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老兵回憶遼瀋戰役:這是一場非輸不可的戰爭
導讀:
《1944-1948我的戰爭》(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一書為口述歷史,作者黃耀武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於國民革命軍新六軍服役。該書真實記錄了他的這兩段軍旅生涯,從抗戰時的同仇敵愾,到內戰時的普遍厭戰,展現了同一支國民黨軍隊面對兩場截然不同性質的戰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心態。
這是一場非輸不可的戰爭
遼瀋戰役開始。解圍錦州,首先在以廖耀湘為首的高級軍官里就認為是不可能的。廖耀湘提出很多借口,重武器過不去,又是遼河,又是大凌河,困難很多。他的意思就是不想去錦州,想按照之前兩次去南京時的思路往營口撤,這是唯一的出路,還不損失實力,是這樣一種思想左右他。
但蔣介石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是要攻,可傅作義的主力部隊沒調過來,向塔山進攻的東進兵團里,就有從瀋陽去葫蘆島剛補充完兵員的六十二師,我們有幾個同學就在這個師,剛補充的新兵能打仗嗎?
六十二師師長是打過沙嶺戰鬥的劉梓皋,這個人很有軍事才能,三十多歲就當了少將師長。後期六十二師的兵員不足,去葫蘆島補充新兵比較方便,準備補完了再調回來。
增援葫蘆島的幾個師是傅作義給的,但是總兵力還是單薄。一個防守縱隊也是三個師四五萬人,那是不容易拿下的,進攻兵力必須要比防守兵力多兩三倍的程度才好攻下來,現在進攻的兵力比防守的兵力沒有多多少,那就難打。
六十師的師長陳贗華原來是新六軍六十六團團長,他的參謀長趙照是我們學生大隊時的大隊長,在緬甸給我寫「抗戰功成歸故處」留言的就是他。這個師只有六千人,相當於一個師常規建制的一半,錦州戰役六十師守外圍,全師被殲,邱鍾岳就在這個師當團長,這些人應該都是被俘了。
作為上級指揮層面,蔣介石、衛立煌、廖耀湘的想法都不一致,蔣介石認為錦州肯定能拿回來,你就給我打;衛立煌認為打不贏的,往瀋陽撤就算了;廖耀湘要往營口撤,思想都不統一。
就算意見統一這個仗也難打,錦州為什麼三十八小時就失守了?首先對解放軍的兵力估計不足,當時以為整個東北的解放軍部隊多說也就是四五十萬,實際不止,有上百萬。解放軍打錦州用了多少兵力?用了十二個縱隊,除了塔山放一個縱隊,黑山放一個縱隊,剩下全去攻錦州了。
而防禦瀋陽的兩個兵團也就是二十萬多一點,錦州范漢傑一個兵團十萬多點,加起來三十萬,還分在兩個地方。
廖兵團增援錦州走的是彎路,先攻的是彰武,要切斷解放軍的補給線,迫使攻錦州的解放軍回師,但解放軍沒理會他。
黑山其實沒那麼難打,解放軍的兵力都在集中打錦州,黑山只有一個縱隊防守,也沒有什麼重武器,按照我們的火力配備,又有坦克,又有大炮,廖耀湘要是下定決心,打黑山可能有三天、四天就拿下了,問題就是錦州丟得太快了,打了一天半就丟了。黑山就是打下來也沒用,還能拉到錦州去打嗎?人家一共十二個縱隊呢。
當時增援錦州繞不開黑山,事先也沒想到打黑山有那麼困難。
這樣的戰例其實過去新六軍經歷過,當初打長春,民主聯軍在公主嶺那裡堵得很嚴,就派了一支小部隊跟他維持,主力部隊根本沒答理他,全衝過去打長春了。在緬甸也有過,打孟拱也是派出部隊迂迴到敵人後方,突然襲擊把敵人摧垮了。但是到了遼西為什麼不用了呢?主要還是思想問題,意見不統一。
開始是打得不那麼堅決,廖耀湘想的是反正我打了,最後打不下就撤回來吧。到了真想打的時候,又沒把全部主力拿上去,他領著五個軍,只把七十一軍拿上去了,還不是七十一軍的全部,新六軍、新一軍根本就沒用上。
他為什麼不全力進攻?那意思就是告訴蔣介石,黑山我攻不下來了,就等著蔣介石說不讓攻了好撤退,蔣介石督促他打黑山、增援錦州的時候他就做了後撤的打算。
等黑山打下來了,一看錦州已經失守了,原打算馬上往營口撤,但他又猶豫了。錦州被打下來後將近一個禮拜時間,廖耀湘就在那按兵不動,又不往瀋陽撤,也不往錦州進,也不往營口退,就在那兒徘徊,舉棋不定。
當時杜聿明在空中指揮讓他立即收復錦州,衛立煌在瀋陽給他發電報,命令馬上往瀋陽收縮,他自己主張往營口撤。往營口撤這個決定是對的,但是主意不夠堅決。
壞就壞在兵團參謀長楊焜身上,他對廖耀湘說,收復錦州是沒希望的,我們一個兵團拿不下來。當時估計打錦州的解放軍有五六個縱隊,他們也搞不清,但實際上是十個,比他們估計的還多。
楊焜說,如果往營口撤,誰來負這個責任?老蔣一翻臉,誰讓你撤的?你得兜著,你擔不了這個責任。蔣介石沒讓你撤,衛立煌讓你往瀋陽撤,你兩者不聽要撤到營口,把整個瀋陽丟了,責任不是在你身上嗎?你將來怎麼交代?這是參謀長的原話。
你只有一條路,就是往瀋陽撤,就算怪罪下來我們也是有理由的,因為是衛立煌讓我們撤的,他是剿總司令,這個責任可以推在衛立煌身上。他的參謀長就給他出了這個主意。
楊焜不是新六軍提拔起來的,是從其他部隊調來的,我對他不熟。
第三次脫離部隊
說衛立煌在東北有意配合共產黨這個說法不確切,整個遼瀋戰役,都是蔣介石指揮,蔣介石來瀋陽兩次,杜聿明也跟著來,還親自在空中指揮。
西進兵團這幾個軍都是蔣介石部隊里實力很強的,但那時候士氣和剛開始到東北時不一樣了,從高級將領的思想就看到了,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廖耀湘就是這樣認為,這樣打是沒希望的,非輸不可。
錦州一解放,長春的鄭洞國就投降,當時瀋陽這邊不說投降,說他寧死不屈,為黨國盡忠了。
很快就聽到西進兵團垮了,廖耀湘沒有消息了。這些高級將領在遼西戰役都被俘虜了,原因很簡單,廖耀湘當時下的決心不夠。
西進兵團一開打,沒多久兵團部就被穿插掉了,廖耀湘就給二十二師師長羅英打電話,詢問他那邊的情況,羅英說我這邊很平靜。廖耀湘說我這就到你那裡去,帶著警衛開車到了二十二師,二十二師就成了廖耀湘的警衛師。
這時部隊已經被解放軍穿插得亂七八糟,兵團部沒了,首腦廖耀湘沒有信息,下面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一亂不要緊,部隊都沒有怎麼打,下面各團幾乎都沒有傷亡,部隊就垮了。
這時周璞已經升任二十二師少將副師長,六十五團團長是何玉書。何玉書是從陸軍大學剛畢業分來的,原計劃安排他當師參謀長,他自己要求到一線部隊,就任命了六十五團團長,副師長周璞兼任參謀長。
參謀長就是參謀參謀,參謀不合適也不聽你的,團長是直接指揮全團戰鬥的,這個何玉書紙上談兵可以,實際經驗就欠缺了。朱富華當時在現場,他後來告訴我,在遼西六十五團一有情況了,士兵們的想法還是要打,結果何玉書對一營營長駱鴻武說別打了,不用打了,找誰也找不到,指揮官都哪兒去了?電話通知各連、各營,不打了,共產黨來了就把武器放下。在二十二師,像這樣的軍官是很少的。他是後分來的,可能對他也不太了解,聽著陸大畢業的名頭很大。
新六軍、新一軍、新三軍都有好多部隊根本沒垮,甚至都沒有打就完事了。
二十二師從進東北直到全師覆沒,其間只有六十五團損失過一個整連,三營九連全連在一次戰鬥中大部戰死,再就沒有過大的損失,全營都丟了的情況從來沒有過。九連損失後,補充建制的時候,新兵一個不要,從師工兵營調來一個連當九連,工兵改步兵,都是緬甸回來的。
但是連長、排長犧牲的較多,六十五團三營犧牲一個連長,二營犧牲兩個連長,一營就負傷一個連長。一個團有九個步兵連,死了三個連長,負傷的那個後來升了副營長。一線部隊往前攻擊,很容易鑽進火網裡面,人家機關槍構成火網,你進來就出不去,被封死了,那進去了就犧牲了。
擴軍成立九兵團,從新六軍又調走大批幹部。裝備配置,一個團就配置了平射炮、山炮、八一迫擊炮、四二迫擊炮、六炮、火箭筒,輕重機槍都不算。這麼強的力量怎麼不打?人心散了,都不想打了,沒意思。
但是六十四團團長周九皋戰死了,是在最後階段保護廖耀湘突圍時陣亡的。
新六軍軍部還留在瀋陽,最後我們在軍部機要室的同學說,其實呀,廖耀湘就錯了,很聰明的人,要是我就往營口撤,起碼能撤十萬八萬,保全實力。廖耀湘就猶豫不決啊,今天想,明天想,後天想,六七天過去了,解放軍部隊打完錦州都圍過來了,他還沒想透徹,最後該走哪條路還沒想好呢,猶豫不決,舉棋不定,貽誤戰機。
廖耀湘最後的失敗也在於他駕馭不了自己,蔣介石兩次來瀋陽指揮,又派杜聿明坐飛機在空中指揮,衛立煌要他先回瀋陽,蔣介石說你必須把錦州收復,廖耀湘自己想南撤營口,當時三種思想在矛盾,統一不了。
如果蔣介石聽廖耀湘的,結局不會這樣,如果廖耀湘要真聽蔣介石的,結局也不會這樣。廖耀湘老想著怎麼把這四個主力師帶回去,衛立煌已經被架空了。
不光是軍事指揮官,就是任何人,猶豫不決都是非失敗不可,要當機立斷,錯了我也那麼走。
※我的父親王耀武
※這個固執的君子,留下萬金家書,卻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優雅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