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人物專訪 | 葉盛:會做實驗的人就會做
知道葉盛名字的人可能是源於他翻譯的幾本科普讀物,比如《為什麼要相信達爾文》和《大滅絕時代》等書。後者的原著《第六次大滅絕》於2015年獲得了普利策獎,而葉盛的譯本《大滅絕時代》剛剛獲得了國家圖書館「第11屆文津圖書獎」的科普類推薦圖書獎。
作為SELF講壇的工作人員,我有幸多次對這位兩次登上SELF講壇的嘉賓做近距離的觀察:看上去很憨厚,臉上時時掛著微笑,言語親切,反應神速,思維縝密,這就是葉盛給我的印象。
自動化專業出身的結構生物學家
葉盛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專業方向是結構生物學,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空間結構。
最開始葉盛並沒有選擇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我從小都是走奧賽這條路的,小學和初中搞奧數,高中搞奧物,還曾拿過北京市物理競賽的第二名。保送清華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受當時計算機大發展的潮流影響,我在物理和計算機之間最終還是選了屬於後者的自動化專業。然而,當時由於各方面條件所限,自動化專業重軟體輕硬體、重編程輕動手,與我的理想相去甚遠。於是推研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自己在中學時期除物理之外第二喜歡的學科——生物學。」
葉盛介紹說,結構生物學是生物物理學的一個分支,應用了很多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實驗設備,比如高能X射線等,還要對數據進行大量的計算分析,最終來解決生命科學問題。他的導師饒子和院士當時剛回清華不久,希望從IT類院系招一個有計算背景的學生,幫他建設實驗室的計算伺服器和圖形工作站系統。於是借這個契機,葉盛如願進入了生命科學領域,但與結構生物學結緣則純粹是誤打誤撞。
不過,這個選擇並沒有讓葉盛後悔,他反而覺得很幸運,因為這一領域真的令他很著迷。筆者聯繫葉盛進行採訪的時候,恰逢他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開會。然而課題組突發的重要進展讓他放不下心,於是他利用每天會前會後的有限時間,又申請了同步輻射光源的臨時實驗機時,抓緊時間進行蛋白質晶體的衍射數據收集工作,然後連夜進行數據的處理和結構的解析。
「入行十多年了,現在做起這些工作來,我仍然會感到很興奮,有种放不下手的感覺。每當看著蛋白質的電子密度圖,直觀地『看到』原子是如何組裝成為具有生命力的蛋白質大分子時,我都會有一種無比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不是徹底終結了某一個問題,而是在回答的同時又引出了更多的問題,從而讓我們的好奇心永遠得不到最終的滿足。所以說,我是幸運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是一件永遠做不完的事情。」葉盛希望將來能有機會自己寫一本講結構生物學的科普書,讓大家能夠分享他在這些研究工作中所體會到的快樂。
跨界科幻作家
除了結構生物學科研人員,葉盛還有另一個身份——科幻作者。他的中篇小說《二時代》榮獲了2014年「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中篇科幻小說銀獎,小說中多變的語言,讓人身臨其境,而他紮實的語言功底則來自於從小的積累。
葉盛出身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但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堅持給他常年訂閱了幾本雜誌,包括《兒童文學》、《少年科學畫報》和《我們愛科學》,另外還有一本一直陪伴他到大學的期刊——《科幻世界》。實際上,這幾本雜誌基本勾勒出了葉盛此後的人生方向。
一件事情看多了,不免總有自己想要動手試試的衝動。科幻之於葉盛,亦是如此。尤其是做了科研工作之後,日常接觸的都是科學的前沿領域,新奇想法就更多,更有創作的衝動。
但是從衝動到真正可以發表的小說,葉盛還經歷了一次專門的寫作培訓。幾年前的一個夏天,他偶然看到了新生代科幻作家夏笳開辦的科幻寫作班,就報名參加了。「如果不是這樣,我自己的第一篇科幻小說恐怕永遠也寫不出來。」
葉盛稱自己是寫作的門外漢。單就科幻作品而言,他更鐘情於具有人文關懷的軟科幻作品,「如果說科幻是用科學之磚搭就的童話之城,那麼我認為,這座城堡美麗與否並不取決於某一兩塊磚的漂亮程度,而是取決於城堡整體的設計水平。我覺得當下中國的科幻寫作,科學內核上已經可以與國外看奇,甚至是有所超越,但在整體的故事性、人物塑造,以及人文情懷上還有相當的距離。」
知乎上的科普達人
葉盛的第三重身份是知乎的科普達人。目前他在知乎上的回答,獲得了12123個贊同,其中有11個回答收錄在知乎周刊、知乎圓桌和編輯推薦回答中。但他選擇科普並不是始於知乎,而是源於科學松鼠會。葉盛說自己很喜歡那種與別人分享正確知識的幸福感,而能夠有能力做這種分享,他認為也是自己的一種幸運。
知乎的專註與用戶相對比較嚴肅的氛圍讓葉盛覺得,這個平台可以進行一些關注於問題本身的討論,讓他更有投入的熱情。
不過,在知乎上也發生過令人意想不到的經歷:「有一位同學通過知乎聯繫到我,想來我們組讀研,可是最終沒能考過我們研究所的錄取分數線。」對於這樣的結果,葉盛感到很遺憾,但也無能為力。然而這位同學積極的態度,以及對於科研工作的熱忱最終打動了葉盛。於是他幫助這位同學推薦到了其他科研單位,並最終依靠同學自身的努力,通過了面試,成功獲得讀研資格。
「能通過知乎結識這位同學,並最終圓她一個讀研的夢想,大概也算是絕無僅有的經歷吧。」然而令葉盛更在意的是這位同學今後的發展:「她後來專程打來電話感謝我。我告訴她:『只要你最終能真正如你所說,走上科研的道路,而不是僅僅通過讀研換一個更高的文憑,找一份更穩定的工作,那就算是對我最好的感謝了。』畢竟,科研很苦很寂寞,發自內心的熱情可能比聰慧更重要。」
生活中的「大白」
葉盛看上去很憨厚,這大概和他接近「大白」的體型有關,臉上掛著微笑讓人覺得很親切。他坦言自己是一個含蓄內斂的人,像所有極客(geek)一樣有著靦腆內向的一面。所以他的愛好也大都比較「宅」,比如篆刻、木工製作、模型製作,這可能是因為從父親那裡「偷師」學來的半吊子木匠手藝。
除此之外,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烹飪,果然是吃貨的必備技能。葉盛半開玩笑地說:「我博士生導師饒子和院士的夫人余冰賓老師曾經說過『會做實驗的人就會做飯』。的確,兩者的道理有相通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實驗要精確,要憑數據說話;中餐的烹飪則要憑感覺。」雖然喜歡美食,但葉盛是一個愛運動的「大白」,喜歡網球、滑雪、游泳、長跑,而最擅長的還是排球。他曾經先後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和生物系的系排球隊成員,現在是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排協負責人。
如果空閑時間多一些,葉盛最想做的事情是背著相機去旅行,特別是到風景奇美壯闊的地方旅行。「我去過八九個國家,國內也跑過一半多的省份。相對於異域風情的文化與美食,我更鐘情的是各種奇絕的自然風光。」
雖然喜歡攝影,但葉盛總覺得任何照片都比不過身臨其境的震撼感覺。他解釋說:「人類天生是一種自帶『自大』屬性的生物。當然,這在進化之中是有利可圖的,它幫助我們戰勝了競爭對手,但同時也把我們自己一步一步送向自我毀滅的歸宿。只有面對偉大的自然時,我們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渺小,感到無能為力,感到謙卑——這或許正是時下的國人所需要的一樣東西。」
兩次SELF之旅
此次是葉盛第二次參加SELF演講活動了,演講的主題正是他的譯作中所介紹的——由人類一手引發的物種大滅絕災難。對於自己上一次在SELF介紹結構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工作時的表現,葉盛覺得並不十分滿意,「在參加SELF演講之前,我也曾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過大會報告,但SELF卻讓我特別緊張。一是因為自己很少有機會演講純學術之外的東西,二是因為這種演講不像學術演講那麼客觀冷靜,需要多一點故事性、激情,以及與觀眾的互動。這些方面我都沒什麼經驗。」
第一次的演講同時也充滿了壓力,與同場的張雙南、黎耕、徐星等幾位老師相比,葉盛覺得自己還有不小的差距。「能有機會再參加一次SELF,我感到很開心,非常想借這個平台鍛煉自己面對公眾做科普演講的能力。我想,這也應該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提高的能力。最理解科學的,肯定還是第一線的科研工作人員。我們不應該只知道埋頭做事,還應該站出來勇敢地表達自己,替科學發聲。而這種能力的確是需要鍛煉的。」
「枝繁葉盛自有時,科普常相隨;山高水長終不變,科研乃初心。」 或許真的是人如其名:繁茂的枝葉要有充足的養分和深厚的根基作為支撐,科普則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自我見解才能展開一段精彩紛呈的奇幻之旅。如果說葉盛的「枝條」是他在科普和科幻中取得的點滴成績,那麼滋養這株大樹的「根基」就是他在結構生物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
既靦腆又熱血的沉穩「極客」,跨越多界的科研人員,這就是第二次參加SELF的嘉賓葉盛。他的人生兼具了廣度與深度,既有海納百川的渴望,又有不斷求索的執著。就像他希望探訪世界各地的美景一樣,當一個人接觸的知識越多,越會知覺自己的淺薄,保持卑微的心態承載了他對科研與科普的理想,熱情如風帆,葉盛的旅程只會走的更加深遠、開闊。
出品:中國科普博覽 SELF格致論道講壇記者:李珂
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的公益講壇,每月一期。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提倡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嘗試打破過去純粹以「知識傳播」為主的科普形式,專註于思想的傳播,力圖從思想的源頭上促進公眾參與科學的積極性,打造具有中國科學院特色的、融合創新、科學與人文關懷並存的公益演講品牌。
登陸「SELF格致論道」官方網站獲取更多信息(http://self.org.cn/)。本期視頻也將陸續在中國科普博覽上推出,敬請關注。更多合作與SELF工作組self@cnic.cn聯繫。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