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鬼子聞風喪膽的四大名團,為國捐軀的十二大上將

讓鬼子聞風喪膽的四大名團,為國捐軀的十二大上將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和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的作戰中,先後湧現出以英勇頑強作戰聞名於世的「四大名團」:

北京盧溝橋抗擊日軍的吉星文團、南口保衛戰中的羅芳珪團、山西忻口會戰中夜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的陳錫聯團,以及淞滬抗戰中孤軍八百壯士守衛上海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團。

他們抗擊外侮、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壯舉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壯烈的一頁。

吉星文團:盧溝橋抗擊侵略軍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永定河上,是北京西南的門戶,由於戰略地位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盧溝橋事變爆發後,29軍37師219團在團長吉星文指揮下守衛盧溝橋,奮勇殺敵,打響了抗日戰爭的第一槍。

吉星文(1908—1958),字紹武,河南省扶溝縣人,15歲時,家貧輟學,正逢在西北軍任職的堂叔吉鴻昌回鄉省親,受其影響,吉星文棄學投軍,從此走上行伍生涯。在戰爭中,他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屢屢得到擢升,幾年間,升任為團長,駐防華北。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吉星文團奉命奮起抵抗,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團部設在長辛店,所屬一、二營駐防長辛店,戰鬥力強的三營駐防盧溝橋和宛平城,他沉著指揮全團官兵,勉勵大家與國土共存亡的決心。

7月8日夜晚,吉星文前往第三營營部,親自精選青年戰士組成突擊隊,縋繩梯出宛平城,出敵不意, 沖入日軍陣地,如風捲殘雲,殺得敵人倉皇逃竄。戰鬥中,吉星文頭部被炸傷,他全然不顧,略作包紮,仍指揮戰鬥。接著,又組織150人的敢死隊,每人一支步槍、一把大刀、四枚手榴彈,準備奪回橋頭陣地。吉星文屹立橋頭督戰,將橋頭與附近陣地的日軍幾乎消滅殆盡,對於這場惡戰,京津各大報紙均以特大號標題或號外加以報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鬥志。

7月20日,多處負傷仍不下火線的吉星文接受著名戰地記者陸詒在盧溝橋前線採訪時慷慨激昂地表示:「盧溝橋是平西的屏障,又是華北的咽喉,日軍屢次背信進攻,我們自然不能坐視國土淪陷……只要我吉某人在,日軍就休想在此花小代價得大便宜。」吉星文團在盧溝橋堅持抗戰23個晝夜,與頑敵殊死鏖戰,始終未讓日軍佔領盧溝橋與宛平城。

直至7月30日,奉命撤出防地。23天中,吉星文以一團之力,殲敵3000餘人,對 日軍、武器多有斬獲。9月,吉星文榮任三七師少將旅長,率部開赴津浦線,開始了新的戰鬥。

羅芳珪團:黃埔驕雄血戰南口

1937年7月29日、30日平津相繼失陷後,日本在挑起淞滬戰役的同時,又調集重兵南下,妄圖南北夾擊,速戰速決,進而侵佔全中國。

為此,7月31日日軍沿平綏線推進,在昌平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南口,目標是攻佔山西,奪取重要戰略物資煤炭。發生在8月初的南口抗戰戰事激烈,史稱「南口保衛戰」。

南口是京畿名鎮,京張鐵路通車後逐漸成為一個重鎮,它既是燕山山脈與太行山山 脈交會之處,又是到達八達嶺的唯一入口點,與居庸關、八達嶺同為重要交通要衝。日軍為實現其經由華北征服中國的野心,8月9日大舉進兵南口,投入7萬餘人的兵力,主力部隊為 板垣師團、鈴木師團、山下旅團和酒井旅團,配備300門火炮,另有航空飛行大隊、戰車隊、化學部隊協同作戰,戰前揚言,「三日內攻佔南口」。

中國參加南口戰役的軍隊6萬餘人,以南口為中心布防,陣地東起德勝口、蘇林口,西至鎮邊城、橫嶺,戰線長達90公里。中國軍隊13軍奉命搶防南口,89師529團團長羅芳珪率部為先頭部隊。

羅芳珪(1907—1938),湖南省衡東縣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1934年擢升529團團長。戰前,他把懷有身孕的妻子從駐地送回老家,以便全身心投入戰鬥。8月1日,羅芳珪團從大同乘車,冒著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趕赴南口前沿陣地。

到達指定位置後,在龍虎台、南口火車站、南口村一帶迅速構 築防禦工事,進行戰前準備。8月8日晨,戰役打響,日軍炮火向南口中國軍隊進行猛烈轟擊,日機輪番轟炸,529團一次次打退日軍進攻,堅守陣地,直至深夜,奉命戰略撤退,放棄南口車站,退守龍虎台。

8月10日,日軍發動總攻,龍虎台首當其衝。為減少傷亡,羅芳珪果斷下令守軍暫時撤退,當日軍剛剛佔領龍虎台,未及站穩之際,羅芳珪率兵全力反 擊,529團官兵個個奮勇爭先,與敵展開肉搏,儘管日軍派來增援,仍未能奪得龍虎台,三個多小時的血戰,529團官兵依然鬥志昂揚,堅守陣地。8月12日 後,日軍多次向南口東西兩側山地和龍虎台陣地進攻,均被擊退。

8月13日,日軍派出戰車向529團一營陣地發起猛烈攻擊,羅芳珪見到陣地即被攻破,下令官 兵進行阻擊,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決不後退。他親臨指揮,與部下研究爆破戰車、破壞其履帶使之難以行進的辦法,同時研究接近戰車、攻擊其瞭望孔的方式,挑選精兵,分成兩批,一批帶手榴彈,滾身接近戰車,用手榴彈炸毀履帶,使戰車癱瘓;一批利用履帶毀壞之時,攀上車頂,用手槍從瞭望孔射擊,擊斃駕駛員。

按此方法,日軍戰車被擊毀多輛,動彈不得。等日軍清除了廢戰車,繼續進攻時,早已嚴陣以待的529團官兵改變戰術,等戰車經過後,以密集火力,專門攻擊跟在戰車 後面的日軍步兵,步兵夾在隘道中難以招架,被打死數百名,剩下的狼狽逃回。

在6天的南口戰鬥中,羅芳珪團與敵反覆爭奪,重創日軍,529團也傷亡慘重,在無兵增援的情況下,拚死堅守,幾個晝夜沒有休息。8月14日,羅芳珪身負重傷,仍大聲呼殺,不下戰場,全團官兵大部犧牲,但士氣旺盛,同仇敵愾,視死如歸,與敵激戰不止。

8月26日,南口戰役參戰部隊奉命突圍,羅芳珪團隨後轉戰晉冀豫三省,繼續戰鬥,予敵重創。直至1938年春,該團參加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羅芳珪在徐州會戰中壯烈殉國,12天後,他唯一的親生女兒羅本忠在湖南老家降生。

謝晉元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1937年8月13日爆發的淞滬會戰是中國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開始,在隨後三個月的激烈戰鬥中,以重大犧牲為代價,重創日軍,粉碎了日軍開戰之初叫囂的「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狂言。在淞滬抗戰中,謝晉元團以孤軍堅守閘北四行倉庫大樓的戰績最為悲壯。

謝晉元(1905—1941),廣東省蕉嶺縣人,1925年投考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畢業後參加北伐。「八·一三」事變發生後,謝晉元所在88師262旅調防上海,他被調任524團團副,率部駐防北火車站,與日軍對峙兩個月之久。

10月26日,日軍突破大場防線,上海市區作戰的中國守軍被迫全線撤向滬西,謝晉元臨危受命,率524團一營扼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大樓,掩護88師主力撤退。四行倉庫大樓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六層大樓,牆厚樓高,易守難攻,東、南兩面比鄰公共租界,西、北兩邊是中國地界,已被日軍攻佔,這裡事實上已成為孤島。

謝晉元率領一營官兵,號稱八百壯士,實則僅452人,他們由北站轉入四行倉庫後,連夜加固防築工事,集中兵力防守大樓左右兩翼,誓與日軍血戰到底, 保衛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謝晉元作戰前動員,自己寫下遺書,以必死的決心感召部下,他要求全體官兵,捨生報國,與倉庫共存亡。戰士們 群情激奮,按命令分頭設防,居高臨下,迎頭痛擊並擊退了來犯日軍。

10月27日晨,日軍包圍了四行倉庫,動用了坦克、大炮,但四行倉庫工事堅固,當日軍接近大樓時,胸有成竹的謝晉元一聲令下,官兵們集中火力一起射擊,用集束手榴彈投向敵群,炸得日軍死傷慘重,第一天斃敵80餘人。

日軍在大樓西北角縱火,企圖借火勢發動強攻,但三次進攻均被擊退。八百壯士孤軍奮戰一晝夜,數萬上海群眾從早到晚聚集在蘇州河南岸圍觀,心系八百壯士的安危,他們對謝晉元和八百壯士寧死不屈、浴血殺敵的事迹深感敬佩,連租界里的外國人也對這支孤軍讚嘆不已。上海各界人民組織起來,簞食壺漿,慰勞自己的軍隊。

10月28日晚,上海童子軍戰地服務團的少女楊惠敏趁著夜色,泅渡蘇州河,冒著槍林彈雨,潛行到四行倉庫,向守衛四行倉庫拒不撤退的勇士們敬獻了一面國旗。

當29日凌晨,國旗在大樓六層樓頂升起的時候,租界內圍觀的群眾歡聲雷動,激動得熱淚盈眶,齊喊:「中華民族萬歲!」「抗戰必勝!」當天,謝晉元率部仍與日軍血戰,並親手擊斃了兩個爬上倉庫大樓偷襲的日本兵,八百壯士依託區區彈丸之地,打退了敵人一次比一次兇猛的進攻,四行倉庫依然屹立!

一連四天的血戰,謝晉元率部先後打退日軍六次大規模的圍攻,打死打傷日軍200餘人,自己也付出了十餘人犧牲、30多人受傷的代價。他壯懷激烈、豪情萬丈地作詩抒懷:「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

10月31日,接到撤退命令,謝晉元率部揮淚忍痛撤離了四行倉庫,在三挺機槍的掩護下,衝出大樓,退入租界,謝晉元最後一個撤出。謝晉元和八百壯士視死如歸、忠勇愛國的壯舉震撼了全國人民,國民政府電令升任謝晉元為中校團長。

陳錫聯團:夜襲陽明堡機場

1937年10月,侵華日軍在平型關遭重創以後,改變作戰部署,突破晉北防線,沿同蒲路直撲太原。忻口會戰中,八路軍陳錫聯七六九團在山西代縣陽明堡夜襲日軍飛機場的戰鬥事迹被廣為傳揚。

陳錫聯(1915-1999),湖北省紅安縣人,出生於貧苦的山區農民家庭,14歲時毅然參加紅軍,投身革命。紅小鬼的他作戰英勇,衝鋒在前,很快嶄露頭角,17歲時任團部政治指導員,18歲時升任政治教導員、團政委。

1937年8月,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22歲的紅軍師長陳錫聯被改任為129師385旅769團團長,作為先遣團,奉命插入敵後,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

10月中旬,769團來到山西代縣南蘇郎口村。這裡是滹沱河東岸的一個村莊,順河南下即是忻口,戰事正隆,不時有日軍飛機從村子上空隆隆飛掠而過。通過對敵機活動規律的觀察,可以推知機場離村子不遠。詢問老鄉,得知隔河10餘里的陽明堡修有日軍機場。

陽明堡坐落於雁門關下,滹沱河畔。戰士們紛紛請纓,一致要求端掉這個日軍機場。為了準確掌握敵情,摸清日本機場的詳細情況,陳錫聯決定實地偵察。 來到滹沱河邊,登山用望遠鏡觀察,發現對岸陽明堡東南有一座機場,機場上整齊地排列著一架架灰白色的飛機,在陽光映照下,發出耀眼的光芒。通過詢問當地老鄉,進一步摸清了日軍機場內外的情況:24架飛機白天輪番外出轟炸太原、忻口,晚上返航停在機場。日軍香月師團一個聯隊駐守陽明堡街里,機場僅有小股守衛部隊。

當時,日軍正忙於進攻太原,無暇它顧,如果趁其不備,一鼓作氣,發動突襲,恰是殲滅敵機的天賜良機。

經研究制定了作戰方案:一、二營各一部破壞崞縣至陽明堡之間的公路、橋樑,阻擊來犯援敵;三營以夜戰見長,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場中能攻善守,曾獲「以一勝百」獎旗,由三營負責夜襲機場;團迫擊炮連、機槍連在滹沱河東岸構築陣地,隨時支援三營。

夜幕降臨,以老鄉為嚮導,部隊整裝出發,涉河而過,神速潛行到陽明堡機場外,萬籟俱寂中,三營戰士神不知鬼不覺地爬過鐵絲網,進入機場,按照事先部署,十連向機場西北角日軍守衛隊的掩蔽部發起猛烈攻擊,十一連直撲停在機坪上的機群,霎那間,火光衝天,殺聲震耳,機槍、手榴彈齊發,打得日軍暈頭轉向,敵我雙方展開了白刃戰。隨著轟轟的爆炸聲,日機燃起熊熊大火,風助火勢,火助風威,整個機場陷入一片火海。經過激烈而短暫的戰鬥,守敵大部被殲,20餘架飛機被炸毀燃燒,等陽明街里的香月師團乘裝甲車趕來增援時,戰鬥已結束,陳錫聯早已率部撤退得無影無蹤。


為國捐軀的十二大上將,個個精忠報國,視死如歸

01: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原名凌閣,字捷三,河北高陽縣人。陸軍第29軍中將副軍長,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以副軍長之職負責軍事指揮,以軍部名義向全軍官司兵發出命令:凡是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時父病重,佟揮淚曰:「事急矣!此移孝作忠之時,吾不能將侍老父矣。」28日晨腿部中彈頭部炸傷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5歲。

02:趙登禹

趙登禹(1898—1937年),字舜臣,山東荷澤縣人。陸軍第29軍132師中將師長。武藝高強,曾以長城抗戰喜峰口一役率大刀隊奇襲聞名。1937年7月奉令由河北河間縣馳援北平南宛阻敵。7月28日於大紅門地區身中數彈殉國。葬盧溝橋畔,他是抗日戰爭犧牲的第一位師長。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39歲。

03:秦霖

秦霖(1899—1937年),原名同觀,字松濤,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陸軍第7軍171師511旅少將旅長。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於10月23日奉令在上海蘊藻濱南岸一線阻敵,曰:「軍人持干戈以衛國家,臨難豈可苟安耶?」與敵肉搏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37歲。

04:郝夢齡

郝夢齡(1898—1937年),字錫九,河北稿城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六期。陸軍第9軍中將軍長。1947年10月4日奉令出黔北上任中央兵團前敵總指揮,於忻口車站至南懷化鎮一線阻敵。10月16日凌晨中彈殉國。葬武昌卓刀泉,他是抗戰初期捐軀的第一位軍長。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39歲。

05:饒國華

饒國華(1894-1937年),字弼臣,號退思,四川資陽人。陸軍第2軍145師中將師長。1937年11月23日奉令於浙江長興阻敵,絕命書曰:「決與城共存亡,上報國家培養之恩與各級長官愛護之意。」陣陷,焚廣德機場,自戕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3歲。

06: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年),字之中、之鐘,四川新都人。畢業四川陸軍軍官學校三期、陸軍大學。陸軍第22集團軍41軍122師中將師長。1938年3月,奉令于山東滕縣阻敵,3月17日晨「決以死拼,以報國家」,巷戰中腹部中彈,舉槍自戕殉國。葬四川新都。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5歲。

07:馮安邦

馮安邦(1884 - 1938年),字化民,又名景樹,山東無棣縣人。陸軍第2集團軍42軍中將軍長。1938年,繼3月台兒庄會戰之後,9月扼守大別山血戰五十餘日,又轉戰鄂北襄樊、襄陽一帶。11月3日遇敵機轟炸中彈殉國。葬襄陽南郊,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53歲。

08:陳安寶

陳安寶(1891~1939年),字善夫,浙江黃岩縣橫街馬鄉村人。保定軍校三期。陸軍第32集團軍29軍中將軍長。1939年5月奉令於南昌阻敵。5月6日敵我白刃格鬥死傷枕籍,身中敵機槍數彈殉國。葬黃岩橫街山崗,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8歲。

09:唐淮源

唐淮源(1886—1941年),字佛川,雲南江川人。畢業雲南陸軍講武堂。陸軍第3軍中將軍長。1941年5月奉令於夏縣境內阻敵。背水苦戰多日,曰:「誓與中條山共存亡!」戰至12日所部彈盡援絕,:豪言:"中國只有陣亡的軍師長,沒有被俘的軍師長,千萬不要由第三軍開其端!"唐拔槍自戕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57歲。

10:李家珏

李家鈺(1892—1944年),字其相,四川蒲江人。畢業四川陸軍軍官學堂。陸軍第36集團軍中將總司令兼47軍軍長。1944年5月奉令任豫中會戰第一戰區後衛總指揮。誓言:「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疆場是善終。」5月21日於陝縣境內秦家坡中伏,頭腹中彈殉國。葬成都南郊。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52歲。

11:唐聚五

唐聚五(1898—1939年),原名福隆,字甲洲,黑龍江雙城人。畢業東北陸軍講武堂,東北中將游擊總司令。1939年5月奉令於河北遷安縣平台山擊敵。轉戰中負重傷,垂危之際曰:「團結所有抗日力量,挺進東北。」傷重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1歲。

12: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1940年),字藎忱,山東臨清人。畢業濟南法政學堂。陸軍第33集團軍中將加上將銜總司令。奉令於湖北宜城阻敵。1940年5月16日於南瓜店肉搏殉國。曾手諭:「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葬重慶北碚梅花山。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年僅49歲。

.End.

精選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大明神秘和尚軍師姚廣孝!
程咬金憨傻,卻能歷官場45年而善終,秘密就在他的三板斧中!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