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致良知之後的格物

致良知之後的格物

致良知之後的格物

作者:蘇樹華

致知之後,並非圓滿,更有親民之功,用「三綱」的話語來說,就是「親心上的民」,就是「新心上的民」。用「八條」的話語來說,就是心上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或曰親民,或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皆格物也。所謂格物,就是心上的民,就是心是百姓,就是心上的習氣,就是心上的污染。格去心上的這些習氣,除去心上的這些污染,直至純一無雜,方為究竟,方為至善,方為天下太平,方為法界凈土。

佛家悟後的功夫,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只是換了一種表達形式,只是換了一種名詞概念。格物,就是去掉心上的污染,消除心中的業障。致知就是見到了自家的良知,就是覺悟了自家的心體,或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並非大事了畢,究竟圓滿。明心見性只是個見道位。見道之後,更要修道。修道之後,方是無學位,方是無得無失、無修無證的諸佛境界,方是從心所欲的聖人境界。

見道位之後,還有很多習氣,還有很多污染,尚未完全解脫,禪宗謂之牧牛行。牛有落草的習氣,見草便落,入草難拔。人也有落草的牛脾氣,見名見利,見著便取,見色聞聲,觸著便粘,入於幻境,不得出離。是故悟後,常須覺察,久久用功,習氣便消。猶如嗜酒如命的人,偶得因緣,發大願心,誓斷酒癮。此時,見酒還是心動,總想跟著酒走,總想隨著酒轉。這便是酒習氣未斷,是故當作牧牛的功夫,一回入草去,驀鼻牽將還。如此用功,習氣漸消。酒癮如此,色癮、聲癮、香癮、味癮、乃至佛癮、法癮,悉皆如此。色癮無量,聲癮無量,香癮無量,味癮無量,觸癮無量,法癮無量。無量習氣,無量污染,皆是悟後當去的自性污染,皆是悟後當度的自性眾生,佛家所謂「自性眾生誓願度」是也,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於應緣接物中化稟性是也。度盡自性眾生,消光自性習氣,方是至善的境界,方是天下平的境界,方是究竟圓滿的佛人境界,方是究竟圓滿的聖人境界。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便是他初證良知心體。經過二十年的悟後格物的功夫,度自性眾生,化自性習氣,方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聖人境界,方至天下太平的聖人境界,亦名十方凈土的諸佛境界。佛即是聖,聖即是佛,佛之與聖,莫作二事。

惠能大師聞《金剛經》章句而見性。後來,獵人隊伍中,十六年修行,度自性眾生,化自性習氣,方得事事無礙的境界,方得極樂凈土的境界。

無論是儒家,還是佛家,從最初見性,到究竟圓滿,究竟解脫,皆須經過很長時間的悟後修行。悟後修行,即是悟後的自性自度,即是悟後的自凈其意,佛家稱為自性自度,儒家稱為格去「不善」「恐懼」「好樂」「親愛」「賤惡」「畏敬」等等心中之物,或名格去心中的人慾,或名格去心中的污染,直至徹底凈化。

佛教的文化形式,極其神秘,極其隱晦,然而,無論多麼神秘,多麼隱晦,他所要表達的,只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恢復自性的面目。以《佛說阿彌陀佛經》為例,花開見佛,就是智慧花開,見自性佛。往生凈土,就是往生自性,回歸大我。莊嚴凈土,即是自凈其意。供養十方諸佛,即是對鏡練心,自性自度。

從往生凈土,到圓滿成佛,就通常人的根器而言,當須經過四個階段,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四個階段,便是自性自度的過程,便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過程。儒家的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這是自性境界的提升過程,而不是世間功業的漸增過程。若以世功而論,孔子則家未齊、國未治、天下未平。然而,若以修養而論,孔子則是一個物已格、知已致、心已正、身已修、家已齊、國已治、天下已平的人。

任何人的修行,皆是由下學而上達的。下者,形而下也,事相也,有為法也。上者,形而上也,理體也,無為法也。諸佛祖師,先聖先賢,皆是由下學而上達的。

致良知之後的格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坦然地接受一切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