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卦圖,為何韓國國旗只有四卦?真相鮮為人知!

八卦圖,為何韓國國旗只有四卦?真相鮮為人知!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朕聽

(zhentingwx),

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很多人看到韓國國旗上的太極、八卦等等圖案,都會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不少人都會好奇地問,韓國國旗是不是跟中國有著密切聯繫?是否借鑒了太極、八卦圖案呢?鮮為人知的是,韓國國旗的設計者,其實是位叫馬建忠的中國人。




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是宋末元初學者,《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的後代。他是江蘇鎮江人,中國近代著名外交家、改良派思想家、學貫中西的學者。




馬建忠出生在鎮江一個天主教家庭,他的四哥馬相伯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教育家、復旦大學創始人之一,被譽為「愛國老人」。馬建忠從小就熟讀經史,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造詣。1853年,他全家為了躲避太平軍暴亂,和當時很多人一樣,前往上海的外國租界避難。











在上海,馬建忠與馬相伯就讀天主教耶穌會徐匯公學(College of St. Ignace)。這所學校創辦於1850年,為天主教在上海開辦最早的洋學堂,是中國最早按西洋辦學模式設立的學校之一,在上海乃至中國近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學校繼承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重視中西文化交流的傳統,教學內容上中、西學並重,學生不僅可以打下堅實的國學基礎,還能夠學到當時西方的科技文化。馬建忠在此學習法文和拉丁文等課程,同時研讀四書五經,為科舉做準備。他與馬相伯一起同為該校首屆畢業生。




1860年,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慘敗於英法聯軍,圓明園也遭到焚毀。這件事傳到上海,深刻地刺痛了馬建忠的心。面對國家的危難,馬建忠毅然放棄科舉,立志「決然舍其所學,而學所謂洋務者」。他到處收集各種西方科學文化的書籍,如饑似渴的刻苦研讀。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學貫中西的優秀人才。時稱:「善古文辭,尤精歐文,英、法現行文字以至希臘、拉丁古文,無不兼通」。




1870年,在二哥馬建勛(李鴻章幕僚)的推薦下,馬建忠進入李鴻章的幕府,成為幕僚,協助李從事洋務事業。由於馬建忠精通西方多種語言,熟悉不少先進的科學文化,因此得到了李鴻章的特別賞識。










1876年,馬建忠被李鴻章派往法國學習國際法,併兼任中國駐法公使郭嵩燾的翻譯。次年(光緒三年),他通過了巴黎考試院的文科和理科考試,成為第一個取得法國高中會考畢業證書(fr:Baccalauréat)的中國人。1879年,他取得法國政治私立學校(fr:é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目前為巴黎政治學院)法學學位(fr:licence de droit)。後又在36歲時得了博士學位。




馬建忠學成回國後,成為李鴻章的外交顧問,參與了跟英、法、日等國的外交談判,為維護中國權益,做出了不少貢獻。同時他還參與洋務事業,投入到實業事務中,曾任輪船招商局會辦、上海機器織布局總辦。馬建忠在洋務上頗有成績,梁啟超就曾稱讚道:「每發一論,動為數十年以前談洋務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議,皆為數十年以後治中國者所不能易。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寧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寧有將來。」(參:《適可齋記言記行·序》)




1882年5月,在宗主國清王朝協助下,朝鮮與美國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約前夕,美國代表薛斐爾(R. W. Shufeldt)認為按照國際外交禮儀,簽字儀式時都要會鳴炮升旗,朝鮮也應如此,但朝鮮當時並沒有像樣的國旗,所以建議朝鮮設計國旗,於是朝方在美國軍艦斯瓦塔拉號上臨時趕製了一面國旗。










其實清末思想家,駐日公使黃遵憲早於1880年,在《朝鮮策略》中建議朝鮮「奏請陸海諸軍,襲用中國龍旗(黃龍旗)為全國徽幟」。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被採納。就在簽約之前的5月21日,朝鮮方面趕製了一面無卦的太極旗,由李應浚呈給負責協助朝鮮締約的清朝官員馬建忠過目,得到認可後,在翌日的條約簽字儀式上使用。




條約簽字後,朝鮮全權副官金宏集在中國軍艦威遠號上與馬建忠筆談,馬建忠在回憶中寫道:「昨李應浚袖至旗式,似與日本相混,貴國旗式究竟何若,前黃參贊(黃遵憲)謂貴國宜用中國龍旗,以仆觀之,似亦未安。」馬建忠認為太極圖容易跟日本的太陽旗相混,但也並不認同使用中國龍旗方案,於是提出了新的想法指出:「吾想貴國國旗,可用白底、青雲、紅龍,惟龍用四爪,暗示區劃。何以區別?只在四爪、五爪耳。青雲者,亦取雲從龍之意,君臣以民為本,故質用白色。」金宏集回復:「旨意甚妙,當告知朝廷,從可以表屬邦之仿用中國儀章耳。」 馬建忠最早的建議仍是龍旗,但只是龍的形象跟清王朝的有所區別。值得注意的是,馬建忠提出白底,這跟當代韓國國旗的底色是一致的。



幾天後,馬建忠準備離開漢城(今韓國首爾)前,再次就國旗問題提醒金宏集時,金宏集以「紅龍青雲製造須費工」為由婉拒了馬建忠的提議,並主張採用「紅質中青白合成圈子」作為國旗。面對朝鮮方面的拒絕,馬建忠再次提出新方案,建議道:「前議此事後,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周用八卦,則恰合八道之數。八卦純用黑色為顯,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外又緣以紅色,何若?但此系鄙人所見,歸當語我政府也。」金宏集回答:「領教,仆亦當告知敝朝廷也。」 馬建忠的新方案,在太極的基礎上,加入了八卦元素。雖然跟當代韓國國旗有所差異,但已經具備了雛形。







(圖)大清國屬高麗國旗





1882年7月,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引起了中日兩國的介入。朝鮮的閔妃要求中國出兵,清朝派直隸總督張樹聲和李鴻章派淮軍將領吳長慶平亂。馬建忠隨軍出征,並設下誘擒叛亂頭目之計,參與了抓捕大院君李昰應的行動。




壬午兵變後,朝鮮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出使日本,在前往日本的「明治丸」號輪船上,朴泳孝參酌英國駐朝領事阿須敦(W. G. Aston)和英籍船長傑姆士(James)的意見,去掉了八卦中的四卦,以太極兩儀和乾、坤、坎、離四卦為圖案,設計出了最早的太極旗。




1883年3月6日,朝鮮王朝正式決定以太極旗為國旗。後來經過略微修改,在當代大韓民國獨立時,成為韓國國旗。正是當年朝鮮官員徵求馬建忠的意見,在他的建議下,經過多方修改,才形成了現在的韓國國旗。這也說明了馬建忠深厚的國學基礎,以及中國文化對於周邊國家的深刻影響。










當代韓國國旗,體現了中國《周易》的思想,《周易·繫辭上》稱:「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宋代道士陳摶將其演繹出太極圖。在韓國國旗中,中央的太極象徵宇宙,藍色為陰,紅色為陽。四個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為坤,右上為坎,左下為離,分別代表天、地、水、火四種世界的物質。其含義是,陰陽二者的作用產生了天地,進而產生了人類社會和民族國家。預示著在陰陽的循環和調和中萬事萬物生長繁榮。




馬建忠除了是外交官、洋務派外,還是一位學者。其最著名的作品為《馬氏文通》一書。本書分正名、實字、虛字、句讀四部分。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例句,參考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這本著作開創了中國的語法學科。把西方的語法學成功地引進中國,創立了第一個完整的漢語語法體系,奠定了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根基。




作者:

鼓浪隱士,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別的朝代都是開國時候殺功臣,這個朝代卻是從開國殺到了亡國!
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孫大聖拷問我們的「智謀觀」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