事:

第一件事,家裡養貓或者寄養貓咪一定要有貓籠,從小培養讓牠明白貓籠就是牠睡覺的小房間,不可以讓貓咪上床甚至抱著貓咪睡覺,過度親昵的接觸最終對你和貓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另外,貓咪生病時貓籠方便觀察病情,如果你可以用毛毯將貓籠遮蓋住只留前門,貓咪會更加有安全感。平時出門可以讓貓咪住在貓籠里,可以買個三四層的大貓籠,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也方便看護管理貓咪。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第二件事,現在還沒有給貓咪注射過疫苗的貓友,趕緊帶貓去做免疫吧,打疫苗就好比下雪天媽媽提醒你要穿棉衣,感冒了才想起來穿就沒用了,貓瘟可比感冒嚴重多了。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第三件事,千萬要記得每月定期給貓咪做體內外的驅蟲,體內驅蟲可以三個月做一次,體外驅蟲一定盡量一個月做一次,尤其是溫暖的季節,犬貓體內外經常攜帶有寄生蟲,寄生蟲不僅能傳染給人造成瘙癢等過敏癥狀,寄生蟲還是引發貓咪皮膚病的常見因素,如跳蚤過敏等。體內蟲多會引起貓咪吐蟲、拉蟲,嚴重的會引起便血、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過敏性皮膚病、呼吸道感染、肝臟功能受損等等一系列疾病。

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懷孕可不可以養貓呢?

科學正確的養貓觀念是我們每位養貓人都應該好好學習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你省錢、省心,更重要的是讓貓咪能夠安然度過這一生。



以上內容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凈夜·貓禪微信:13927409110)

作者寫於2016-05-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盜夢空間」不再是夢?
喝酒臉紅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