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主動譯成中文的電報,一位被動成為間諜的大使
原標題:一封主動譯成中文的電報,一位被動成為間諜的大使
談起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清軍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在宏觀層面,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是近代中國屢屢遭受列強欺凌的根本原因,在微觀層面,晚清統治核心的各種錯誤決策、前線作戰指揮的混亂失調、海軍戰備更新的嚴重滯後、朝廷黨爭造成的掣肘阻撓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將清軍推向了失敗的深淵。
事實上,這是一場由日本發起的對國運的豪賭。作為彈丸島國,想要擴張,日本只能拿近鄰下手。因此,對於甲午戰爭,日本做足了功課,企圖畢其功於一役,將清朝當成其騰飛的跳板,經濟發展的「提款機」。而清政府對此明顯準備不足,從一開始就被日本牽著鼻子走,到最後完全落入了日方的算計之中。
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在情報戰線上,清政府輸得簡直比海軍戰敗還要慘。
從史料研究成果來看,早在甲午開戰數年前,日本就已經對清朝實施了無孔不入的間諜入侵計劃。一方面,他們自己全民皆兵,不僅派出了許多職業間諜,還從各行業人員入手,無論官員、財閥、教授、學生,還是和尚、尼姑、販夫、走卒,只要能派上用場的,都以各種形式打入中國,搜集、獲取並傳回各類相關情報。另一方面,他們積極結交、收買甚至策反清政府關鍵崗位、重要部門乃至核心層面的要員、官宦以及從業者,用賄賂、欺騙、誘導等方式,竊取大量情報資源。
清政府對此不能說毫無反應,至少在「鋤奸」這項工作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少間諜被揪出處決,打擊了日方的囂張氣焰。然而,由於自身卻沒有多少渠道可以獲知日本方面的情報,此消彼長之下,一個是逐步失明失聰,另一個卻愈發耳聰目明,哪怕前者塊頭更大,最終也難免被小個子找准要害一拳一拳直至擊倒。
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間諜戰中,後果最嚴重、影響最深遠的,可能只是一封電報,而充當間諜的的這個人,卻是在無意之中被深深地算計了,最終親手將最重要的情報泄露到了日方手中,導致清朝從此「赤果果」,再無秘密可言。
這封電報,叫做《第一次絕交書》,而這個人,則是當時清朝駐日公使汪鳳藻。
1894年6月22日,距離甲午海戰爆發還有不到3個月的時間。在過去的20多天里,汪鳳藻時刻處於焦頭爛額之中,因為就朝鮮共同撤軍問題,清朝與日本政府已經交涉許久,但日方始終不肯讓步。就在這一天,他們正式通告滿清朝廷,日本絕不會在朝鮮撤軍,反而決定增兵。具體內容,就在汪鳳藻手上這份《第一次絕交書》中。
令汪鳳藻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份揮揮洒洒數千字的文件,居然是已經翻譯成中文的了。根據過往慣例,無論中方還是日方,提出的外交文件肯定是使用本國文字,再交由對方自行翻譯。日方一向盛氣凌人,更無理由主動替中方翻譯好文件。
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然而此時的汪鳳藻,與他背後的滿清朝廷一樣,正處於極度焦慮之中。日軍在朝鮮佔盡優勢,清政府不願失去朝鮮這一藩籬,但更不願將戰火燒到自己身上。通過外交手段進行談判,爭取消弭這場潛在的戰爭,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奉行的主張。
客觀來講,李鴻章這位晚清最著名的「裱糊匠」,算得上老成謀國。以時局而言,開戰對清朝並無好處,戰勝了不過是延緩日本擴張的角度,而萬一戰敗,後果簡直不堪設想,這從後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就可以看出。然而,國內形勢風起雲湧,以頭號政敵翁同龢為首的所謂「主戰派」,一頂接一頂帽子扣過來,逼得李鴻章是連死的心都有了。如今日方態度非常關鍵,李鴻章天天催著,因此,身為公使的汪鳳藻雖然覺得奇怪,卻根本無從細想,只能第一時間拿著《絕交書》,讓譯電員翻譯成密碼電報後趕緊發回國內。
汪鳳藻絕沒想到,正是這一舉動,釀成了天大的禍端,最終成為甲午海戰清軍慘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主動將《絕交書》翻譯成中文,正是日本政府針對清朝的一項驚天陰謀。
洋務運動以來,在李鴻章首倡並積極推動下,清朝的密電工作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並完善一整套的密電管理使用系統,並結合電報的拍發,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與保密性。多年來,日本一直試圖破解掌握中方的密電碼,但漢語實在是博大精深,導致其一直未能得逞。
然而這一次,日本通過陰謀算計,終於得手了。整個操作很簡單,日方主動將《絕交書》翻譯成中文,汪鳳藻省去這一流程,讓譯電員直接根據密電碼翻譯成密碼電報,然後通過電報局發往國內。
請注意,這是在日本,用的是日方的電報局。日方直接抄錄了一份副本,其實以前他們也這樣干,只是過往拿到的那一堆數字密電碼,根本無從下手,不知如何破解內容。而這一回太簡單了,直接將這份密碼電報與日方提前翻譯好的那份中文版《絕交書》略加比對,整個密電碼便現出了原形。
有心算無心,汪鳳藻根本不會想到,就這樣簡簡單單一個伎倆,自己已然被動地成為了一名「間諜」,將往來於清政府高層的密電碼和盤托出。
自此,汪鳳藻從6月6日開始,至8月4日之間的全部54件往返密電全部被日本破譯並掌握。在此基礎上,不動聲色的日本政府就藉此獲得了大量軍事情報。由於滿清朝廷對此毫無察覺,直至戰爭結束也沒有修改過密電碼,因此不僅是北洋水師的各類作戰情報,乃至後來馬關談判期間清政府與李鴻章之間的往來密電,也全數被日本掌握,導致《馬關條約》的簽訂完全由日方主導,因為清政府的底線與軟肋早已暴露得徹徹底底。
三軍未動,情報先行。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重視並實踐情報工作,歷朝歷代不知湧現出多少傑出的間諜人員,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無間道」傳說,經驗不可謂不豐富。然而,日本的簡單伎倆卻是如此輕輕鬆鬆就得手了。不得不說,晚清時期,中國的落後是全方位的。洋務運動可以引進技術,卻沒有改變思維,更無法推翻封建統治的根基。從這一角度來看,戰爭的失利,早已是必然的結局。
※如果乾隆發動改革,會面臨哪些阻力?他會成功嗎?
※半生功業卻晚景凄涼的五位皇帝,唐玄宗第五,榜首慘狀少兒不宜
TAG:呼嚕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