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秋分靜與喧
圖源攝圖網
秋分正好是從立秋走向霜降的第45天,秋已居半,晝夜平分,是萬物向靜、人歡車馬喧的日子。
秋分的靜是雷收振怒聲。秋分第一候「雷始收聲」,關於「雷」的最早記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相傳雷神生於古雷澤,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當雷聲如鼓、振空而來,往往樹木燒毀,人畜死傷,人們總以為是天怨神怒。事實上,雷鳴是與閃電相伴相生的一种放電現象,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南方雷雨季節多發生在3-9月,北方則在4-9月。進入秋分後,水汽很難上下躥動形成對流雲層,冷暖氣流也基本結束角逐,雷聲大作,大雨傾盆的天氣極少出現。秋分彷彿是找到了寒暑平衡點,風淡雲輕,天地間多了一份溫和的寧靜。
處處都是雲淡風輕的好天氣
秋分的靜是夜蟲漸不語。秋分第二候「蟄蟲坯戶」,蟄蟲是藏在泥土中過冬的蟲豸,別名地鱉蟲、地烏龜、簸箕蟲、土鱉蟲、蟄蟲等。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晒乾或烘焙乾後入葯,具有化淤止血,消腫止痛,通絡理傷,接筋續骨等功效。蟄蟲多為晝伏夜出,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濕較鬆軟的土壤中,適宜溫度為25℃——35℃,低於13℃就會進入冬眠狀態。而到了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先後降到22℃以下,晝夜溫差逐漸達到10℃以上。這時,被田野養得肥肥實實的蟄蟲,趁著土壤尚還潮濕稀鬆,搶在霜凍前,築穴而居,用細土封住洞口以避陰寒,開啟半生半死「冬眠」的好日子。秋向深處,百蟲入穴,檐下息聲,居室間便多了清幽靜謐。
秋分的靜是木寒山川寂。秋分第三候「水始涸」,這時,除了海南、台灣等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已經結束。由於天氣乾燥,水氣蒸發快,湖泊與河流中水位開始逐漸下降。近年來,我國的鄱陽湖、洞庭湖幾度在秋分後提前進入枯水期,水位持續下降、湖區大面積乾涸。
獨山子大峽谷
而在我國的西部和西北部,河水乾涸斷流在秋季性河流體現得更加明顯,這時候河床裸露,彷彿剝離了血肉只餘下風乾的筋骨。這類河流又稱間歇性河流、時令河,通常流經高溫乾旱的區域,年平均流量較小,春夏之際的降雨、融雪才形成水流,甚至飛流如瀑,一路前奔。就在前幾天,分別走過獨山子大峽谷和夏塔大峽谷,只見兩岸壁立疊嶂,億萬年雨水、雪水的沖刷,彷彿是水刃、是風刀、是霜劍,在雪山上劈、鑿、雕、刻,成就了山峰的險峻峭拔、雄奇偉壯。而時值秋分的谷底卻是纖流弱脈,甚至脈斷而竭,只有那些在谷底經歷過水浪衝擊翻滾的卵石,層層堆積在落葉之中,靜靜地展現著歲月打磨的光澤圓潤。風聲而過,是山水蒼涼的侘寂,那是水浪奔騰過後,拙樸而原始的沉默。
我國旱澇災害頻繁,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無論南方還是北方,未到枯水期而「水乾涸」,便是失去了小溪的歡快、瀑布的激蕩、大江大河的奔涌之音,山水奏不出渾然天成的自然之聲,讓人忍不住在秋分的寥廓寂靜里多了一份危機和警醒。
豐收的季節
秋分的喧是人歡歌喧。秋分時節正是豐收的季節。田疇阡陌間,用金黃、絳紅、深綠、漿紫鋪就了滿天滿地的喜氣。南方喜看稻菽千重浪,笑意里總有幾分含蓄的歡喜,彷彿輕舞飛揚的一個滑音掠過心田,便泛起了滿足的漣漪。此時,疆北廣袤的田野,高山浮雲只當了豐收的背景,那是星火燎原般的富饒壯觀。田地里高粱、玉米、大豆、棉花、花生,果園裡葡萄、蘋果、西瓜、桃,一畦接一畦,一片接一片,天地無際,讓人目不暇接,無論跑進哪塊園裡地里,人頓時變得渺小起來。這樣的豐收更像一曲恢弘的交響樂,氣流一樣排山倒海地奔過來,推著人們一刻不停地在田地里奔走忙碌。記得和朋友們在吐魯番交河小鎮的葡萄園裡拍照,葡萄已是最後的收穫的季節,只聽到一陣陣「咔嚓」的剪枝聲,走進園子深處一看,那些帶著頭巾的維族婦女,滿臉酒醉的紅,泛著光,流著汗,帶著笑,見到我們便隨手剪下一串串又長又大的葡萄,伸手便遞了過來!那些收穫的喜悅像奔流的水,鏗鏗鏘鏘地衝出心坎,似乎要在每一個人心裡撒把歡才過癮!讓久居南方的我們,只覺得自己小家子氣。
今年的「秋分日」將迎來我國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天南地北各民族的「秋收節」將匯聚成盛大的「豐收節」。「豐收」二字相比「秋收」二字,更添了喜悅和自信,春華秋實,盛世盛景,傳統的農耕文化又將唱出怎樣的新歌?
路再遠,也要回家
秋分的喧是親人團聚路上的車馬喧。春祭日,秋祭月,秋分是傳統的「祭月節」。《北京歲華記》記載北京祭月的習俗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現在的中秋節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和除夕、元宵一樣是屬於家人團圓的節日。無論長幼尊卑,為生計前途遠離故土,念親恩鄉情千里歸家,就圖一個花好月圓人團圓。人在旅途,總愛翻來覆去地聽約翰·丹佛的《Take Me Home,Country Road 》,朗心素月,照亮回鄉的路,縱是天高地遠,家才是最近的終點,無論中外。
欄目策劃:李翊
微信編輯:王小懶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