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海 | 翻牆做美甲,這個操作有點騷。

上海 | 翻牆做美甲,這個操作有點騷。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

1117

個城市故事




上海長寧區定西路,


居民樓下有一排奇怪的商鋪。


它們都沒有招牌,沒有大門,


顧客進出都得翻窗戶。


有個小姐姐翹著蘭花指,


從窗戶那頭跨了出來,


剛做的指甲還在閃閃發光。

在這裡,你要買束花、







這種迫不得已的操作,


從去年10月開始。


上海開展「五違四必」活動,


要求在用地、建築、經營、

排污、居住五個方面,


執法人員必須做到四點,


消除安全隱患、拆除無證建築、


整治髒亂現象和取締違法經營。


在這座國際化大都市,


沒有營業執照撐腰的小店,


已然沒有安生之處。


 


拆違隊伍所向披靡,


上海各地新修的水泥配紅磚,

展示著他們的彪炳戰績。


不管小商鋪開了多少年,


不管店家找沒找到新店址,


也不管鄰居們以後去哪買菜,







就算拿著有效營業執照的,

也逃不過被封門的命運。


定西路的那排鋪面,


原本的門洞被統一封上,


僅僅留了一排窗戶。


黑白營業執照複印件,


掛在店鋪的牆上,


給店主們開窗做生意的勇氣。


 


城管陰魂不散,


不知什麼時候又捲土重來。


身手了得的老闆和顧客


單手一按窗沿,翻進翻出。


講究點的會擺個三級小摺梯,


或者直接墊兩塊板磚,


照樣開門做美甲賣衣服。


民間「鵲橋」隨時為你搭起,


即便你想要的只是瓶可樂。






以前「破牆開店」,


是被地方政府鼓勵的。


上世紀90年代,國企下崗潮,


一波又一波的職工失去了生活來源。


為了促進再就業,民宅被允許商用,


甚至是鼓勵砸牆開店鋪。


政府部門給你上門牌號,


出錢幫你換個高檔玻璃門。


煙紙店、五金店、電玩店、縫紉鋪……


卻是那年走投無路的下崗工人,


為謀求生計想到的最後辦法。


就是這些小生意,


供養起了險些就被摧毀的家庭。


被封牆還照常營業的,


都是政府給辦的執照。



 


近年為了改善上海的市容市貌,


也為了整治環境、管理人口,


政府大力開展拆違活動。


其中的重點是,


清除隨地搭建起來的「城中村」。


而居民樓底層的商鋪


也跟著被「一刀切」,


和那些佔道經營、亂搭亂建的一起,


統統被簡單判定為「違法」。






在上海城市的變遷中,


居民樓的小商鋪,


早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這十幾二十年間,


相關部門也沒有前來阻止或疏散,


有些人甚至年初還更新了證件。


現在「嘩」一下地,


直接來你店門口砌牆,


這是店主們最不能接受的。


就像突然通知兩位同居了很久,


連孩子都有的人說,


你們沒扯證,違法,必須分開。


拿著證卻無所適從的店家們,


只能在心裡默默流淚:







居民樓下的小店減少,甚至消失,


回到家要想喝瓶冰可樂,


以前下樓就能買到,


現在要過三條馬路。


當然舉雙手贊成的人也有很多,


76歲的劉大伯就是其中一位。


通往小區門口的路上,


有一家自行車專賣店。


等著修理的和正在修理的自行車,


橫七豎八地在人行道上擺著,


剩下的空間只夠一人行走。


大爺沒法像小年輕那樣,


跳過來跨過去,只能默默繞遠道。







破牆還是封牆,


這個問題已糾纏千年。


唐朝盛行里坊制,


除了東市和西市兩個市場,


其餘街道的兩側都不允許開商鋪,


更沒有街頭擺賣這一說。


做生意的地方和居住的地方,


被嚴格地分隔開來,


這個做法跟「五違四必」,


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官吏們是方便管理了,


卻苦了唐長安的市民。


隨便買點什麼東西,


都得跑到老遠的CBD。







從後周時期開始,


坊牆和市牆的限制逐漸被打破。


朝廷擔心會侵佔路面、影響交通,


多次嚴禁卻不能阻止。


市民們早已離不開這種便利,


誰還捨得戒掉一下樓就有的夜宵。


於是政府派失敗。


大街小巷、各種集市,


層出不窮,應有盡有。


後來朝代更迭,


城市適合築牆還是開店的答案,


又反覆更改了幾次。







上海想要更乾淨,更有序,更安全。


政府部門端掉亂拉電線的無證餐館,


樓上居民不用擔心潛在的火災威脅,


顧客也不用害怕食品衛生的問題。


城市的安全不僅僅靠政府執法來維持,


更多時候還來自於社區居民的參與。


深夜聽到熟悉的腳步聲,


弄堂還在擺攤的老大爺,


會為下班的姑娘把燈調亮;


白天看到陌生人鬼鬼祟祟,


他也會上去問一句找哪兒的。


在美國城市規劃家簡·雅各布斯看來,


這樣的老大爺雖不是拿薪水的保安,


但是經常留意街道安全的「街道眼」,


這樣的目光構成了街區安全監視系統。






小商鋪的店主和居民接觸多年,


就像街坊鄰里的粘合劑,


使得城市更有人情味。


若被統一的高牆取代,


下班晚歸的人走在牆角下,


少了沿街的吵吵嚷嚷,


也便少了安全感。


 


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的產物,


應儘可能錯綜複雜,


有各種互相支持的功能,


來滿足市民的生活工作需求。


上海一直以來的包容性,


讓許多不同國家的新鮮事物,


在這裡得以展示。


但回歸最平常的百姓生活,


是否也能滿足城市的多樣性呢?






住在這裡的大媽,


早上下樓買包子,只需五分鐘;


白領深夜加班回家,


在街角能喝碗熱湯再回家;


家裡炒菜鹽沒了,


跑個腿也就有了。


現在樓下乾淨整潔了,


幹什麼卻得騎車開車出門。


 


作為管理者,


或許可以和城市的主人們,


一同商量最適合的解決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給出決定。


街邊的老闆們還在跳進跳出,


質量一般的簡易小樓梯,


不知什麼時候會被踩壞,


那時還需要再換一張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




每天12點至14點,18點至20點


在後台回復

「碎片」


撿起一塊城市碎片


收穫一段城市靈感




每日將從「碎片」回復中


隨機抽取3名幸運讀者


贈送那城周邊一套


(24城欄目圖書+城市明信片)




----------------





9月22日獲獎名單


三分鐘的兔紙先生、天兒、侯旭萍


中獎的讀者會有工作人員與你聯繫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在故宮門外,日本大師建了座「公廁」
雞:誰吃了我的准生證?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