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你還要繼續用臉刷開手機嗎?

你還要繼續用臉刷開手機嗎?

無論你的手機有多麼新奇酷炫的功能,在你使用之前都要做同樣的步驟:解鎖。因此,解鎖也是所有手機功能中最頻繁、最基礎的一個,也是最容易被消費者忽視、卻具備極強技術門檻,且嚴重影響實際使用體驗的一個功能。

上個月,國外科技媒體Android Authority就目前手機主流的解鎖方式做了一個調查。在這個超過5萬人投票的調查中,國外用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背部指紋(39%)>屏幕指紋(31%)>正面指紋(21%)>側面指紋(7%),至於蘋果主打的面部識別,則只有2%的用戶喜歡,位列最後。

這恐怕是個多少有些顛覆認知的結果:蘋果不是很多消費者眼中智能手機的旗幟嗎?可為什麼只有2%的人喜歡面部識別?

面部識別的先天不足與技術死胡同

眼下迅速普及的全面屏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產品跑到了技術前面。為了在屏佔比的競爭中佔到微弱優勢,反人類的背部指紋以及充滿妥協的人臉識別等設計大行其道,全面屏戰爭中最先犧牲的就是用戶體驗。

以前的手機只能密碼解鎖,稍微進化也只能是在屏幕上劃一個奇怪的折線,轉向更安全的生物識別技術是大趨勢。指紋是最早也最成熟的生物識別方案,摩托羅拉早在2011年的Atrix 4G上就率先採用,到後來逐漸發展出成熟的公模方案。但全面屏使得原本不礙事的前置鏡頭、聽筒、感測器、指紋實體鍵都成了屏佔比的天敵,讓手機廠商必欲去之而後快。

這就推動了兩條道路的競爭——指紋派遇到技術困難後,有些偷懶的廠商就用了背部開孔設計。看起來似乎兩全齊美,既兼顧了屏佔比,又保留了喜聞樂見的指紋識別。

然而不同於推崇背部識別的國外網友,國人的手普遍較小,在如今的巨屏時代,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完成手指去手機背後摸感測器的動作。更不必說手機後蓋要開口,使用手機的設計失去整體性,對於設計美感有追求的用戶肯定難以接受。此外,對於習慣使用手機保護套的用戶還會帶來諸多不便,因為使用保護套後,有更加指紋內陷的深度從而影響其識別的靈敏度。還有,手機擺放在桌面上不能直接解鎖,如果突然想看手機,還要從桌面上拿起手機再解鎖,這種場景下的體驗則大打折扣。

人臉派則利用了最新的3D結構光技術,依然是一種既想提高屏佔比,又不想在技術上下功夫的選擇。蘋果放棄Touch ID改用Face ID,看起來很貼心,其實背後的邏輯很像是鳥巢發布會上叫賣名為TNT實際是大號一體機的某品牌。

用戶體驗是有慣性的,並不是簡單的數學題,不是在試驗室的理想環境中做出幾組數據,用戶就心悅誠服,比研發一項技術更難的是了解人性。

去年iPhone X人臉解鎖亮相時吐槽很多,「閨蜜看了一眼我老公的手機直接解鎖了」,大概是最狠的惡搞。然而人臉識別引發了撞臉的小姐姐,以及趁老公睡覺刷臉網購的敗家老婆等故事倒在其次,背後所反映的用戶心理隔膜才是關鍵,說明這個創新並不像以往那樣符合用戶心理預期,一向高傲的蘋果高管也不得不破例花時間逐條科普。

實際上,雖說是解鎖,生物識別在很大程度上還擔負著「支付確認」的功能,雖然支付寶、微信、京東很快適配了人臉識別,在更廣泛的場景上仍然無法比肩指紋的普及度,iPhone X面世後出現大量似是而非的教程,正好說明了技術進化脫離實際體驗的風險。更不必說,至少在目前,人臉識別還有一些無法克服的短板,比如雙胞胎的識別,以及如何應對類似於《碟中諜》那樣的3D高精度列印技術等等。

(《碟中諜3》中的3D列印)

先期曝光的用戶體驗表明Face ID的識別準確度和執行效率都有問題,這與iPhone遇到過的天線門等事件不同,安全永遠是不可觸犯的天條,雷軍也跟著蘋果走了一回彎路,小米8用的是遠不如蘋果的對環境依賴很高的2D紅外識別,發現情況不對後,只好在9月又推出指紋版本,從指紋到人臉轉了一圈後,才羞答答的向用戶體驗屈服。

那麼,在全面屏時代,難道就只有「背後」和「面部」這兩條路了嗎?就沒有別的選擇?

屏幕指紋識別的逆襲

很久之前,就有媒體預測,屏幕指紋識別將成為未來的手機解鎖方式中,最符合人性與技術結合點的一個。然而受限於成本(背後識別有公模,容易且便宜)、技術(工藝難度高、技術需攻堅)、專利(蘋果收購AuthenTec後,形成一段時間技術壟斷)等原因,如上文所示,大部分廠商都在「繞著走」,要麼背部要麼面部。

反倒是vivo,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屏幕指紋的4代技術進化——1月的X20 Plus是首款商用的屏幕指紋手機,3月的 X21成為首款實現屏幕指紋解鎖技術的量產手機。到6月的旗艦產品vivo NEX時,vivo第三代屏幕指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升降式的前置攝像頭解決了全面屏手機的布局問題,屏下攝像頭利用微弱的透光環境,就能經過聚光處理和晶元感應做到快速解鎖。9月最新發布的X23則通過軟硬體全面升級,實現了第四代光電屏幕指紋解鎖技術,識別率相較於X21提升了40%,亮屏解鎖時間也僅需0.35s。

Android Authority的投票結果說明,對大多數人來說,指紋為主人臉為輔才是王道。然而,今天的iPhone徹底取消了指紋解鎖,完全依賴人臉,沒有緩衝過渡也不提供備選方案,怎麼看都顯得簡單粗暴。

在最新的X23上,vivo則採用了人臉和指紋的雙模識別,雖然成本上會有壓力,但最大限度考慮了用戶應用場景的無縫適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天,vivo公布了在第四代屏幕指紋技術上的又一升級——「屏幕指紋DSP加速技術」,此技術不僅可以在低溫干手指、強光直射等「刁鑽場景」下將解鎖速度提升30%,也能更好的保護用戶敏感數據和生物特徵信息,使用友好度大為提升。

至於還在猶豫是用哪種方式解鎖的朋友,不妨再仔細考慮一下,究竟哪種技術路線更適合自己的使用習慣與場景。

國產手機品牌不跟隨的底

當vivo出人意料的搞出升降攝像頭結構時,很多人才發現這家從東莞走出來的國產品牌早已不是「吳下阿蒙」,但對於這種顏控到技術流的轉化都有不明覺厲之感。如今vivo更是拋棄了蘋果和小米們早已習慣的面部識別路線,獨自潛心研究屏幕指紋識別,頗有些「自成一派」的態勢。

國產手機這些年來走過了幾個發展階段,從最初的山寨機、千元機到發展出與蘋果、三星抗衡的實力,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而vivo之所以敢於不跟隨,最大心得有兩點。

一是徹底讓技術為用戶體驗服務。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實踐可就不是那麼輕鬆了。

vivo起初以高頻剛需應用音樂作為突破點,用定製晶元的HiFi技術解決了此前高通晶元下智能手機音質普遍不佳的痛點,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勢;而後其又以拍照產品Xshot佔據國產拍照高地;在全民自拍的剛需下,又將自主研發的1600萬柔光自拍推向目標用戶。並且在此期間緊貼行業趨勢,在產品全金屬化、輕薄化、大屏化、高清化,並在指紋識別、大運行內存和存儲這些行業潮流中不曾落下甚至引領潮流,諸如在國產中第一個使用雙曲面屏、6G運行內存等等。

正是這種不盲目堆砌硬體,而是著眼於滿足不同層面的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哲學,使得vivo力壓國內外一線大廠,成為國內手機賽道的TOP玩家。

第二點,則是vivo壁壘更高的優勢:新形態的供應鏈合作方式。

手機廠商與供應鏈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這表現在廠商對工藝和材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加劇了產能緊張,也讓供應鏈的良品率降低。作為技術應用方,手機品牌提出苛刻的要求不需要什麼能力,能讓供應鏈甘願接受才是本事。

vivo NEX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從零部件服從設計的定位,內部高度模塊化,很多部件都是單獨開發,單獨裝配,單獨連接,光是螺絲就有7種之多,這樣複雜的設計方案供應鏈沒有冒火反而甘之如飴是什麼道理?

首要原因當然是合理的排產計劃。有些品牌以為隨時大手筆追單就是實力的反映,其實供應鏈既來不及準備,也沒法優化產能,vivo的做法是每年10月就會把精細預測的全年需求按照10%的正負變化給到供應鏈廠商,然後按計劃推進,這樣比臨時追單更有利於放大產能。

正因為有了供應鏈的全力配合與產能加持,vivo才敢放手去「自成一派」,不必跟隨業界多數解決方案,將自己的產品哲學貫徹到底。

今天,沒人再敢低估vivo的實力,但如果依然只是把vivo的成功歸結於「天上打廣告,地下鋪渠道」,或者把動輒賣到三四千元的能力說成是利用了小城市青年的信息差,恐怕永遠也總結不出這家手機廠商的真正基因。

更多商務合作,歡迎與小編聯絡!

掃碼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我是CINNO最強小編, 恭候您多時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來視界 的精彩文章:

JOLED與Burning Core合作,展現OLED屏在電競市場的優勢應用
Micro OLED產線設備下單,預計明年初試產,布局AR/VR市場

TAG:未來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