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治療能取代輸液嗎?關於霧化止咳喘的8大疑問
有個頭疼腦熱了就去醫院輸液,這樣的觀念是時候改改了。
「浙江省衛計委在今年初發出通知,要求加強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提高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水平,並明確全省三級醫院將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而當門診停止輸液,霧化吸入治療逐漸受到熱捧。如今一到呼吸病疾病的多發季節,各大醫院兒科霧化理療室里,會滿滿當當坐著不少戴著面罩做霧化的小病人,他們大多是因為感冒後咳嗽不止,吃不少葯也沒見好,才聽從醫生建議來霧化的。
但對於這一治療方式,不少家長因為擔心而疑問重重,有的甚至拒絕給孩子使用,致使病程延長。在此,來自湖南省兒童醫院呼吸一科的王彩姣醫生給大家做個詳細解答。
一、什麼是霧化吸入治療?具體怎麼使用?
霧化吸入治療是應用霧化裝置將藥液分散成細小的霧滴或微粒,以氣霧狀噴出,使其懸浮在氣體中,經鼻或口吸入呼吸道及肺內以達到濕化氣道、解痙平喘、消炎祛痰目的的方法。
二、 什麼情況下可以使用霧化治療?
霧化吸入治療多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適用於以下情況:
①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或緩解期治療者。霧化治療因其能迅速起效,不需要患者主動配合而成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時的首選治療手段。
②上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如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炎。
③支氣管及肺部化膿性感染、咳嗽咳痰且痰液黏稠、排痰困難或有支氣管痙攣、喘息患者。
④氣管內插管式氣管切開術後,通過霧化吸入以濕化氣道,加入適當抗菌藥物預防或控制肺部感染。
三、與同類口服止咳祛痰藥物相比,霧化治療有哪些優點?
相比口服藥物,霧化吸入治療具有藥物直接作用於呼吸道、起效快療效好,局部吸入給葯、進入血液循環量少而全身不良反應輕,無味無痛苦不需要患者主動配合,適合於任何年齡,尤其是兒童和病重患者等優點,已成為呼吸系統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
四、霧化吸入激素類藥物,孩子用多了會產生依賴嗎?
霧化吸入用藥通常是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多數都加有激素類藥物。常用霧化葯有消炎消腫類葯、抗病毒類葯、祛痰類葯、平喘類葯等。
家長們普遍以為消炎類葯就是指抗生素,其實不然。急危重炎症水腫明顯以及哮喘的氣道炎症使用抗生素並不管用,需要激素葯才能有效控制炎症,霧化用得較多的激素葯有布地奈德混懸液、地塞米松等。
很多家長都怕激素影響生長發育,擔心性早熟、藥物依賴等,常拒絕給孩子用激素類藥物,結果導致病情越來越重。其實,疾病不能控制的危險遠比激素治療的危害要大。
霧化吸入激素治療因藥物是局部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的劑量非常少,因此引起全身不良反應明顯少於其他途徑給葯(靜脈、口服)。
五、 怎麼選擇霧化藥物?可以自己去藥店買嗎?
是否需要做霧化最好聽從醫生建議,不可一咳嗽氣喘就指望單用霧化來控制病情。兒童每次患病的病情可能都不一樣,霧化用藥的種類又多,所以霧化用藥不要擅自做主自行購葯,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如果醫生建議霧化治療,首次霧化最好在醫院治療,確定沒有不適反應後可考慮帶葯回家治療,用藥劑量和治療療程均需遵醫囑執行,按時複診。
六、自己在家給孩子做霧化有什麼注意事項?
①霧化前需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②吸葯前不能抹油性面霜,吸葯時注意避免葯霧刺激眼睛,可帶眼罩或在睡眠時霧化吸入,吸葯後立即清洗臉部,以減少可能經皮膚吸收的藥量。
③霧化宜在餐後1小時後進行。切不可飽食過後馬上霧化,以避免藥物刺激、孩子哭鬧導致嘔吐窒息。
④3歲以上使用咬嘴者,需教會孩子做深呼吸,增加肺活量,提高藥物的吸入量;切勿大口短促呼吸,以免過度通氣造成頭暈。使用咬嘴時,需注意勿將口腔內分泌物吐出或咽下,勿反流至霧化罐內,影響藥液濃度。
⑤嬰幼兒如果哭鬧、不配合,可在入睡後用面罩霧化吸入治療,利於達到治療效果。
⑥霧化吸入時家長宜採取將患兒抱坐的體位,藉助重力作用使霧滴深入細支氣管、肺泡,達到最佳效果。
⑦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葯時,為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吸葯後要洗臉漱口,嬰幼兒喂少量水,以減少皮膚和口咽部不良反應,如聲音嘶啞、鵝口瘡等。
⑧做霧化時觀察患兒的面色、呼吸及咳嗽情況。如出現陣發性劇咳,可暫停,將孩子俯卧在家長膝蓋上,手扶孩子額頭,以空心掌在他背部兩側肺區有節奏地從下向上叩擊,振動促使痰栓鬆動,利於排出。如發現患者霧化吸入後咳喘癥狀無改善,反而有加重或出現其他不適,如嘔吐、心悸、肌肉顫動等,應及時就醫。
⑨霧化後要及時清洗,可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晾乾備用。
七、霧化儀器和管道可以借用他人的嗎?
霧化儀器可以和他人共享,但霧化器和霧化管道最好專人專用,如需借用,要保證消毒措施到位。
八、 藥物一次沒用完,剩下的已開包裝的葯還能否再用?
藥物開封后宜儘快使用。如一次未用完,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取妥善保存,但最長不應超過4個小時。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O2O健康在線」(ID:o2omedical)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城市升級路徑:未來20年賭哪裡?
※在社交網路上,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