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雙》、《黃金兄弟》港片輪番上,有多少情懷值得回味!
今年9月,有三部港片登陸內地市場,分別是9月14日上映的《反貪風暴3》、9月21日的《黃金兄弟》還有將於9月30日上映的《無雙》,無一例外都是犯罪片。
《反貪風暴3》絕對算9月冷淡的內地市場的黑馬,連續兩周拿下票房冠軍,累計票房已達3.9億,比該系列前兩部電影加起來還高1億元;中秋檔上映的《黃金兄弟》更是4天拿下2.11億,無懸念拿下這個冷淡的中秋檔的票房冠軍。
與之相應的是,目前《反貪風暴3》豆瓣評分5.8,《黃金兄弟》豆瓣評分5.2,通通沒過及格線。而給《黃金兄弟》打高分的影評基本論調是「古惑仔兄弟重聚,還有什麼不滿足」,關於電影質量的認可也集中在動作和追車戲。
新世紀以來,香港電影的沒落似乎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能夠獲得口碑認可的電影更是鳳毛麟角,票房表現出色的電影不但比例較低,更基本集中在犯罪片領域。曾經靠著「類型片」概念叱吒東南亞、號稱「東方好萊塢」的香港電影,似乎更多的要靠情懷來招徠影迷。
但已經耗盡了諸多類型的元氣之後,犯罪片究竟還能幫香港電影續命多久?
1
1
犯罪片挑大樑
香港類型片或命懸一線
在香港電影界大舉北上之後,如何界定純正的港片似乎越來越難。《紅海行動》被香港選為今年的申奧電影,但該片的香港演員里戲份最多的是任達華,飾演一個只有兩場戲的報社老闆。
本文暫且按照香港主要投資、使用香港導演、主演有香港演員的標準做一個篩選,此前三年進入內地年度票房前50名的香港電影有以下這些。
(以上數據及信息來自貓眼及豆瓣)
可以看出,犯罪電影成為這一榜單的主流,在15部電影里佔9席,是目前香港本土電影最主要的類型表達。
90年代中期之後,受日韓商業電影發展和本土投資環境混亂的影響,香港電影逐漸喪失了80年代輻射整個亞洲市場的霸主地位,甚至在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圍攻下失守了本土市場,這個時期被諸多學者認為是香港電影轉向沒落的節點。
21世紀初《無間道》被香港從業者捧上了「救市之作」的寶座,不但在兩年內完成了兩部續集,更將「麥庄」組合(麥兆輝、庄文強)打造為犯罪動作片領域的黃金搭檔;二人在此後又打造了《竊聽風雲》三部曲。
《無間道》三部曲
而在香港電影公司萬馬齊喑之際,唯一連年實現盈利的公司只有杜琪峰的銀都機構,而他們的通靈寶玉自然是杜導的拿手好戲——犯罪片。
杜琪峰經典作品《槍火》
這些成功,引領了此後香港片方瘋狂投資犯罪片的浪潮。
應該說,犯罪類型片的火爆得益於其完美切合了香港電影的特點。從李小龍時代開始,動作片就是香港電影對外形象最主要的名片,其後的賭片、殭屍片、黑幫片、武俠片等類型無一不是這一類型的改頭換面。
「殭屍道長」林正英是洪金寶團隊的重要成員
而犯罪片恰恰是能將動作元素完全融合的一種類型,加之這一類型在製作成本上彈性較大,自然就在香港有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但從上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內地觀眾對於香港犯罪片的免疫力正在不斷增強,這些票房表現出色的電影面臨全面的口碑危機,9部犯罪電影里四部不及格,破7.5分線的一部都沒有。
《澳門風雲3》票房可觀,但評分只有3.9分
從這些電影的評論來看,觀眾較為滿意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動作橋段,但對於電影情節上不斷的自我重複和結構套路已經不勝其煩,一些劇情邏輯上的硬傷更是招致口誅筆伐。同一類型的大批量集中生產,或許正在造成香港犯罪片的產能過剩。
事實上,自我重複和產能過剩,或許就是讓香港類型電影越走越窄的罪魁禍首。
2
竭澤而漁,香港類型片如何越走越窄?
幾年前在內地電影行業開始提齣電影類型化的時候,香港電影就作為反面教材被屢屢提及。
在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每年能產出近四百部電影,這一數據在當時僅次於年產量約六百部的好萊塢。這塊彈丸之地所具有的文化活力和影響力固然令人驚嘆,但這一產量背後的隱患同樣觸目驚心。
1994年《賭神2》以5253萬港元破紀錄,但當年本土片票房首次跌破10億港元
1985年,香港總票房突破6億港元,1988年這個數字則突破了10億港元,《最佳拍檔》、《英雄本色》、《八星報喜》等片幾乎每年都在刷新著單片票房紀錄。而在海外,港片市場每年另有十多億港元入賬。
這樣的市場成長速度讓電影成為最時興的投資模式,電影公司和財務公司一樣成為香港各大黑社會字頭的標配,最知名的莫過於新義安的永盛娛樂,通過綁定周星馳賺了個盆滿缽滿。而1988年之後,以台資為首的外資引入讓整個電影市場更加混亂。
1990年永盛出品的《賭俠》讓周星馳一炮而紅
最直接的惡果是就是整個電影生產格局崩潰,「濫拍」現象嚴重。王天林回憶,彼時大量的電影從籌拍到上映只需要七天,業內戲稱為「七日鮮」。
成名的導演、演員無需多言,連好的攝影、武指、燈光、道具都要同時軋三四部戲,那些被槍指著腦袋拍戲、劇本里夾著子彈被送來的故事基本出現在這個時期。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拍攝只花了7天(對我就是來舔屏張敏的)
這樣的市場風潮下,電影類型產出單一基本是註定的,任何一個類型的短暫成功都會讓其他片商蜂擁而上,抄襲的方向甚至細化到了具體的題材、故事甚至人物。
賈樟柯這個在內地錄像廳泡大的都能回憶說「那些年看的港片,少林寺的不下一百部,馬永貞的不下一百部,呂四娘的不下一百部。」而到了1990年,《賭神》大獲成功的次年香港一年就產出了近100部賭片,還不算最終流拍的。
那些年的各種馬永貞
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冒險片、驚喜劇、英雄片、賭片等一個個本土化經典題材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紛紛在短時間內耗盡市場的熱度和好感度。美國市場厭棄西部片用了三十年,而在香港,一個類型、題材的過時基本只要三年左右。
即使到了新世紀,大批香港公司依然遵循這種製作邏輯,2008年《葉問》熱賣之後,葉問相關電影幾乎在一夜之間上了香港大多數公司的片單,前傳、後傳、外傳、正傳種種名目不一。
當時跟風片里影響較大的《葉問前傳》
回首那些年曾經以各種本土化類型驚艷世界的香港電影,彷彿六國論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的短視諸侯,如今只剩下犯罪片這一塊自留地抱殘守缺,而市場,還會留給這些香港犯罪片多少時間?
3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香港類型片
《茶館》里的松二爺說:「我愛大清國,我怕他完嘍。」而對於影迷來說,今日對於香港電影的窘境之所以如此痛心疾首,正是因為愛港片愛得深沉。
70/80後影迷有時候這麼懟90後:「你們哪有什麼港片情結。」畢竟就是像胖部這種初代90後,也是剛上小學就接到了嚴禁進入「三廳一吧」的通知,很難體會錄像廳里看港片的諸多妙處(不要想歪)。
但記憶里在沒有DVD的時代,父母租回來的錄像帶成為許多人的港片啟蒙,那些帶子有20多厘米長,轉起來像火車開動似的。在那些帶子里,我們認識了成龍、洪金寶、元彪、周潤發。
童年記憶比較深刻的《快餐車》
後來有了DVD,再後來有了網路,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香港電影,這個同文同種的文化載體相較於外國電影,更容易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親近感。那些年,街上的「潮人」們會模仿港片里明星的穿著、舉止,小混混們咬著牙籤、穿著皮褲,做著大人物的美夢。
《乘風破浪》里的90年代造型,墨鏡+皮夾克經典套裝
黑幫片是彼時錄像廳最常見的內容,從《英雄本色》到《古惑仔》,迷茫的內地青年們受影響之深,甚至於在90年代形成了某種社會風氣,賈樟柯的新作《江湖兒女》正是對這個時期的回望。香港法外之徒對社會規則的背離,構建了許多人的烏托邦。
《三峽好人》里痴迷模仿小馬哥的小混混
而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動作片的火爆刺激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追捧,這種熱潮最早可以追溯到《少林寺》,1毛錢一張電影票的年代票房居然高達1億,觀影人次粗略計算在《戰狼2》的五倍以上。
從李小龍開始,香港功夫電影成為香港乃至整個東方文化在世界的某種印象,這種印象隨著後來成龍、李連杰等人進入好萊塢被不斷深化。而在80年代之後,主要的香港主流電影作品幾乎都融入了動作元素,並催生了一系列衍生類型片。
華人文化符號李小龍
這些各領風騷的類型片在香港電影大舉進入內地之後都吸引了大批擁躉,乃至成為時代記憶。當我們隔著20年回首彼時的熱潮,這種記憶成為了我們對港片的情結。
沒有人能解釋為什麼香港電影30年間會井噴般地出現那麼多天才的導演、編劇、演員甚至配樂,在整個亞洲形成了文化輻射。尤其是在動作片領域,直到90年代末好萊塢還需要偷師香港電影的拍攝技巧、動作設計和剪接邏輯。
由袁和平擔任武指的《黑客帝國》
所以,當香港類型片在我們的注視下日趨式微,乃至只以單一類型進入內地市場時,我們對以往那些金光璀璨的歲月更加懷緬,也對時下的港片處境感到悲涼。
還好港片影迷們至今還願意為情懷買單,更願意為港片的未來留一絲希望,堅信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去年國慶檔,「爛片王」王晶的《追龍》居然博得一片掌聲;而今年,周潤發搭檔郭富城的《無雙》也將於同期上映,吸引了諸多關注。我們依然期待精品港片的誕生,更期待港片黃金時代電影人的原創能力和獨立精神。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點擊下圖,查看往期熱文!
盡在「藤井樹觀影團2011」!
※《生存家族》:沒電的世界,會發生什麼?
※《悲傷逆流成河》超前點映,搶票開始啦!
TAG:藤井樹觀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