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館有個重五噸的鎮館之寶,曾在國外展出十年,原因是這樣
熟悉小編的讀者看到這個標題,又開始埋怨——小編在說酒話。首先,重達五噸的鎮館之寶,根本就是屬於難以移動性的文物,山西博物館怎麼捨得將其送到外國展出呢?再說,展出也不能一去十年,這個也有點時間太長了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小編真的沒有說酒話,您想要了解這件重達五噸的鎮館之寶是啥,它為何在國外展出了十年,下面小編就給您揭秘:
1999年7月,太原市晉源區王郭村的村民在挖排水溝的時候,遇到了一塊堅硬的大石板,這位文物保護意識很強的村民急忙停了手中的活計,然後給太原市的文物單位打了一個電話。
太原市文物單位的專家們接到電話,坐著車,很快就來到了發現大石板的現場。
當專家們將石板上的泥土清理乾淨,他們都驚呆了,他們原本以為,這塊石板應該是一塊墓碑,或者是古代丟棄的建築石料,沒想到它竟是石槨蓋。
既然發現了石槨,就等於發現了古墓,而且這座巨大的石槨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在國內同類文物中,比如安伽墓,史君墓他們全都用得是普通的石材)很顯然,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
可是將石槨打開,卻發現這座古墓早就被盜了,雖然沒有出土多少珍貴的文物,可是墓主的身份,專家們還是通過墓誌,將他的身份搞清楚了。
墓主的名字叫虞弘,按照墓誌的顯示,他是來自魚國的尉紇驎城人,那麼「魚國尉紇驎城」在今天的哪裡?有專家從石槨外面刻的拜火教的特有圖像,推斷他應該是栗特人。
吉林大學的考古專家,利用DNA技術,對虞弘夫妻的出生地進行了分析,檢測的結果發現,虞弘的DNA屬於今塔吉克人群的特徵,而該地區,就曾經是粟特人的聚集地。
虞弘18歲就來到中原,在北齊為官,接下來,又先後在北周和隋朝為官,曾經干過直突都督、輕車將軍、涼州刺史和儀同大將等職務。
虞弘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成為華夏歷史上的三朝元老,很顯然,他不僅是民族大融合的先驅,也是我們華夏民族包容和開放的象徵。
虞弘的石槨上面的圖案,刻寫的內容明顯與中原文化的殯葬內容不同,而國內準備在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舉辦文物展覽時,他的石槨就是一件可遇不可求寶貝,這件寶貝最能代表華夏民族開放和包容的最佳文物。
虞弘的石槨雖然重有五噸,但重量不是問題,它所代表的外國人,可以在國內生活、發展和成功的真實過程,才是我們大力向外推薦的軟實力,真文化。
故此,才有它十年展出,在世界各地轉了一圈的風光歷史。
虞弘的石槨之所以成為國寶,不僅它質地精良,雕刻精美,更重要的是它「海納百川」的內涵,「包容世界」的精神,用這樣一句話作為結束吧:它不是國寶,哪件文物才是國寶呢?……
※這座古墓出土幾片不起眼的漆木片,因三個理由,竟成為難得的國寶
※養花人都很「講究」,此「3種」花必養,都是「生財」花!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