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在中國生活20餘年的老外,想給你唱「中國好」

這個在中國生活20餘年的老外,想給你唱「中國好」

首發:9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賀飛、李文清、付敏

現年51歲的赫克特·帕拉西奧來自好歌擅舞的哥倫比亞,他並非歌手,卻在夢中創作了一首拉丁美洲音樂風格的中文歌曲,獻給這個他度過了將近一半生命時光的東方大國。

他給這首歌取名《中國好》,以巴耶納托舞曲為特色,用手風琴、小鼓、吉他等配器伴奏,旋律歡快、朗朗上口,讓人過耳難忘、回味良久。

最有趣的是他的歌詞。赫克特結合自己在中國生活二十餘年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與中國的「情緣」。雖然用詞簡單直白,甚至細究起來還有點語法錯誤,聽者卻反而更容易被這個「老外」對自己「第二個家鄉」的真摯情感所打動。

赫克特與安吉爾在廈門大學芙蓉隧道為師生演唱《中國好》(2018年9月12日)。付敏 攝

「每天我都想回家」

1996年9月,北京的初秋最是宜人,赫克特拿著一份獎學金離開家鄉,孤身一人來到中國求學。「那個時候我很想到另一個國家生活,看一看。」赫克特身材魁梧,留著一圈短短的絡腮鬍,說話時神情認真中透著些可愛。

這個決定對於彼時的他而言頗為大膽,因為他對中文一竅不通,對中國的零星了解只有電影里的李小龍與中國功夫。北京街頭能用英語或西班牙語流利溝通的人不比今日多,而赫克特對此並無準備。

頭兩年,他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後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學習中文,但他說,自己學了八個月才能用中文完成基本溝通。語言交流最困難的三四個月里,他過得並不順利。

「一開始我吃不習慣。這邊做菜喜歡加很多醋、醬油,或者有時候太辣了,這些味道我吃不習慣,」他說,「那個時候不喜歡,現在我都喜歡了,不過像四川菜那種太辣了我就不行。」

西餐廳那時候多位於三里屯,對於留學生的他而言價格昂貴,地處五道口的校園周邊以中餐廳為主,赫克特便在這裡開啟了他比手劃腳的生活日常故事。

服務員聽不懂他說什麼,他的秘訣便是看一眼旁邊餐桌上的客人點了什麼,然後把他感興趣的指給服務員看,便是點菜了。這場每日「豪賭」有時給他帶來驚喜,有時則是驚訝。「有時候(一道菜)看著感覺不錯,沒想到上來是我不習慣的味道。有時候太酸,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那是什麼。」

走出校園探索北京,赫克特更要在隨身的背包裡帶一張地圖。「我用紅色的筆把學校的名字圈起來,如果我要回學校我會給他們看這個點,別人就會告訴我怎麼回去。」告訴的方式自然離不開用手比劃——走哪個方向,坐幾路公交車,在哪一站下車,身體語言和手勢總是最簡單直接的。

探索新地點自然有走錯路、坐錯車的時候。「很頭痛。你會生自己的氣,有時也會生別人的氣。後來沒辦法,還是要有耐心啊,不然的話怎麼辦。」赫克特如今不會再遇到這樣的困難,才能在回顧當年辛苦時哈哈一笑。

在北京度過的第一個聖誕節是他最思念家鄉的時候。「當時北京沒有人過聖誕節,學校還要上課也不放假。過了三個月,還不會說中文,我很難受。」他喜歡秋天,不能適應冬天,他的故鄉常年溫度在24攝氏度。

他用IP卡給家裡打電話。國際長途通話價格不菲,還是學生的他不得不注意說話時長。「媽媽說,如果你在那邊不習慣,就回來吧。」

陰鬱寒冷的冬日加深了他的憂愁,夜晚在宿舍里,孤獨是他最親密的夥伴。

「在我房間,一個人哭,一直想家,一直想家,每天我都想回家。」他把這份初來他鄉的煎熬寫進了如今的《中國好》。

赫克特在廈門市翔安區遊覽閩南風格特色廟宇。 赫克特供圖

「一定成功會過來的」

他在中國結交的朋友們,是幫他撥開心底愁雲的冬日暖陽。來到中國,他慢慢通過踢球、打籃球等運動認識了一些校內外的中國學生,並與他們一起探索北京的大街小巷、下館子,逐漸形成了跨國友誼。

第一個冬天即將結束的一日,幾個朋友們小聚時看他情緒低落,詢問了原因。「我跟他們說我過得不習慣,想回去。他們勸我慢一慢,春天快要來了,你就感覺好一些的。我們很喜歡你,不想你離開。」

晚上,朋友們經常帶著各種食品去他的宿舍陪他談心。「他們鼓勵我不要放棄,要堅持,我感覺到他們的幫助。」赫克特說。

最讓赫克特難忘的是一次生病經歷。他因為得痢疾住了院,沒想到帶著鮮花和水果來探望他的都是中國朋友,「我交的其他國家留學生朋友都沒有來看我。」一向愛笑的赫克特回憶這段往事十分艱難,沒說兩句便陷入沉默,淚水奪眶而出。

「是和中國朋友的友誼讓我留下來的。」

他把這些來自中國人的鼓勵和支持寫進了歌里,懷著感激之情唱了出來:「謝謝你朋友,你說的對。你的建議,我會記住得很清楚。我要認真,這樣子做,工作努力,努力工作,一定成功會過來的。」

兩年的中文學習後,赫克特在北京體育大學學習了一年的運動訓練課程,主攻游泳。畢業後,他沒有像最初設想的那樣直接回家,而是找了份工作繼續留在北京。他教英語和西班牙語,學生既有私立幼兒園班級里的兒童,也有一對一教學的成人。

在北方文化古韻濃厚的北京工作兩年後,為了認識其他的城市,他搬到了上海,而後又去了杭州,繼續做外語教師的工作。周末和節日,他經常去千島湖、黃山、特色古鎮走走,盡情領略和北方截然不同的自然與人文風景。

他還繼續南下,又去台灣生活了一年,利用海島的地理環境,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做起了水上運動教練——香蕉船、水上摩托、水肺潛水……他樂不思蜀。

2004年後,他離開台灣,來到廈門這座沿海城市。廈門貿易環境開放,正迎外貿蓬勃發展的好時機,他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開發新的工作領域,成為一名商務顧問,幫助南美洲公司在華採購衛浴產品,還頻繁去廣州、杭州等地出差,一做就是14年。

「不僅僅是廈門,中國許多沿海城市近年來都發展得非常迅速。同時中國的貿易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簡化手續讓我們做生意更方便,」赫克特說。「中國產品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對中國產品的認識有了改觀,以前人們覺得『中國製造』便宜但質量不好,但現在大家都認為中國商品物有所值,會很願意也很放心地購買。」

赫克特與妻子吳璟玲於2012年在鼓浪嶼拍攝中式婚紗照。 赫克特供圖

「現在這是我的夢想」

來廈門不久,赫克特遇到了心愛的廈門女孩吳璟玲,他清楚地記得浪漫的一見鍾情發生在湖濱北路的紅綠燈路口。經過6年相知,他與她在2012年步入了幸福的婚姻殿堂,從此定居下來。通過堅持和努力,他過上了留學時不敢想的安居生活。

2017年7月,一個夏夜美夢像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讓赫克特平靜安穩的小日子泛起了圈圈漣漪。

「我夢到我在哥倫比亞小鎮上的夏日音樂會上唱歌,我的老朋友們在下面跳舞。他們問我,為什麼你要用中文唱歌?我們聽不懂。」他立刻醒來,哼唱這段腦海中創作出來的拉美風格旋律和歌詞片段,用手機錄下來。

「那時候也沒想把它變為現實,因為巴耶納托舞曲必須要手風琴伴奏,我在廈門不認識會拉手風琴的朋友。」但這段悅耳旋律讓他喜歡得緊,在浴室洗澡、出門騎車時都要唱一唱,自娛自樂。

轉機發生在當年冬天,一場中國和哥倫比亞的足球友誼賽讓他在重慶認識了安吉爾·索托,一位哥倫比亞音樂人。安吉爾三年前來到中國,巧的是他會拉手風琴,會玩小鼓,而且定居福州,與赫克特見面十分方便。

聽赫克特講完自己的夢中創作,安吉爾很快與他展開合作。等赫克特把未完成的歌詞寫完,他就用手風琴、小鼓、吉他等配器進行編曲,錄製伴唱,並邀請赫克特來他的工作室完成《中國好》的製作。

為了寫出好歌詞,赫克特還請教了他的岳母。「把從內心世界真實感受到的寫出來,才有意義,才能感動別人,」她告訴這個「洋女婿」。

安吉爾說,兩周的音樂製作是很美妙的體驗。「巴耶納托是哥倫比亞北部最具本土特色的歌曲流派之一,是一種傳遞快樂的音樂,所以當中國朋友聽到歌詞是中文的,他們能聽懂,就能跟著音樂一起展露笑容,一起舞蹈。」

他們還為歌曲拍攝了音樂錄影,將《中國好》分享於社交網站上,給中國和拉美朋友聽,歌曲已累積了近3萬次點擊。在廈門朋友的邀請下,二人還在酒吧等場所做過十餘場現場演出,赫克特主唱,安吉爾伴唱並拉起橙色的手風琴,歡快的表演總能博得觀眾的大拇哥和熱烈掌聲。

「我從開始做這首歌,就是給中國的。這個名字、這個故事都和中國有關係,我希望所有的中國人會聽到這首歌,希望他們都知道有一個哥倫比亞朋友為中國做了一首歌,是他送給中國的禮物,」赫克特說,「現在這是我的夢想。」

赫克特與安吉爾在廈門大學芙蓉湖邊演唱《中國好》(2018年9月12日)。付敏 攝

現在,赫克特的生活有了另一重意義。他和安吉爾組成了二人團體,計劃未來用中文給中國人唱拉丁風格的歌曲,也用西語翻唱膾炙人口的中文歌,傳遞到西語國家。

「我們希望加強中國和哥倫比亞之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也想把這種交往延伸到更多南美洲國家。」他說。

「我希望《中國好》成為一個紐帶和結合點,讓中國和南美洲國家通過音樂讓彼此靠得更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黃永玉:閑時看天看雲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