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以方便,為今經之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30)

「以方便,為今經之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30)

「以方便,為今經之用」——《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30)

解是行本,行能成智,故行滿而智圓——《地藏經綸貫》參學(30)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凈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凈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諸位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承前:

【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

這是玄義的第四段「論用」。

我們把文念一段:

【准經。佛告地藏菩薩雲,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准經』,就是根據這一部經典。『佛告地藏菩薩雲,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這是《地藏經》的經文。著重在「方便」這兩個字,因為他說「不思議方便為用」,本經的作用。

下面引的全是本經經文:

【又告四天王雲,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雲,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地藏自雲,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

『如是菩薩』,就是指地藏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這裡面又說「方便」。『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這第三次提出方便。『又雲,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這第四次說方便。『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這第五次說方便。『地藏自雲,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總共講了六次方便。所以青蓮法師以方便,再加上不思議,不思議方便為本經的力用,這是有根據的。

【故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

『今經』就是本經。『方便』兩個字怎麼講法,下面他舉天台大師解釋。青蓮法師是天台宗的弟子,所以注釋本經多半用天台教義。

智者大師說了三個意思:

【一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巧用諸法,隨機利物。】

第一個是,「方」是方法,「便」就是用。『巧用諸法,隨機利物。』這叫方便。換句話說,方便這個意思,是我們現在說的最恰當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最合宜的方法。方法用得不恰當,有「方」就不「便」了。以佛法的說法就是「契機」,契機就是方便。自己修學一定要契自己的機,才不浪費我們的時間,不浪費我們的精力,我們在短時間就能有成效。幫助別人,教化眾生,亦復如是,總是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收到最大的效果,這種方法就叫做方便法。

第二個講法,方便是講門:

【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

『方便』,是指法門的意思。法門很多,我們都要知道,佛說種種法門都叫做方便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可以說之為方便門。「門」是能通的意思,通到你希望達到的地方,所以佛家稱之為法門。法門也是方便,方便是『權略』,要曉得,「權」是善巧方便,權巧。由此可知,法門不是真實,但是它能夠通到真實,由這個門徑你能夠證得真實,這是『為真實作門』。但是要記住,給真實作門,門並不是真實,所以《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就是這個道理。佛法是給我們做證得心性的門徑,如果我們執著佛法,你就不能證得。這才說要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你才能夠證得真實。

『真實得顯』,這句話在禪宗裡面就是大徹大悟,在教下就是大開圓解,在凈土宗就是理一心不亂,在密宗里是三密相應,顯了。『功由方便』,你沒有方便門,你沒有辦法證得。要曉得,法門是講經說法,這是法門,長時間的薰修是方便,沒有長時間的薰修,不能一門深入,真實是決定顯不出來的。真實在哪裡?就在當下,沒有離開當下。一真法界在哪裡?不是說離開我們娑婆世界,另外去找一個一真法界,離開我們現在現實世界,去找一真法界,找不到。我們現實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你為什麼不能證得?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佛在《華嚴出現品》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能證,德相是所證。德相是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把佛跟眾生的差別一語道破。佛為什麼成佛,眾生為什麼作眾生?佛為什麼住一真法界,眾生為什麼住五濁惡世?這真相說清楚了。眾生因為有妄想、有執著,這當中還有分別,所以住五濁惡世,而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住一真法界。這是等於把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告訴我們,我們今天用什麼樣的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斷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也可以說,你能夠斷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你能夠放下一切分別,你就是菩薩;你再能把妄想斷盡,你就成佛,就這麼回事情。最嚴重的是執著。由此可知,我們學佛從哪裡學?學一切都不執著。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沒有一點分別執著,有一點分別執著就不是隨順。隨順裡頭還講恆順,恆是無有窮盡,不是暫時的隨順,永恆的隨順,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佛法。

於佛法當中,我們研究教理,我們念佛修行,如果有分別執著,這都是世間法。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裡?就是一個有分別執著,一個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穿衣吃飯都是佛法,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只要沒有分別執著,法法皆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麼?源是自性,一念心性。左右逢源就是左右都見性,法法都見性,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性。所以這個教學,法門是教學,這是方便,「功由方便」。教學達不到效果,那就不是佛法,無論什麼法門,教學能夠達到效果,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所以佛家很開明,沒有執著,佛不是說只有佛會說法,經上講五種人說法。外道也能說法,只要說法說得能叫人開悟,那就是佛法,那個人就是佛菩薩。

由此可知,佛法並不講究形式,它講究實質,這個我們特別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本經裡面也有,地藏菩薩的前生婆羅門女,婆羅門教的信徒,在我們看,她不是佛教徒,她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婆羅門教的信徒,她也聽佛的話,她也依照佛的話去做,她開悟了,她也證果了,但她並沒有捨棄婆羅門教,她還是婆羅門教的信徒。我們在《華嚴經》看到的勝熱婆羅門,那是婆羅門的長老,是婆羅門教裡面的大師,那不是信徒。他聽佛講經說法,他開悟了,他行菩薩道,還是以婆羅門教長老的身分行菩薩道。佛並沒有教他,你要捨棄婆羅門教,你在形式上要做佛教徒,這一點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是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佛在經上講:「同不礙異,異不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理,這是事實真相。

同是什麼?覺悟,同覺,徹底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事相上可以個個隨著自己的緣去示現、去表演,才形成這個社會和法界多彩多姿,我們今天講真善美慧,多彩多姿。如果我們在這些形相上執著,一定要講這是佛教徒、那是外道,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外道,心外求法,我們說他迷,我們自己已經迷了。這是許許多多學佛人,一生不能夠契入佛境界,不能夠入佛知見,原因之所在就是分別執著。最怕的我們穿上這衣服,走到哪裡我就是老大,所謂是方袍圓領一穿就是人上人,人家見到我們要合掌稱上人;其實我們有上人之名,實際上是下人,不是上人。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一絲毫都沒有減少,求人家恭敬供養,將來拿什麼去還人?我們看看諸佛菩薩,在經典上看,對待一切眾生那麼樣的謙虛,平等的恭敬,我們沒有留意,沒有放在心上,沒有認真去學習。學的是貢高我慢,輕視別人,這是犯了大錯誤。

所以學佛、學道從哪裡學起?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從這學起。哪是諸佛?一切眾生是諸佛,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一切眾生並不是只講有情,無情也包括在內。我們在《華嚴經》看到,講無情的眾生,桌子板凳是善知識,香爐蠟台是善知識,這是講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怎麼稱它是善知識?法性上說,表法上說;我們從表法上覺悟了,它就是我們的老師,它就是代表一個法門。我們看到一個蠟台,燃燒一枝蠟燭,一看心裡覺悟了,應當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我們從這裡學到了。照耀別人是為別人服務,犧牲自己為別人服務,這從蠟燭學來的。從香爐上也學到這個意思,香是用香味供養人。蠟燭是用光明供養人,盡自己的能力供養一切眾生,表這個意思。我們懂這個意思,蠟台怎麼不是善知識,香爐怎麼不是?當然是善知識。以自己的本能,全心全力供養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任何條件。

我們今天看這個悲慘世界,看到世人這麼多的苦難,如何幫助他?講太深的道理他不懂,他也沒有那麼多長的時間學習,偶爾接觸幾分鐘、幾十分鐘時間,我們要把最重要的東西,他能接受的東西傳遞給他。什麼最重要?愛心最重要,平等的愛一切眾生,這裡頭決定不能有高下,無條件的施捨。施捨用現在話講是服務,幫助別人,無條件的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付出真誠的愛心,若每一個人都能這樣做,天下太平。不能講得太多,沒有那麼多時間講得太多,最重要就這兩句話。我們勸別人,我們自己本身要做到,做不到勸別人沒用處,別人家會說:「你只會說,你自己都沒做到。」我們自己要做到,要做出樣子給人看。言說是法門,做出樣子也是法門,言說是方便,做出榜樣還是方便。

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比前面一個意思深。

第三個意思講得更深:

【方者,秘也。便者,妙也。】

這個淺深,的確是隨著自己修學境界不同,你體會的不一樣。『秘』,不是秘密,佛法裡頭沒有秘密,秘密總不是好事情,見不得人才有秘密。佛法這個秘是深秘,理太深了,事太廣了,一般人沒有辦法理解,必須要長時間的教學薰修、參悟,逐漸逐漸才能理解。這是深秘,它不是秘密。『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

【妙達於方,即是真秘。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

前面兩種解釋意思淺,最後這個解釋才是,『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青蓮法師給我們說的是不思議方便為用,這個秘就是不思議的意思,本經的作用無量的深廣。當然這三個意思,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經的真實的作用,真是第三個意思,但是顯示在形象上,是前面兩個意思。何以有前面這兩種作用?這兩種作用都是從第三個作用裡面生出來的。我們也曉得這個意思,前面講的「巧用諸法,隨機利物」,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兩句話就是契機契理,我們接引一切大眾,很希望做到契機契理,而實際上我們做不到。我們也知道佛有無量法門,門門都能幫助人明心見性,《般若經》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而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依舊有高下,依舊有淺深,有很多的差別,這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我們對第三個意思沒有透徹,『妙達於方』這一句沒透徹,這一句透徹之後,法法就圓融了。

「妙達」這兩個字,達是達到,妙達就是宗門的明心見性。「方」是秘,秘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無情分上是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你能夠見性,那當然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性才是真秘,真正的深秘。前面兩個,無論是你自己修行,或者是你教化眾生,你都能夠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煩惱輕智慧長,這是一定的道理。煩惱天天在減輕,智慧是天天在增長,所以你在修學過程當中,也就是你的生活當中法喜充滿,你不入這個境界,生活總在憂患煩惱裡面。同樣生活感受不同,一個是充滿法喜,一個是充滿憂患,這是迷悟不相同。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

雖然說三個,實在講一而三,三而一,剛才講後後深於前前,後面可以包括前面。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聞健自修,分分己獲」——《地藏經》大意(31)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