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校長眼中的中外合作辦學

校長眼中的中外合作辦學

近日,由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主辦、神州學人編輯部協辦的「2018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行。本次論壇以「回歸本科教育,以本為本,發展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為主題,探索中外合作辦學、重塑本科教育、一流大學建設等多方面的融合創新發展,對於中外合作辦學而言,是階段總結,亦為新時代展望。其中,諸多思想和觀點,值得細細品味。

——編者

「中外合作大學不是一國化,不是一校化,不是西方化,而是嫁接。」

近日,在「2018中外合作辦學校長論壇」上,當著5家獨立中外合作機構校長、25家非獨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領導和80多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的面,寧波諾丁漢大學黨委書記華長慧對中外合作辦學作出這麼一個研判,而台下也隨之爆出一片掌聲。

突破西方已有的學術模式和思維定式

「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除了要達到一般高水平大學的基本要求外,還要具有更強的國際性,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沿陣地。」華長慧認為,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的國際化並不僅是招聘更多的外籍教師和學生或者引進更多的國外科研項目,還要突破西方已有的學術模式和思維定式,真正站在跨文化的角度理解不同的教育體系,從而兼收並蓄形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具有民族特徵的辦學模式,並更有效地成為國際化大學。

對此,上海大學悉尼工商學院副院長鬍笑寒感同身受。她認為,在快速生存期,中外合作辦學採用照搬引進的模式,但進入到成長期,就是一個輸入與輸出的過程,這個時候就要有生態型思維,需要採用改造引進的嫁接模式。西北工業大學倫敦瑪麗女王學院副院長陳俊也認為,課程體系要保持中國特色。

論壇上,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熊建輝博士分析認為,中外合作辦學為我們的教育改革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而且中外合作辦學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通過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來以開放促進改革和發展,並紮根中國大地,融通中外,做強我們自己的教育。

今年的8月14日,是崑山杜克大學的首批本科生開學日,而對於已經有成熟博士、碩士研究生培養經驗的崑山杜克大學而言,培養本科生,是使命,更是挑戰。崑山杜克大學副校長常曉林認為,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核心是本科教育。一流大學要培養領袖型人才、拔尖創新人才,而中外合作大學還要培養國際化人才,這既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優勢和特色所在。為此,教育要面向未來、應對變化、引領創新。

曾經,以色列教師在中國中學生中做過這麼一次試驗,他們到不同的中學做測試,結果這些中學生都說自己能夠解答某一道題,但他們的解法完全一樣,而且他們並不知道這道題至少有6種解法。分享這個故事的是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林丹明,他表示,為此,該學院非常重視為學生夯實基礎,第一年不開設實驗課,全部是基礎課,並幫助學生「打開嘴巴」,學會提問,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回歸符合時代特徵的本科教育

「我們要回歸什麼樣的本科教育?是不是把我們傳統的、經典的本科教育思想搬過來就可以?是不是我們只要借鑒國外大學的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一走上講台,就拋出了一堆問題。

「我們要回歸符合時代特徵的本科教育。」俞立中給出自己的闡釋,今天的時代特徵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化,為此,中外合作辦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學生要善於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去思考問題,並善於跨文化溝通、交流和合作;學生需要學會面對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運用信息技術在大數據海洋里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並通過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學生要能夠在大學4年里,不僅是學習知識,更要學會學習和選擇。

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在《失去靈魂的卓越》一書中提出,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學」是失去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學科」是忘記了根本的一流。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史朝表示,中外合作辦學當前更要重視本科教育,並「以我為主」,主動服務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

「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教育也必須發生變革,我們需要以重塑教育、重新定義大學來構建適合於未來發展的人才結構。」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表示,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學在第一個10年里已實現將教育模式由教授知識轉為幫助學生成長,現在正在探索第二個10年的「2.0版」,即培養未來站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肩膀上的人才並探索未來大學的發展途徑。

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首任管委會主任盧中昌表示,中外合作辦學本科教育要以學生為本,立德樹人,藉助閱讀經典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同時注重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和思辨能力。河南大學邁阿密學院院長趙新順建議,要引進國際化、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同時做到與母校校內資源的互融互通、資源共享。

作為中國最早完整引進北美高校教育體系的本科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始終堅持自主招生。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執行院長田珂表示,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好」人,更要從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入手培養「能」人,而且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應該適合中國國情,適合本土應用。

「辦好高質量的中外合作辦學要堅持優質性原則、互補性原則、開放性原則以及規範性原則。」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沈偉其建議,一定要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一定要使中外合作辦學在合規、合法的基礎上健康發展。

培養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發揮作用的人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辦學定位是制約中外合作辦學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吉林大學萊姆頓學院副院長何曜表示,中外合作辦學應堅持為中國培養人才,不做「出國預備校」,堅持「4+0」辦學模式,即學生即使一天也不出國,仍可在國內完成全部學業,獲得國外大學文憑及學位。鄭州大學國際學院院長石茂生建議,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必須與國家教育發展戰略高度一致,與本校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高度一致,支持和服務於學校中心工作任務,這樣的中外合作辦學才會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實現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要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在世界舞台上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又葆有中國心的人。」北京工業大學都柏林國際學院院長吳文英說。而東北大學中荷生物醫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孔謐認為,只有把學生當作產品去定位、去研究、去培育,才能夠滿足人才培養的市場需求。

當然,能夠滿足人才培養的市場需求,呼喚的是中外合作辦學回應應用型本科教育。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要面向需求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徐平表示,要讓學生了解需求是什麼,根據需求建立一個模型,模擬出結果,再通過實際運用得到一個結果,檢驗偏差在什麼地方,然後再做修正,最後得到一個理想的解決辦法。而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院長陳岩表示,該院將產學研優勢、行業優勢、一流學科優勢和外方的國際化優勢,包括網路資源、教材資源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田蔚風介紹稱,該校引導學生從實踐走向創新,從課堂走向社會,讓學生不僅學到專業知識,還收穫一種理念。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劉增路認為,中外合作辦學管理制度需要兼顧文化差異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管理理念,並與業界保持密切合作,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從而培養既是通才又是專才的複合型人才。

「要幫助學生理解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中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為學生能力的發揮和個性特長的施展提供舞台。」電子科技大學格拉斯哥學院副書記何琪蕾表示,要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鼓勵他們進行創新。

「能夠看出,中外合作辦學校長們已經進行了積極且有效的探索。」神州學人副總編輯朱國亮建議,未來應該努力向世界展示並提供國際合作辦學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8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西部四年級家長對孩子成績期望更高
2018首屆「飛躍童年杯」全國幼兒體育展示大會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