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語熱」的出現與于丹無關,而是源自《論語》自身的魅力

「論語熱」的出現與于丹無關,而是源自《論語》自身的魅力

「論語熱」的出現與于丹無關,而是源自《論語》自身的魅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吸引力的,因為它們不僅能調節生活,而且更可以平衡心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些人向傳統回歸,茶道、坐禪進入許多生活優裕人們的日常生活。使許多傳統的文化形式得以保存。

而我們只要群體發「熱」,便缺少理性,甚至走火入魔。當代宣講《論語》強調訴諸「心靈」,從宣講內容到方式都有些像前幾年宣講氣功。這樣做雖然具有群體召喚力,但離執著現實人生的《論語》卻遠了。

熱衷向傳統回歸的思潮。當市場經濟確立以後,人們自然會考慮相應的文化以匹配。人借呼喚傳統文化的復興呼籲向傳統回歸、向儒家回歸。於是有人主張「讀經」,甚至主張把聖人思想注入到我們俗人頭腦里,這些人與一些時髦學者結合起來匯成一股「儒道救國」的小小思潮。

在所有的儒家的元典中《論語》是最通俗、最溫馨的一部。由於兩千多年儒家一直占統治地位,因此儒家的思想、及其倡導的概念、儒家特有的話語瀰漫在我們生活的空間,無往而不遇,即使在「批孔」運動中,連最常用的一個大批判語——「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是來自《論語》,可見這部書對我們生活滲透的程度。

至於工作、學習中,《論語》中出現的話語太頻繁了。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這類句子可以舉出許多,它們平時就流行在我們之間,當一接觸到《論語》時,人們突然發現似曾相識的東西太多了,人們好像擁抱多年不見的老友一樣來歡迎它。

《論語》是通俗的,沒有多少文化的的人也可以讀。宋代的開國元勛趙普,史書說他「寡學術」,太祖趙匡胤「常勸以讀書」。他常讀的書也就是《論語》,人稱趙普是「半部《論語》治天下」,雖有些大言欺人,但《論語》對趙普處理政事還是有點用處的。

現在人們關於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大大降低了,儒家用以教人的「五經」肯定是看不懂的,就是《大學》《中庸》這些帶有點「理論」色彩的儒家讀物在大多數人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掌握的,《孟子》也多是長篇大論。惟有《論語》則是由短小精悍的格言式的句子組成的,既通俗,又引人入勝。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等,明白易懂,讀者便於掌握,含義豐富,許多是現實生活中稀缺的。

「論語熱」的出現與于丹無關,而是源自《論語》自身的魅力

社會現實是關於傳統文化的知識越來越少,《論語》的通俗性正適合當前的接受水平、特別是大量白領人員的接受水平,因而,有關《論語》的著作一面世,再加上媒體(從事媒體的人員大多也是白領)的追捧,驟然火爆,是不奇怪的。

儒家是講中庸的、可是就儒家思想家能夠做到中庸的也不多。就是號稱「亞聖」的孟子也不免偏激(如對「楊墨」的批判)。而《論語》中的孔子的形象,就比較中庸。特別是他的人生態度、處世方針特別能讓經歷了幾十年反反覆復的鬥爭、並對此感到厭倦的人們著迷。

中庸的生活態度實際上是審美的,所謂「審美的」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脫功利的,他真誠又尊重禮數,本色而又不缺少文飾,嚴肅認真而又富於情趣,執著又有豁達的一面,總之他是能夠做到「允厥其中」的。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育人與學術上,他是「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種生活態度是具有感染力的。漢族是缺少宗教意識的民族,審美的人生態度恰恰能夠填補這個空白。

1993年我去台灣住在圓山飯店,在飯店的每個房間了都有兩本精裝書,任客人取閱。一是《聖經》,一是《四書》。聽說圓山飯店是宋美齡女士一手操辦的,她是信仰基督教的,希望人們能讀《聖經》,對於不信基督教的,她用《四書》替代,其中深意,可以理解。

《論語》的文學性也是它能被廣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論語》風格沖淡,但文字之中還是流動著對於孔子的懷念和尊敬的情感的,這種感情平實而質樸,很有感染力。弟子們筆下的老師親切和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學中尊重弟子,在批評他們時考慮到弟子的個性和接受能力,自己有錯誤,公開在學生面前認錯,做自我批評。

因此,孔子批評最厲害的學生往往對他感情最深。這些令每一個做過學生的讀者感動,誰不希望有這樣一個老師呢?確立孔子萬世師表地位的不僅僅因為他傳播了知識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對學生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老師,人們對「天地君親師」的「師」的崇高地位才能在感情上接受。《論語》的召喚力與孔子形象的感召力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和如今「垃圾食品」不一樣,這些古代「方便食品」很有營養!
中國人都聽過「八拜之交」,但哪八拜你知道嗎?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