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管理」大師何享健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 鄭四方
美的的成長過程堪稱中國製造業發展的範本。在從一個小作坊,成長為現在的千億帝國的過程中,有兩條非常清晰的發展路徑:美的2017年底市值達3630億,營業收入達到2400多億,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第二,美的的成長方法論很清晰,它有完整的從低端加工到自主研發的經歷,並且每個階段過渡得很平滑,企業一次次轉型升級的道路非常清晰。
美的發展四形態
1968年,26歲的何享健和23位村民湊了5000塊錢,創辦了「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生產塑料蓋和玻璃瓶。說是廠房,其實也就20多平方米,還是竹木瀝青紙搭建而成,廠房裡的機器也非常老舊,壓塑瓶蓋時,得兩個人一起使勁才能摁下去,所以被打掉門牙的事情也是常有的。這個時期的美的還處在第一形態,從事低端加工,也沒有什麼技術可言。工人的熱情很高,但被時代限制,始終沒有大的發展。
塑料生產組時期生產塑料瓶蓋的主要設備:手動壓縮機,俗稱手啤機。
1980年11月,美的第一台電風扇問世,叫「明珠」牌,11月的廣東已經很涼快了,但工人們抱著風扇不撒手,激動得熱血沸騰,當時的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創造歷史。從此美的在這個行業的精耕細作,讓它坐了30多年的頭把交椅。在這個時期,風扇是佛山無可爭議的支柱產業。 1984年,時任順德縣委書記的歐廣源對前來考察的鄧小平彙報時說: 「順德經濟發展那麼快,就靠了四個字──搖頭擺尾。搖頭是電風扇,擺尾是養魚。」
這時美的發展進入第二形態,它找到了企業發展兩個重要的支撐點,一是因為靠近香港這個國際貿易中心,所以出口佔了銷售的很大份額,美的也初步有市場驅動的意識;二是從簡單的模仿加工到有了一些自主創新意識,比如早期的風扇是兩個風扇葉,而且是鐵做的,美的研究出全塑料的風扇,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耗電也少了很多。
何享健與技術人員於1976年一起製作的小風扇。
1984年,美的成立空調籌備組,第二年何享健領著考察團去日本走了一圈,回來就開始建空調工廠。不過空調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也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加上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空調行業是被松下、三洋等日本品牌一統天下的,所以美的面對的挑戰巨大。
何享健在這個時期的策略是用金錢換時間、換空間、換技術。比如說美的跟東芝合作,引進交流變頻技術;大舉收購東芝萬家樂電機公司,構建自己的空調產業鏈,甚至靠收購已經淘汰的國有空調企業線,擺脫靠手工敲敲打打造空調的局面。
就這樣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美的慢慢有了自己的生產線,有了自己的技術工人,有了空調生產的核心技術。
2002年的時候,何享健這樣說:「21世紀賺的是大規模低成本製造的錢。非要在高投入、高技術上去跟國際資本碰撞,美的獲勝的概率很低,所以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所以在美的的第三形態,面對膀大腰圓的國際家電巨頭,何享健願意放下身段,低頭做貼牌加工,引進一些先進技術消化吸收,不較勁不死磕先活下來再說,但私下裡美的也沒少發力,一方面在國內進行品牌建設,比如1992年請當時大紅大紫的影星鞏俐代言,另一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模引進高學歷人才和高級經理人。最具有轟動性的事件是1991年把馬軍博士引入美的,要知道那個時代博士進入民營企業,對人們認知的挑戰,不亞於黑人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
入職3個月之後,馬軍就設計出國內一流的高效節能空調器樣機,給「美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企業訂單突破1億元,馬軍月薪連翻數倍,升至2000 多元,年底還拿到了14000 元的獎金。(何享健與馬軍在德國考察。)
二十多年的深耕,當初的種子終於長成了能乘涼的大樹。有了技術腰桿就硬,2011年,何享健明確要求企業圍繞產品領先、效益驅動、全球經營三大戰略主軸,加大研發技術投入,堅持產品技術創新、實施精益製造和精品策略,堅定不移地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
自2015年起,美的連續三年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同行業全球第一,美的完成了第四形態的轉變。
總結一下美的的這四個發展形態:第一形態的美的從事原始加工,生產瓶蓋和一些汽車配件,做得很雜,忙著活下去。在上世紀80年轉戰風扇製造以後,美的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支柱產品,並有意識地尋求進化,完成了第二形態的轉變。在進入空調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後,美的有了更寬闊的視野,跟巨頭的競爭中一方面放低身段,貼牌生產求發展,一方面種下研發的種子,為將來的第四形態領跑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機制管理」大師何享健
在美的集團的發展史上,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穩當,很少陷入九死一生或者背水一戰的境地,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先來對比一下兩組有意思的數據: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兩年半,集團類企業的壽命是8年,美的從1968年創業到2018年,已經走過了50年;創始人何享健創業時集資5000塊錢,現在美的市值2700億。形象一點地說,你兜里揣著5000塊錢坐進賭場,每把翻倍地贏,要接連押對29把才能翻到這麼多,這個概率不到億分之一。
全國來看大一點的家電企業有4000多家,單單在廣東佛山一個地方,就有格蘭仕、容聲、科龍等很多家電品牌,美的如何可以獨領風騷?何享健曾經對媒體說: 「我普通話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我不如不講,少講多干,把企業做大了,讓企業賺錢了,比什麼都強。」
何享健「少講、多干」的風格,也是美的發展的特質,就倆字──穩當。
這種「穩當勁」從哪兒來的呢?答案就是何享健喜歡「改革」。所謂改革就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對一個組織的系統性糾正,讓這個組織更適應內外部環境。
我們知道美的是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1993年美的在深交所上市之時被形容為「一駕三輪車,駛上了高速公路」。1992年何享健在美的啟動股份制改造,發行職工內部股,鼓勵員工購買公司股票,美的員工內部認購價1塊錢一股,每人可認購4000股,但那時候大部分人都弄不明白股票是個什麼東西,不願意買。何享健無奈地笑罵道:「送台摩托車給你們都不要!」彼時對於何享健來說需要的是先上路再說,在他看來只有發展才能解決企業問題,而不是等到時機成熟再做事。
何享健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一是當時美的正在高速發展之中,各個項目都要拿錢去砸。二是上市之後,美的能佔據行業先機,並且在併購手段、國際合作等方面有更大的空間和操作餘地。最重要的是第三條,上市公司要求治理結構更加規範,並且要對股東們負責,這就倒逼美的去改革自己財務、生產、銷售、管理,使之更加科學。
何享健說:「有了資金,有了好的機制,企業何愁不能發展?」
上市這步棋,使美的擺脫了鄉鎮企業野蠻生長的路子,進入了一條規範的賽道。上市的作用果然很明顯,美的銷售額迅速攀升到家電行業前三。
但在1996年美的銷售額突然滑到了第七名。快速發展的美的暴露出種種問題。假如把企業總部比喻成心臟,那麼後面的每一個環節延伸都是齒輪,企業越大,齒輪鏈條就越長,反應就越遲鈍。舉個例子,銷售員前一會還在賣電飯煲,後一會就要去賣空調了,責任不清,也就沒有積極性,而且企業環節太多,信息反饋太慢,決策者掌握的信息永遠比市場慢半拍,可以說規模是效率永遠的敵人。
此時美的已經是一個產品超過千種的家電巨獸,而美的仍然是直線式管理,從生產到銷售,總部把控一切,樣樣都管必然力不從心。於是何享健進行了事業部改革,也就是「放權」。
權力是不好放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往往將企業搞得元氣大傷。何享健在進行改革的時候,每周還能打上兩次高爾夫,這就歸功於他的機制管理能力。
首先以產品為中心分成了空調、風扇、廚具、電機、壓縮機五個事業部,各事業部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研發、生產、銷售甚至人事權,都由公司事業部自己負責。總部只保留財務、投資以及高層職業經理人的任免權。
另外,美的還訂立了一本70多頁的《分權手冊》,這本手冊理順了各層級的關係,詳細而清晰地描述了業務流程,也劃分了權力和責任範圍。所以給各大事業部極大的自主權,這叫「放」,但是這種「放」又統領在美的這個大系統的下面,是有邊界的。
改革後的美的在組織上煥發了新活力。比如在家電賣場,競爭對手用降價吸引顧客,這時候如果美的的營銷人員再打報告走流程的話,審批下來黃花菜都涼了,所以在一定範圍內,營銷人員可以不必請示,自己定價。
這相當於把指揮部建在了最前沿。
2001年,美的啟動了MBO改制,也就是「管理層收購」,公司管理層利用融資購買本公司的股份,更好地激發內部人員的積極性。這個舉措的好處很多,最大的意義在於繞過了產權不清的大坑。
2000年初,美的管理層和工會共同出資成立了順德市美托投資管理公司,政府將所持有的3518萬股份轉讓給美托投資,每股作價295元。到這時候,何享健才算真正成為美的的所有者,而管理層控股,也為後來的職業經理人在美的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股份制改革和美的上市,倒逼企業規範化,使美的擺脫鄉鎮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在企業做大後,變革組織結構,實行事業部制,從一核變為多核心,讓企業活力得以釋放;在恰當的契機,把企業股權收歸到管理層手中,及時排除產權這個最大的隱患。
去家族化傳承,
「管家」如何管好家?
何享健除了用機制管企業這個特點之外,最令人疑惑的是,他把企業交給了職業經理人方洪波,而不是自己的兒子何劍鋒,這在家天下觀念濃厚的中國簡直不可思議。職業經理人雖然好,但在中國成功的案例不多,何享健為什麼又挑選和扶持方洪波繼任自己的事業呢?
顯然選接班人,人品能力缺一不可。
方洪波作為職業經理人,也是何享健的接班人,執掌美的的這幾年,美的銷售額從13年的1200億增長到2017年的2000多億,這證明了他的能力,同樣也證明了何享健的眼光。那麼在方洪波取得如此成績的背後,何享健做對了什麼?
2000年以前,美的的年終大會都是用順德方言開的,而方洪波一個安徽人能夠在美的立足,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1983年,年僅16歲的方洪波就考取了華東師範大學,讀的是歷史專業,畢業後在第二汽車製造廠過著悠長又能一眼看到底的生活。1992年,他讀到一篇通訊報道叫《東方風來滿眼春》,記錄了鄧小平視察深圳改革開放情況的講話,出於歷史專業的敏感,方洪波毅然決然辭掉鐵飯碗,去南方,去改革開放最熱烈的地方拼一把!25歲的方洪波進入美的後,從內刊編輯做起,因為文採好,有想法,為人穩健,他很快進入何享健的法眼。何享健會讓這個小夥子一起陪同出差,並且以長者的姿態給他一些建議,比如說「要讓別人把話說完,不要太快作出反應;有些話,你說不合適……」
著名經濟學家科斯認為:企業的誕生是因為企業內部的信任關係,造成內部交易成本比市場交易成本要低。所以某種意義上就可以說,企業員工越是互相信任,越容易掙到錢。
而信任,也是職業經理人面對的第一道考驗,它不像父子之間有天然的繼承關係。(2010年10月29日,何享健與方洪波在美的突破千億大慶暨美的總部大樓落成典禮上。)
從1992年進入美的到2012年正式接班,20年的時間,何享健對方洪波來說亦師亦友,正式接班後,何享健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方洪波的能力毋庸置疑,除了像火箭一樣的晉陞,2001年的MBO改革,管理層掌握了11%的股權,也保證了像方洪波一樣的職業經理人不僅能喝湯,而且有肉吃,拿去年來說,方洪波的年薪加分紅,加起來差不多1.7億,所以有人說他是最像老闆的打工者。
很多企業家往往出現解決不了的麻煩才去請職業經理人。可事實上有絕對權威的老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職業經理人又如何操作呢?而在美的集團2013年整體上市之前,何享健已經把棘手的問題先清理了一遍,留給管家一個「好攤子」。
2010年到2012年間,何享健有三個大動作:一是徹底清算美的集團與關聯方的資金占用;二是把集團旗下子公司或優質資源注入集團公司或美的電器,優化業務結構;三是進行企業架構重組,撤銷原有的四大二級平台,原職能由總部及下屬產品事業部承擔。
何享健只有一個兒子何劍鋒,但是他對於金融和投資更感興趣,每年只作為美的大股東列席董事會。既然沒有接班意願,何享健嚴格規定兒子不準插手企業經營。
2018年8月,美的總部旁的嶺南古典園林「和園」舉辦開園典禮,何享健父子「同框」,方洪波也現身活動現場。
而方洪波上任後得到支持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他砍掉了所有不盈利的產品品類,特別是一些像電熨斗、剃鬚刀這些跟主營業務無關的產品線,並變賣、退還了超過7700畝土地,確立了只賺家電的錢的方針。在元老紛紛離職、股價跌到500億的情況下,方洪波完成了對美的「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12字的方向調整。
也正是通過這場改革,讓方洪波確立了領導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方洪波可以高枕無憂,在美的,獲得權力是因為業績,而不是因為職位。何享健對企業高管的考核有三個硬性指標:一是利潤,二是銷售規模增長,三是費用控制。所以方洪波除了企業內外的監督,還要完成硬性考核目標,時刻不敢鬆懈。
我們總結何享健交班給職業經理人的關鍵點:職業經理人制度在美的能夠良好執行,首先長期培養,認同組織文化,雙方建立足夠的互信;然後建立短期、長期激勵機制,讓職業經理人有足夠動力;再者創始人清除掉棘手的難題,不要奢望職業經理人幫你解決掉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是充分放權的同時要監督權力。
(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9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2018第五屆中國家族企業傳承主題論壇
暨中歐第七屆中國家族傳承論壇
幸福與財富
12月9日-10日 | 中國·深圳
年度經典巨獻
與您榮耀共享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