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百花齊放的清代隸書

百花齊放的清代隸書

從三國、魏晉歷經唐宋元明,儘管能寫隸書者不乏其人,但其方棱形狀的筆畫、矯揉造作的波挑、千篇一律的結構,隸書的書寫越來越規範及程式化。更有甚者,用楷書的筆法和結構來寫隸書,難現漢隸高古厚重的風韻在所必然。

清朝隸書藝術的振興源於這樣兩個條件:一是科舉制度下產生的館閣體為文人士大夫所痛惡。這種墨烏黑、字方整、筆光潤的楷書字體,往往被認為算不上是書法藝術。莘莘學子一待搏取功名,取得官職祿位,就將館閣體拋棄,開始追求自己所確認的書法藝術進行創作,於是能各適其從地寫出各自的書法風格。

其二是金石出土日益增多,文人士大夫的眼界不斷開闊,由於碑學的崛起,因而篆隸字體越來越受到世人所重,書法家紛紛學習漢碑。也正因為具備了上述兩個條件,促成了隸書藝術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百花齊放,使清代隸書藝術成就超越唐宋,成為繼漢隸後又一高峰。

金農

金農的漆書,以拙為妍,以重為巧,高古稚拙,使人肅然。

鄭簠

鄭簠的隸書參以草法及簡書筆意,古拙沉著,奇絕飛動。

伊秉綬

伊秉綬變化出新,在秀逸古媚中金石之氣溢於翰墨。

何紹基

何紹基集功力、學養、才氣於一身,其隸書有超神入化之妙。

趙之謙

趙之謙隸書以魏碑筆法入隸,既生動又古拙,盡得天真爛漫之趣。

清代人寫隸書可謂人才濟濟,其功力精深、取法高遠,直逼漢人,恢復了中絕近一千五百年的漢隸法度,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使當時的審美趣味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可謂百花爭妍,萬紫千紅。清代隸書的復興也改變了帖學壟斷書壇的局面,帖、碑並駕齊驅,不但如此,還有碑學壓倒帖學的趨勢。由此可見,隸書在清代的復興,實質改變了書法藝術的發展道路,成為碑帖互動的歷史轉折點。

節選自孫敏《說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田氏歐楷最全動態圖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