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共享學校」 學生互幫互助渴望走出大山
烏英寨有140戶692人。其中,100戶484名村民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40戶208名村民屬貴州省從江縣翠里鄉南岑村烏英寨。村民們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生活悠然自得。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群山掩映的木質吊腳樓下,一棟白色兩層教學樓格外顯眼——這個跨省教學點只有兩位老師,貴州籍的吳仕生和廣西籍的梁玉田。每天,烏英教學點的操場上,吳仕生總是一次次吹響小叫笛,學生一聽到笛聲,便迅速跑進教室。這樣的日子過去了35年,不知不覺中,吳仕生送走了上千名學生。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烏英教學點建於1957年,但那時只能流動辦學。直到1968年,村民們搭建了一間簡易的木房子,學校總算固定了下來。2013年,廣西融水自治縣教育局出資49萬元,在原址修建了教學樓。「貴州出地皮,廣西出資金,兩省區合力,建成了新教學樓。」吳仕先說。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從學生人數看,廣西籍學生歷年比貴州籍多。根據孩子入學情況,教學點開辦的年級數也在變化,最多的時候辦到五年級。山裡的孩子格外珍惜讀書的機會。8點上早讀課,不少孩子7點半就到學校了。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吳仕生清楚地記得,一天放學後,已經傍晚6點半了,而班上的兩個學生吳燕春和潘正偉卻還在教室里。原來,當天一道數學題,潘正偉沒聽懂,吳燕春便留下來輔導他。「孩子們同吃一井水、同走一條路,苗年也都是在一起慶祝的,其樂融融。」吳仕生感慨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南岑村村支部副書記告訴記者:苗寨里大部分貴州籍男性娶的都是廣西籍妻子,也包括他自己。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烏英教學點目前有一二年級及一個幼兒班。18名廣西籍學生和9名貴州籍學生。「烏英苗寨適齡兒童入學率一直是100%,已經送出了10名大學生了!」吳仕生自豪地說。他相信,因為這所「共享學校」的存在,苗寨里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孩子會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掃街人/視覺中國
※90後戀愛培訓師教授搭訕秘笈 不靠顏值靠自信俘獲女孩芳心
※慕尼黑啤酒節盛大開幕 狂歡暢飲節目多
TAG: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