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功與內丹漫談1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一一梅墨生在台灣的演講
每次到台灣來,都要見到徐憶中先生,都受到徐先生抬愛,非常的感動。再就是徐先生對我的抬愛和推崇,成為我繼續努力的動力,謝謝徐先生。再一個徐先生每次都要給我一個機會,向大家彙報自己很有限的一點認識,我也覺得很榮幸。在座各位有的都是我的前輩,有的是同輩,大家在太極這方面的修行和鍛練都值得我學習,其實我能講出來的很有限。做為一個機會向大家彙報,我們交流,還是那句話,講得不對的地方,我們探討,如果講得對大家有一點點用處,那我就很高興了!所以我也很榮幸、很感謝徐會長再次給我這個機會。
向大家彙報,在我看來太極拳真的是一門很容易學練的技術和功夫。但是太極拳真的是一門很難精深而有成就的功夫。它易學難精,容易入門,但是很難畢業。有點像我們在海外拿學位。我們大陸是入學校比較難,畢業比較容易。在海外呢,就我所知是入學比較容易,畢業拿到學位比較難。我覺得太極拳有點像海外的拿學位啊!不容易!實際我們大家在座的,特別是我,還是在學習和修練體會當中,沒有窮盡。所以每天對身心的認識和體會,都只能是進行時。我今天談一點自己很粗淺的體會,不對的地方大家指正。真的是跟大家分享,其實我應該更多的向徐先生學習,向各位學習。
一、功夫師承
稍微自我介紹一下,我在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從事中國書畫的創作和研究。我這一點功夫的師承是,在我的家鄉有位隱居的老師,他是道家功夫,他不怎麼出來,2000年初已經過世了。在我二十五歲的時候,有幸認識李經梧先生,向李經梧先生學習他的太極拳和太極內功。李經梧先生是陳發科宗師的陳氏拳弟子,而且是頂門弟子。這一點可能大陸有些地方,不太願意說這些,但是李先生生前也很低調,所以是我給他編過兩三本書,做一些宣傳。陳發科正式收徒的弟子只有五位,只有在他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就那一次。李經梧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後來的包括前面的好多人,都是他的學生,也是跟他學的,但不是磕頭的入門弟子。李經梧先生的吳氏拳是師承於趙鐵庵和楊禹廷,趙鐵庵和楊禹廷是王茂齋的弟子,而趙鐵庵還是王茂齋和吳鑒泉共傳的大弟子。李經梧先生在上個世紀1939年,從師於趙鐵庵。後來趙鐵庵在1945年走了以後,1953年他又拜楊禹廷為師,所以實際上他的吳氏拳有兩位老師。更重要的是,他還得到過王茂齋的兒子王子英的指點。王子英是王茂齋走了以後,在北京城至少在吳氏門,他是功夫最好的。王茂齋的二子王子英是一米九的大個兒,山東大漢。據說他的手輕靈至極,但氣勢泰山壓頂。他對自己的兒子可以用鞭打的辦法來教他練拳,以致於他的夫人在旁邊落淚而不敢勸,那孩子呢,後來就特別逆反練這個拳,所以王子英是這麼一個前輩,傳徒甚少,最有名的就是李經梧老師了。在此之前他也教過一些,但現在都沒有傳人,找不到也聯繫不上任何人。我有幸跟李經梧先生學,他的內功也師承於胡耀貞。胡耀貞當時在西北的山西,人稱震三省,他輸給一位名叫左一峰的道士,左一峰又傳給了他內功。胡耀貞本身是學心意六合拳,也就是說,李經梧老師的內功主要來自於胡耀貞,但不全是胡耀貞的,只是與胡師爺有師承關係,有他的點撥。當然李經梧也會楊氏拳,他也會孫氏拳,但那是交流所得。拳友交流換藝,他真正的傳授就是吳氏、陳氏和胡耀貞這一脈,他早年練過秘宗拳。
李經梧老師1997年過世以後,我一直在夢想的,就是還有機會去繼續深造,學習內丹,但沒有機緣。結果夢想成真,有一次忽然和一個朋友聊天,我說我想拜胡海牙先生為師,他說你想認識他,那你找我正好,他說胡老今年九十二歲,他不見人,但我帶你去會見他。於是我欣喜若狂,三天以後就拉上他去拜訪,不過在路上這朋友說,我帶你去,他一定見,但你要想拜師,他收不收我可管不了,那要看你了。胡老當年九十二歲,是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的主任級醫師。新中國成立前在民國時期,他已經是名中醫了。他是跟著我們中國道教協會的第二任會長陳櫻寧師爺,由杭州到北京的,他一待就是六十年。胡老原來練過李瑞東氏太極拳,和黃元秀學過武當對劍,是李景林的武當對劍。他還和少林的海燈法師學過少林拳,他向陳櫻寧先生學仙學內丹。那後來胡老跟我說,拜師不必了,你經常來好了。就把家裡的電話寫給我,我三年間向他請教,執弟子之禮。他後來說同意,於是我就地磕頭拜師,所以我追隨胡老八年。他前年以百歲高齡過世,他實際特別低調,但他對弘揚道家的仙學、弘揚陳櫻寧的仙學不遺餘力。非常的淡泊,所以我在武學的一點知識,真正拜師主要是這三位老師,其他的是朋友,比如曾經遇到過劍仙門的朋友,他今年也不到六十歲,但是從不參加外面的活動,很低調。
還有包括我到海外,也有意外的收穫。我到新加坡去辦書法繪畫展,意外的有一位前輩打電話給展廳說想見我,我說我不認識他。據說他來好多次電話,我接了以後,他說:「我是一個民間的練武老人,今年八十歲了,我的夫人身體不好,我不能離家。梅先生願意不願意屈尊到寒舍來,我有東西想給你。」我於是跟請我的書法會的會長說:「能送我去嗎,」他說:「很願意呀!我在這裡三十多年,沒聽說這麼個人哪!我說:「人家說了,不傳人,也不教人,也不跟外面活動。」其實這個會長是書法篆刻家,但他是宮寶田派八卦掌的傳人,他應該是宮寶田的徒孫。於是第二天去了,這位八十歲民間練武的老人姓李,家裡全是太極、中醫和武術的書,日版、港版和台版。李先生說:「我看到你編的李經梧先生的書,我認為你是傳道之人,所以我有東西要給你,我已經老了,我的兒女也不喜歡這個,我家裡所有的書、資料,隨便你拿。」那時候我和我夫人去,兩個大箱子已經滿滿得了,我說我都已經超重了,我拿不了,我只好選了兩小本書。他說:「你願意不願意再屈尊到這兒來,」第二天又去一次,因為我三天後就要回國。他把我叫到他的卧室去,拉開床旁的小床頭櫃,裡面是他的練武筆記,其間說他有十四個老師,他最看重其中三四個老師的東西。他說其中兩個人的東西,我很願意講給你聽,我說真是受寵若驚啊!感到意外的驚喜。所以呢,這也都是從師友處得到的收穫。
所以向大家彙報,我學的東西很有限,但確實拜訪過一些前輩,受到一些指教。另外我的專業主要是搞藝術,武術是健身是愛好,所以到現在也還是一個愛好的狀態,認識肯定有限了!今天藉此機會跟大家彙報幾條,最多算一家之言,第一個我想簡單的說一下太極拳「練意」的問題。
二、太極拳用「意」的問題
我們練太極拳的同行都知道,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楊澄甫大師在他的《太極拳體用全書》里提到「用意不用力」。但是我遇到一些練太極拳的同行,他們經常很困惑,說:「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用意,」我也看到一些時下名家所寫關於訓練太極拳的書,眾說紛紜。有人說不用想那麼多,你就打拳就好了,認真地打一定就受益。有人說,不行。如果你內里沒有心意的運用,沒有心意的主宰,「意氣君來骨肉臣」,沒有這個意氣為君,你練不出來的。那我自己的體會呢,我想在開始的時候,在你練的早期,你一定得有意,沒有意是肯定不行。但是這個意怎麼用,李經梧老師教我,他說:「先要內動後外動,先要意動後身動。」所以先在心,後在身。那就是一定要有內動,而我們現在練太極的好多人都是在盲動,還有就是亂動。還有的是自己增加動,他以為這樣漂亮,打起來好看,故意有這個抖動,故意增加像舞蹈一樣的舞動。李經梧老師說那是太極舞蹈、太極操,他說所有這種動都叫盲動,這種動長不了功夫,它增加視覺上那一點美感,讓你覺得好看。所以我也說點自己的體會:愈外表打得特好看的,其實內里的功夫不見得怎麼樣。可是現在在大陸,(台灣我不了解),以我幾十年的觀察、體會和了解,在評獎、參賽呀,反倒是越表演得好看的,越得高分。但是我所接觸的好多獲獎的,包括一些名師的傳人,不論有無功夫,都不跟人搭手,他們更關心的是得獎:就是要名,我是金獎,我是冠軍,但是實際上大多裡面比較空,我想在座各位追求的一定不是這個。當然好看也是,因為在中國古籍里記載,大舞在先秦的古籍里有記載,大舞與太極拳、與中華武術都有淵源,所以我們的武術里有舞蹈的因素、有藝術性、有觀賞性。但是這對追求太極功夫的人來說,它不是最主要的。而且我覺得太極拳練得真好的時候,也一定會好看,樸實的也不一定就不好看。但是它相比那花俏的拳來說,它確實不如花俏的拳更吸人眼球。
所以這個用意呢,我覺得它在早期開始練的時候,一定要有意。這個意怎麼用,我向各位彙報,我的體會就是,比如說當你起勢,我們陳、楊、吳、武、孫、趙堡也好,武當派也好,其實大家起勢都沒有太大差異。那這一個起勢,李經梧老師說,怎麼樣起勢就打人,怎樣起勢就有這個內意,意在那兒,不一樣。李老師說起勢就是掤勁兒,這兩臂起來是掤勁兒,而不只是你抬臂。所以如果意念只在手臂這兒,你想期待手臂把人彈出去,那是不可能的事,除非他配合你。所以李老師說起勢這個掤勁,要像有一缸的水由上面注到這缸子里,那個水由缸里反彈出來,順著缸沿反上來的勁。不知我這麼講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這是水注到缸里,由缸沿向四面反上來的一個勁兒,李老師說其實起勢里一定就有這種勁兒,它是掤的勁。這個掤就是四面的、是中正的,不是只朝前的。如果你意念只在前面,後面就空了。那都不是太極,它不是渾融的一個周身一家,你意念只放在前面,你已經偏了,只在前面。所以這時候是周身一家混元的,全部是這個勁兒才對。你才能夠把對方涌動起來,把對方浮起來,拔他的腳跟。所以李老師說,這個時候,意微微的在後腰、在丹田,但是微微的在中指、中指根。所以他說類似這樣去打拳,你這一招一式,你怎麼可能快呢,所以開始練拳必須要慢、要從容、要舒緩、要中正、要安舒,而後你才能夠圓融。所以他說打拳開始不能急,打到相當境界以後,你願意快願意慢,那是後來的事。所以他說這個意呢,是這樣的意。(待續)
※道教築基女子內丹功法探討篇,坤道築基是否有誤?
※大周天運行經絡的原理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