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請不要做無謂的犧牲者

請不要做無謂的犧牲者

犧牲,名詞,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現在,我們用「犧牲」一詞,指為了某人或某事,而放棄自己的需求或利益。

「犧牲者」,原本是一個褒義詞,在戰爭的年代,我們往往歌頌那些先烈們,如劉胡蘭、董存瑞,為了革命的事業而「光榮犧牲」了,獻出了自己寶貴而年輕的生命。然而,今天,在和平的年代,「犧牲者」這三個字,有了其他的含義和意味。

請不要做無謂的犧牲者

那些無謂的犧牲

1、中國式絕望主婦

琳姐,是所有人眼裡的「賢妻良母」,包攬了家裡所有的家務,每個周末至少有1天都是穿上舊衣服,在家裡清潔、打掃。收入頗豐的老公,也曾建議說請個鐘點工吧,但是卻被勤儉持家的琳姐拒絕了:「我可以干,幹嘛浪費這個錢呢?再說她們弄得我還不滿意呢!」難得購物,也總是先去童裝部,然後再看男裝,等給孩子、老公買好一身後,大家都累得不行了,「回家吧。我的算了,不買了。」任老公怎麼勸,她都不要再買了,說孩子餓了等回家燒飯了,外面的又貴又臟又難吃。

這幾天,琳姐快崩潰了,事業有成的老公似乎外面有人了,她憤怒地吼道:「為了這家,我忙裡忙外這麼些年,我為了什麼啊,你現在就這麼對我?」老公沉默著,什麼都不說,一根煙接著一根煙抽著。看到他什麼都不說,正眼也不看自己,琳姐更火了,拿起杯子就狠命摔。「你發什麼瘋?孩子還在!」老公終於看著她了,只是眼神裡面充滿了厭惡和難受。琳姐看著嚇壞了的兒子,看著牆壁上自己和老公笑得很甜蜜的婚紗照,心中充滿了悲傷和絕望……

這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賢妻良母」,作為妻子和母親,甚至兒媳婦、女兒,她都照顧周全了,卻獨獨漏了最重要的人:她自己。在她心中,犧牲掉自己的需要,是一個有德行,至少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她看似強大、堅毅,可是,當這個家庭中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她其實是最脆弱的那個,因為那個「她自己」從不曾被好好照料過,甚至一直被忽略、壓抑。

對於那句「我這麼做都為了什麼啊,你現在這麼對我?」的控訴,我只想溫柔而冷靜地對這個自我犧牲的妻子說:「親愛的,此刻你是怎麼對自己的?把自己照顧好了嗎?」

2、為兒子而活,不偉大

房祖名說:「基本上我媽,我覺得對我來講,是犧牲了她的一生吧。就從生我的那一刻,就全部都付在我的身上。她的時間,她所想的,她所有的。即便是現在,她覺得的她今生所有的東西,都會想要說以後都要留給我。」

媒體都這麼介紹房祖名口中的媽媽:林鳳嬌,1953年1月30日出生於中國台灣台北市,20世紀70年代台灣女演員,香港演員成龍的妻子……她主演的《小城故事》榮獲第16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大家都熟知且敏感的關鍵事件:1 、婚外情及私生女。和成龍結婚後,林鳳嬌常年居住在美國,夫妻二人聚少離多。「小龍女」事件,是對林鳳嬌婚姻生活最大的否定與諷刺;2 、房祖名吸毒事件。房祖名,曾是林鳳嬌最大的驕傲,而今,也成為了一個最熱門的親子教育的反省教材。

曾經聽聞房祖名要進軍娛樂圈的時候,林鳳嬌曾對著成龍大哭不止:「我已經失去了丈夫,我不想連兒子都失去。」對房祖名而言,他只是選擇了一條自己感興趣的職業道路,走不走得通再說,反正他想自己試一下。但是,對於母親林鳳嬌而言,她曾經所有的名利榮耀,都是在娛樂圈獲得的,但是為了婚姻和家庭,她捨去了那一切,包括自己。

她世界的中心不是自己,而是兒子。

為了能幫助兒子事業發展,她搬到北京居住,房祖名身邊的工作人員,她都自己仔細挑選,甚至會刻意選一些長相普通的女生,怕兒子被迷惑。房祖名發新專輯的時候,她對著全部媒體一個勁地說:「謝謝你們支持房祖名,謝謝你們照顧我兒子。」還帶來親自準備的500個餐盒,餐盒裡是請蛋糕師傅手工製作的甜點,每個餐盒上面都標著兒子新專輯的名稱。

她,在為兒子而活,所有的點點滴滴,都圍繞著他。對於兒子房祖名而言,這樣的母愛偉大,也過於沉重;作為一名心理學工作者,我卻想說,為兒子而活,不偉大,甚至可悲。每一個過於自我犧牲的母親心底,都有一個被囚禁的不堪承受的自己。

3、酒鬼的女兒愛上「酒鬼」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案例:Rose有一個嗜酒如命的父親,從小到大,她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父親帶著一身酒氣回到家,然後打罵家人,第二天酒醒後又一臉懺悔,保證再也不喝多了。Rose痛恨酒,痛恨一切和酒有關的東西,絕對不願意和「酒鬼」多說上一句話。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連她自己也沒料到,最後她竟然嫁給了一個「酒鬼」!Rose說她只是覺得這個人對自己很熟悉很特別,她只是覺得「也許我可以幫助他,可以改變他!」

這個故事裡的「酒鬼」,可以替換成「脾氣暴躁」、「薄情寡義」、「單親」、「倔強」、「潔癖」等很有特質的詞語。

一切看起來是個「輪迴」,其中蘊含著某些心理模式:拯救和被拯救;犧牲者和放縱者;控制和被控制……對於Rose而言,她最熟悉的是母親的隱忍、犧牲、拯救,最後她也不自覺扮演起了這樣的角色。她以為自己可以超越,結果卻在這種「家族心結」中失去了自我,遠離了幸福。

自我犧牲的背後

上面這三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在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中,自以為是的犧牲,結果卻帶來各種不幸。那麼,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1、不堪面對的自我

犧牲,本來是一個褒義詞。母親為了孩子,而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很本能,在大自然界也不乏動物媽媽為了孩子而做出犧牲的舉動。但是,當這樣的犧牲不是必要的,不是孩子需要的時候,自我犧牲背後往往藏著一個事實:那個不堪面對的自我。

當你只為孩子和老公買衣服,你是否很久沒有好好看看鏡子里的自己,問問她,我要如何好好裝扮你?當你圍繞著孩子的學業和事業時,你是否忘記了自己年輕時的夢想?當你為了這個家含辛茹苦,痛苦而畸形地活著時,你是否很久沒有聽到自己爽朗的笑聲了?

你,丟了自己。

2、家族式心理遺傳

如果母親是一個過度自我犧牲的人,女兒在成婚以後,也會不自覺地扮演起犧牲者的角色,並覺得理所當然。

原生家庭中,有很多的心理模式被代代相傳著,如暴虐的脾氣、超理智的道德捆綁、無畏的自我犧牲……在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些東西,被潛移默化地學習了,刻在你內心深處,卻可能還不自知。

3、只是一張「存在感」面具

自我犧牲的人,往往有一種道德優勢,她們覺得:「我已經做了自己可以做的全部了。」「我一直在對你們好,我在付出。」「你們怎麼對我的,我也管不了。」

對他人,她們普遍存在一種不信任感。她們不相信別人:不相信兒子能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前程,不相信丈夫會體貼呵護忠貞不二,不相信這個世界會溫柔而仁慈地對自己。

對自己,她們忽略而壓抑。沒有我,如何找到存在感?自我犧牲!它就像是一張面具,為自己贏得很多同情、讚許、支持,可唯獨沒有幸福感。

王小波說:「人,活在這個世界,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而那些所謂的自我犧深者,她們只是一個空架子,內心則是荒涼與恐怖。

告別犧牲,做自己

無論你是戀人,是妻子,是老師,是上司,是女兒,還是母親,所有的這些角色要扮演得好,最重要的根基是:做好自己。

你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愛好有喜怒,有優點有缺點的人,所以做真實的自己,就是最好的選擇。

1、睜眼遇見自己

每天清晨,當你醒來的時候,感受自己的呼吸,知道自己還活著,感受自己的生命力。試著去體驗那第一縷陽光,體驗第一個細微的聲音,體驗自己的身體。問問自己:「早安,親愛的!」「睡得還好嗎?」「身體,你還好嗎?」

向內看,找到自我,運用內在的很多資源。當我們與自我產生聯結,就不會死死等拽住其他人或事。

2、「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 

自我,是和內心深處的需要和渴望聯結在一起的,而非一個空殼。常常問問自己:「親愛的,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答案也許是:上個廁所,喝杯水,一個人靜一下,離開這個房間,深呼吸,抱抱自己……無論答案多麼渺小或可笑,都認真地真誠地對待自己,照顧自己。

3、究竟誰離不開誰?

很多「自我犧牲者」會說:「這個家,離不開自己啊!」「兒子,離開我怎麼活啊?!」這個世界,誰離開誰都能活,而且,捫心自問:「究竟誰離不開誰?」

沒有自我的「自我犧牲者」,往往離不開那個「被犧牲者」,如林鳳嬌離不開房祖名,賢妻良母離不開家。

認識到這個真相的你我,是否會更懂得珍惜自我,善待自我。

此刻,你決定為自己做些什麼?



本文作者:聞錦玉,南京師範大學心理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心理專欄作家。

擅長領域:婚戀情感、家庭關係、高考心理調節等。



作者寫於2016-05-2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生活真的需要負數嗎?
過了青春期還長青春痘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