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生的時候就會這個養生動作,可惜你現在都很少做了
此前,薛之謙在微博宣布自己成為爸爸,同時曬出一張溫馨的「一家三口指尖相對」照片。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剛出生的孩子被硬掰直手指」、「照片里寶寶的指尖都白了」。
某醫學博客轉發薛之謙的曬娃照,做了科普式提醒:「一般新生寶寶的手呈拇指在手心的握拳狀,手暫時不能自主張開,不建議家長硬掰。」
新生兒的拳頭為什麼不宜掰開?
大多數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個月,手大部分時間呈握拳狀態,但是與很多成人不同的是,嬰兒握拳時候的拇指是被其他四個手指包裹著的。這是為什麼呢?
從西醫的角度看,嬰兒大腦皮層發育尚不成熟,手部肌肉活動調節能力也因此受限,屈肌的力量強於伸肌,所以寶寶的手總是握著。隨著神經系統的逐漸發育,手部伸肌的力量則增強,寶寶的手便不會總是握著。
對新生兒而言,不要強行掰開他們握著的手指關節,因為新生兒肢體嬌弱,但是握力可不弱,如果強行掰開,很可能會傷到寶寶。
新生兒的握力有多大呢?這裡為大家介紹一個醫學名詞——握持反射又叫抓握反射,是嬰兒出生時就存在的一種原始反射。家長可以把自己的一根手指放到寶寶手裡,看他是否能反射性地攥住你的手指。
健康的新生兒因為有這種反射,抓握會非常有力。大概到3個月大時,寶寶的握持反射會被自主性的握持動作取代,4個月大時,握持發射逐漸消失。如果超過4個月還有這種反射,可能是神經病變。7個月大時,寶寶開始學習使用大拇指和食指撿取小東西。
嬰兒握拳的姿勢是一種養生方法
從中醫的角度分析,嬰兒握拳的姿勢其實是一種原始的養生。為什麼這麼說呢?中醫養生手法中有一個名詞叫做握固,這個動作人們天生就會,嬰兒就是這樣握拳的,隋代醫家巢元方編撰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握固兩手,如嬰兒握,不令氣出」。握固有利於保護體內正氣、抵禦外邪。這個動作非常簡單,看電視、坐車、早上起床前都可以練習。
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四套健身氣功中,易筋經的「青龍探爪勢」、「卧虎撲食勢」,五禽戲的「猿摘」以及八段錦的「攢拳怒目增氣力」等招式中均有類似握固的動作。
晉代養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把這個動作的功效概括為「握固守一」,即身心安靜、陰陽相合。同時,握固的時候,我們中指指尖接觸的地方便是勞宮穴,按壓此穴具有清心熱,瀉肝火的作用。脾氣急躁,心煩易怒者不妨多按按這個穴位。
※研究發現晚上這個點前吃晚餐,有助於降低兩種癌風險
※中醫安眠穴原來在這裡,你晚上睡覺的時候可能碰到過它
TAG:健康養生快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