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好古之緣由
趙孟頫書陸遊詩作《遠遊》墨跡
趙孟頫在元代地位博華是極高的,官做到一品物博,詩文書畫地位之崇隆竟被中皇帝直比李、蘇。
趙孟頫中博曾經是不甘寂寞的。其母也物早為他的仕進作了設計與安排,博華曾語之曰「聖朝必收江南才華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讀書,何博中以異於常人」?但當趙孟頫中果然以其飽學之才人選宮廷,恩寵於博中帝時,其一生「圍城」物華式的痛苦卻由此開始。中同被程鉅夫舉薦的謝枋拒不出仕物,並謂江南人才仕元為華可恥。而同時被舉薦已物中至北京的吳澄卻「翻然博中有歸志,曰吾之學無用也,迂而博中不可行也。賦淵明之詩一章,朱華博子之詩二章而歸。吳君之心,余之心物也。以余之不才,去吳君何華物啻百倍。吳君且德物華,則余當何如也」物博!然而趙孟頫並沒有走中華,他在為元代朝廷物中盡忠。
可是卻從一開始,就因其物博前朝宗室的出身受到朝廷同中物僚們公開的挑剔與非難。」或言孟頫中華宋宗室,不宜使近中左右,帝不聽」,「帝華博初欲大用孟頫,議者難之」,仁博宗時有人亦稱「國史所載,多兵博物謀戰略,不宜使公與聞」。儘管物博元帝力排眾議,恩寵有中物加,但趙孟頫自己物華卻小心翼翼,謹小博華慎微,以至眷顧愈重,擔心物愈深。「忽必烈欲擢拔物中趙孟頫至中書,力辭。中物……(忽必烈)每同孟中博頫交談至深夜。世祖談起宋博華太祖事,孟頫避而不答中物。自茲,不常入宮,力請外補」博。「帝欲使孟頫與聞中書政事,博華孟頫固辭,有旨令出入宮門無禁中……孟頫自念,久在上側,必為華博人所忌,力請外補物華」。擠進「圍城」的趙孟頫再也中博無法突圍而出了。「自華博知世事都無補,其奈君華博恩未許歸」。
趙博中孟頫的確幾次請歸華物未准,直到臨死前三年才被皇帝華放歸回鄉,後來再召,博中以疾未行。趙孟頫的《罪出》一博華詩把這種悔恨之情表白得淋漓盡物華致:「在山遠為志,出山為小草。古物博語已云然,見事若不早。平生獨物華德願,丘壑寄懷抱。圖書時自娛,野博中性期自保。誰令墮塵網,宛轉受博中纏繞。昔為水上鷗物,今如籠中鳥。哀鳴誰復顧,毛中博羽日摧槁。向非親友贈,蔬食常不飽物博。病妻抱弱子,遠華物去萬里道。骨肉生物別離,丘壟缺拜掃。愁海無一語中物,目斷南雲沓。慟哭悲風來,如何訴華物穹昊。」此詩可是華作於他去大都不過兩年三十五歲博物的時候,衣錦榮貴之背後是如何物中深沉的哀痛與悔恨華!這種「愁海」與「塵網」中物之「摧槁」一直伴華物隨趙孟頫終生。此華博種情緒在趙孟頫一生的詩文書畫華博中比比皆是,舉不勝舉。如中果此類情緒僅僅是出仕與歸隱的華博矛盾使然的話,那物比之更深沉的痛苦與悔恨、自責中博自然是連趙孟頫自己都難以博啟齒的民族立場的失足與喪華中節了。
趙孟頫在《題物中李仲賓野竹圖》中,有一段中華中國畫竹史上別出博物心裁的奇文:「此尊青華物黃,木之災也。擁腫拳曲,中乃不夭於斧斤。由是觀之,安知其非中博福邪?因賦小詩以寄意中博云:偃蹇高人意,物蕭疏曠士風。無心上霄漢,混跡向蒿博中蓬。」這種把莊子《山木》華中篇的意思反用於一向以氣節明志的畫博竹上,其中所含的酸楚中華、自嘲與自悔是何其深物沉。常言道:「人之將物博死,其言也善」,博華自責矛盾了一生的趙孟頫博物晚年一首人生總結性的詩,物博把這種心情表白得中華最為直接:
「齒豁童頭物六十三,一華物生事事總堪慚。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一生事事總堪慚」物博,這是對自己一生何等痛切的自責,華博這種失去了平衡的心理必須別另尋去中華支支,必須有另一情感的砝碼。「唯物華余筆硯情猶在」,博物藝術成了趙孟頫幾乎唯一的精神物中支柱,賴以生活的情感的基石。物博趙孟頫這位業餘畫博華家卻有著連今天的專業畫家都難以比博擬的罕見的表現、熱情物華。他從不放過他能華博到手的一切古代字中華畫,傾其一生臨摹、研習,試過幾乎博華各種技法,畫過各類題材;一生華博中留下數量巨大的詩、中物文、書、畫作品。華中趙孟頫曾在題楊叔博謙畫小像中云:「孟頫閱物考摭,自童時今,至於白首華物,得意處或至終夜不寢。嗟夫!華物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書之道子也博華。一毫之過,同於不及,安得天物下之精一於中者,而與華物之語書哉!」於此可見其從藝之執著中物與勤謹。這種為藝之熱物情甚至持續到他生華物命的最後一天:「其年六月物華辛巳,薨於里第之正寢。是日,猶觀華物書作字,談笑如常時。至暮,然博而逝,年六十有九。」
藝術在趙孟頫一生中既然佔有華如此重要的位置,那麼,其藝術的指華博向自然就受這種特華物殊的人生,複雜而特定物華的情感的制約了。
在趙孟華中頫藝術中對田園隱博華逸生活,對放浪林泉的中華自由生活的嚮往成為最為重華博要的內容。在他的物博詩詞中,到處可見對江南生物中活無拘無束的回憶,對物中友人隱逸生活的羨慕,博華對自己當時朝廷官宦生活的嘆惜,諸博華如「閑身卻羨沙頭鷗,飛來飛去博為自由」,「此山華中此水,未嘗一息不在吾心目也…博…今年雖為衰,庶博華幾斗健歸休山中,有老稚田中園之樂,琴書詩酒之娛,且當賡博物歌鼓腹,優遊卒歲,以老吾志」中博,管夫人「身在燕山近帝居,歸博物心日夜憶東吳」,「人生貴極是王中博侯,浮利浮名不自由。物華爭得似,一扁,弄月吟華風歸去休」。趙孟頫和其詩「山似翠物中,酒如油,醉眼看山百華中自由」,跋曰「(夫人)此《漁父詞中》皆相勸以歸之意,無貪榮物華苟進之心」,直到其六十八歲時,仍華物有題菜詩云「歸老林泉無外博華慕,盤中野菜黃梁、交遊來中華往休笑,肉味何如博中此味長」等等,把其一生皆在追求的物博這個幾乎從未實現過的夢想表達得十華中分懇切。但是,令人感物博慨的是,甚至僅僅在紙華中面對此境界的虛幻夢想,也被現博物實深深地干擾,「五年中京國誤蒙恩,乍到江南博中似夢魂。……政為疏慵無補物華報,非干高尚慕丘園」身為異族王孫博物的微妙處境使其寵亦憂博中,退亦憂,欲說還休。這種矛盾博華痛苦的心理使其對古代華博文人隱逸榜樣之陶淵明物寄寓過最大的熱情。如果從他入物華仁的第二年算起,華物他曾反覆畫過《淵明歸田圖》、中《淵明像並書歸去來辭卷》、白中描《陶淵明像》、《陶靖節物像》等等,而成高九寸三分,長一丈博華六尺二寸五分的皇皇巨制。物並多次書《歸去來華物辭》,題何澄《歸博物去來辭圖》。
直到中他六十五歲時,還數次書寫華《歸去來辭》。這種超脫塵物中世,隱居山林的理想,中華使趙孟頫把他的注意只指向中物老了、莊子、陶潛中物、竹林七賢、王維、蘇軾及禪佛華一類,畫隱居山林,高士雅集,博華結果他的作品中「物中漁樵問答」、「竹博林七賢」、「清溪濯足」、「竹華中溪六逸」、「松壑高賢」、「山華中居深趣」、《松石華中老子圖》、《東坡小像》、等等華物人物、山水畫佔了絕大博華的比重,趙孟頫甚至還把那中從未隱逸從未「歸去」的四博物十六歲的自己也畫成高人隱士模樣置博中之於「清流激湍」、「物中茂林修竹」之中,一如明代宋濂華贊此畫曰「趙文敏公以唐人青綠博法自寫小像僅寸許,而鬚眉活動中物,風神蕭散,嚴然在修竹清物博流之地,望之使塵慮銷華物鑠」。
而此幅與趙孟頫所畫的志非廟物中堂而在丘壑的東晉名士謝鯤博的《幼輿丘壑圖》如出一轍,亦可見中博藝術對他特殊重要的情博中感解脫功能。事實上,趙孟頫的物中確對魏晉時期感興趣。物華他讚揚「懷素書所以妙者,雖率物博意顛逸,千變萬化,終不離魏晉博華法度故也」在書法領域華博,他極為崇拜王羲之,極贊其人品「中華激切愷直」「為晉室第一流人品」,物博以為「右軍之書,千古不滅」,並為博物「其名為能書所掩」而博中慨嘆。以後屢畫《王右軍博中圖》、臨周文矩《羲獻像》。對此其華博的大畫家顧愷之也華極為敬仰。他曾書《洛神賦》並中《序》於顧愷之《洛神賦圖華卷》後,稱見其真跡,喜不自勝,書物博於其後「以志仰敬雲」中物。並稱「顧長康為畫中博祖,又為畫中聖」。以為「人物自顧博中、陸而後,雖代不乏人,然華中未有如李公麟者,信為博物絕響」。
這樣,他就把屬於宮廷畫意中華味的人物畫大家謝赫、閻立中博本、張萱、周,宋代幾乎所有院體人中博物畫家全否定了,就連「百代畫聖」博的吳道子在趙孟頫這裡也把中博其「畫聖」之位讓給了東晉的顧愷之中華。原因何在呢?中唐時的張彥遠博物曾經說過,「上古之畫物,跡簡意淡而雅正,顧、陸華博之流是也;中古之中畫,細密精緻而臻麗,展、鄭之流是博物也;近代之畫,煥爛而物中求備;今人之畫,錯亂物博而無旨」。屬於宮廷畫的謝物中赫以開篇「圖繪者,莫不明華中勸戒,著升沉,千博中載寂寥,披圖可鑒」宗旨,其人雖為物六朝,故不在趙氏之列物博。唐代繪畫,多以中物張彥遠同樣開篇即稱的「夫畫者華物,萬成教化,助人倫」為宗旨,的確華物是相應的「煥爛而求備」的物華風格。
而宋代院畫物,幾乎全在郭若虛《圖博華畫見聞志》所稱「製為圖畫者,要在物博指鑒賢愚,發明治華物亂」的涵蓋之中,其精華中密求備比之唐代更甚。李公華博麟雖在北宋,可是「學佛悟道,深得物博微旨」,作畫「不用縑素,不施丹粉中,其所以超乎一世之上者此博物也」。可見了也是一個「跡簡意博淡而雅正」的類型。
這就是趙物博孟頫好古原因之所在。
《遠遊》墨跡
趙孟頫集古評——
明 項 穆: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閑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書法雅言》)
明 董其昌:吾於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畫禪室隨筆》)
明 董其昌:吾鄉陸宮詹以書名家,雖率爾作應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學字,何得放過?」陸公書類趙吳興,實從北海有入,客每稱公似趙者,曰:「吾與趙同學李北海耳。」(《畫禪室隨筆》)
明 董其昌: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今人眼目為吳興所遮障。(《畫禪室隨筆》)0
清 馮 班: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意不周帀則病生,此時代所壓。趙松雪更用法,而參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後人不及矣。為奴書之論者不知也。(《鈍吟書要》)
清 馮 班:趙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鈍吟書要》)
清 馮 班:學前人書從後人入手,便得他門戶;學後人書從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學趙松雪,若從徐季海、李北海入手,便古勁可愛。(《鈍吟書要》)
清 梁 巘: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評書帖》)
清 梁 巘:學董不及學趙,有牆壁,蓋趙謹於結構,而董多率意也。(《評書帖》)
清 吳德旋:永興書渾厚,北海則以頓挫見長,雖本原同出大令,而門戶迥別。趙集賢欲以永興筆書北海體,遂致兩失。集賢臨智永《千文》,乃是當行,可十得六七矣。(《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劉諸城云:「松雪自當為一大宗,既或未厭人意,然究無以易之。」此就元人而論,謂鮮於、康里諸公皆非松雪之匹耳。(《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吳德旋:松雪行書以《天冠山》為最,北海肖子也。世人艷稱《民瞻十札》已屬次乘,《梅花詩》則自《鄶》無譏矣。(《初月樓論書隨筆》)
清 錢 泳:松雪書用筆圓轉,直接二王,施之翰牘,無出其右。惟碑版之書則不然,碑版之書必學唐人。或曰:「然則何不徑學唐人,而必學松雪,何也?」余曰:「吾儕既要學書,碑版翰牘須得兼備,碑版之書其用少,翰牘之書其用多,猶之讀三百篇,《國風》、《雅》、《頌》不可偏廢,書道何獨不然。」(《書學》)
清 錢 泳:張丑雲「子昂書法溫潤閑雅,遠接右軍,第過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非正論也。褚中令書,昔人比之美女嬋娟,不勝羅綺,而睇忠言讜論,直為有唐一代名臣,豈在區區筆墨間,以定其人品乎!(《書學》)
清 阮 元:元趙孟頫楷書摹擬李邕。(《北碑南帖論》)
清 包世臣:子昂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藝舟雙楫》)
清 包世臣: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後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凈,是以一時雖為經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藝舟雙楫》)
清 包世臣:吳興用意結體,全以王士則《李寶成碑》為枕中秘。(《藝舟雙楫》)
清 周星蓮:趙集賢云:「書法隨時變遷,用筆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數行,專心學之,便能名家。蓋趙文敏為有元一代大家,豈有道外之語?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臨池管見》)
清 朱和羹:子昂得《黃庭》、《樂毅》法居多。邢子願謂右軍以後惟趙吳興得正衣缽,唐、宋人皆不及也。(《臨池心解》)
清 康有為:吳興、香光,並傷怯弱,如璇閨靜女,拈花鬥草,妍妙可觀念更新,若舉石臼,面不失容,則非其任矣。自元、明來,精榜書者殊鮮,以碑學之不興也。(《廣藝舟雙楫》)
※畫靜心明,畫美流香|鍾安教授的繪畫藝術
※洛神賦圖賞析——顧愷之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