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都能說話,為啥人類的近親大猩猩卻不會?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
微信|公號ID:WYKXR163
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們都知道鸚鵡可以模仿人類語言,有人甚至看到大象、海豹或者鯨魚能夠像人類一樣發出「語音」,那麼為什麼我們人類的近親物種不能像人類一樣說話呢?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大猩猩等猿類動物擁有類似人類的聲音解剖結構,但是它們的腦力無法啟用語言能力。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對動物為什麼不能說話的現象頗感興趣,一些人認為,非人類靈長目動物不具備能夠像人類說話的發音結構,而人類語言是在我們的語言器官改變之後進化形成的。但是比較研究表明,喉頭和聲道的形狀和功能在大多數靈長目物種中都是非常相似的,其中包括人類。
這表明,靈長目物種的聲道已經「準備好說話」了,但是多數物種並沒有神經控制複雜的語音能力,1871年,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指出,毫無疑問,人類大腦的作用更加重要。
美國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科學家傑羅恩·斯邁爾(Jeroen Smaers)多年以來研究每種靈長目動物發出的不同叫聲次數以及與它們大腦結構之間的關係,例如:黃金樹熊猴只使用兩種不同的聲音發音,而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則使用大約40種不同的聲音發音。
近期,斯邁爾和研究同事發表在《神經科學前沿》上的最新研究報告聚焦分析大腦的兩個特殊特徵。它們是行為自主控制的皮質關聯區域,以及控制發聲肌肉神經的腦幹核。皮質關聯區域位於大腦新皮層,是較高等級的大腦功能核心部位,被認為是靈長目動物完成複雜行為的基礎。
研究結果表明,大腦皮質關聯區域的相對大小與靈長目動物發音器官的大小呈正比關係。簡單地講,大腦皮膚關聯區域越大的靈長目動物發出的聲音就越多,但有意思的是,靈長目動物的發音器官與大腦整體大小無關,僅與這些特定區域的相對大小有關。
同時,我們還發現猿類具有較大的皮質關聯區域,它們的舌下神經核也比其它靈長目動物更大。舌下神經核與控制舌頭骨肉的顱內神經具有一定的關係,這表明與其它靈長類物種相比,我們最近的靈長目近親物種可能對自己的舌頭擁有更靈活、更自主的控制能力。
通過理解聲音複雜性和大腦結構之間的自然關係,我們希望認別人類祖先進化複雜聲音交流的關鍵因素,正是這種複雜聲音交流最終形成了人類語言。
語音起源是長期以來倍受置疑的一個主題,1866年,巴黎國際語言學會曾禁止人們進一步詢問人類語言進化,因為該機構認為人類語音進化起源並非科學範疇。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於各種各樣的證據,例如:對其他物種、化石以及最近遺傳學的交流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研究表明,一些靈長目物種,例如:長尾猴,它們使用「單詞」標記事物(我們在人類語言中稱之為語義),一些物種甚至結合叫聲成為簡單的「句子」(我們認為是句法)。這將告訴我們很多關於語言的早期進化,以及語言元素,它們可能已經存在於數百萬年前我們與這些物種的共同祖先。
化石記錄也將有助於我們獲得一些最新發現,語言不會是「一成不變」,因此研究人員搜尋滅絕人類近親物種骨骼殘骸中的替代證據。例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舌骨(聲道中唯一的骨骼)的外形和位置將告訴我們人類語言的起源。
同樣地,另一些人則認為連接胸腔至神經系統的胸管直徑,或者舌下管(神經組織通過它抵達舌頭)直徑,能夠揭曉一些關於呼吸或者語言產生的重要信息。中耳中的微小骨骼的外形和大小能夠告訴我們關於語言感知的一些知識,但總體來講,化石記錄太過簡單有限,無法得出任何強有力的結論。
最終,對比人類和其它物種遺傳基因將提供語言起源的重要線索,一種被廣泛討論的基因——FOXP2,似乎與語言有關,如果該基因發生變異,將會導致學習能力和複雜嘴部動作能力下降,以及出現廣泛性的語言困難。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FOXP2基因的DNA序列變化具有獨特特徵,這與我們特殊的說話能力有關。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突變也存在於一些已滅絕人類近親物種,這種基因(或許還有語言本身)的變化可能比之前所預想的更加古老。
人類科技發展,例如:對已滅絕物種進行古老DNA測序,以及增加語言神經生物學知識,必將帶來更大的飛躍。但是這個具有爭議且複雜領域的未來很可能取決於大規模、多學科之間的合作,像我們這樣的比較研究,將對比不同物種的特徵,這是達爾文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毫無疑問,這樣的研究將繼續提供重要的見解,有助於揭曉人類行為不可思議方面的進化過程。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