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隸書的起源及發展

隸書的起源及發展

隸書是中國書法藝術書寫形式中的一種字體,其起源於戰國,發展於秦而盛行於漢朝,東漢時進入全盛時期,是繼小篆之後又一通行的漢字書體。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結束了戰國時長期分裂的局面,隨著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對當時文字的異形進行了統一。

「分為七國……文字異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許慎《說文解字·敘》

李斯 《泰山刻石》

這個統一文字的過程是以秦當時的流行文字為基礎,凡與秦文字異形者,廢除不用。這種統一的文字就是小篆,事實上是從大篆的字體上發展而來,書寫更為規範,線條更為流暢,結構更為勻稱。這是李斯的功勞。但這種小篆主要流行於統治階層,而在民間還使用著另外一種書寫更便捷的文字,這就是隸書。隸書的名稱由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東漢末年,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就提出「隸書」這一稱謂。

「是時始造隸書,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

這段話雖然簡單,卻指明了隸書產生的時間、原因和使用對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關於「隸書」名稱的更早的文獻記載。

依照以往各種文獻的說法,隸書之所以稱為「隸」:一是因為該書體「起於官獄多事」,「施之於徒隸」;二是因為該書體的造作者程邈原為獄吏,又曾囚於獄;三是從「隸」字的本意做解釋。《說文解字》「隸」的意義為「著」,《後漢書》則訓為「屬」。《說文解字·敘》及段玉裁注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即隸書是「小篆的附著字體」。

隸書的起源,史書認為是程邈所創。從漢代以來流傳著「程邈造隸」之說,關於程邈在字體、書體發展史中的作用,《四體書勢》和《說文解字·敘》中都有記載。但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字體的產生與發展絕不是個人的行為,也不可能由個人來創造,更不是一個較短的時期能夠完成的。況且,我國的文字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創造發明並逐步發展起來的,而程邈僅是在隸書改革統一過程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者,其功勞可比李斯統一小篆,這樣認識才比較合適、合理。這從一九七五年末於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秦墓竹簡中的文字得到佐證。這些墨跡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前五十年,且筆畫已明顯地具有隸書的特徵,這也證明了隸書產生於程邈之前。

雲夢睡虎地秦簡

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由於隸書的出現,使古代文字有古今文之分。

「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許慎《說文解字·敘》

這裡的古文指的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即是從隸書開始,逐步演變出了草、行、楷諸體。從上面的陳述中不難看出,隸書應該是從大篆演變而來,而並非簡單地脫胎於小篆,因為秦統一文字之前已經有隸書的流行,儘管僅在民間,但隨著應用的日益廣泛,最終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可,在秦書八體、漢初六體和新莽六體中都有隸書,表明其不僅取得了正式的地位,而且成為秦漢兩朝最普遍使用的字體之一。

隸書按演變發展的過程可分為古隸和漢隸。戰國至漢初的隸書稱為古隸,因為先秦的木牘或竹簡上的隸書仍然帶有篆書的筆意,不過是形體正方、長方、扁方不拘,不像篆書筆畫粗細整齊劃一,結體勻圓平正。這些竹、木簡上的隸書字體,筆畫中明顯地帶有起伏和波勢,筆法也肥瘦不一,方圓筆並用,極富剛柔變化。

而漢隸則是在古隸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已經脫盡篆書的約束,筆畫由象形變為符號,漢字的基本筆畫已經形成。字形由長方、正方改為扁方,筆畫也更為方折,並有規律地增加了波磔的橫畫,書寫上也追求整齊美觀,使字形左舒右展,具有分張外拓之勢,如「八」字左右相背分布之姿,因此漢隸也可稱為「八分」,以區別於古隸。但古今對「八分」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近人胡小石對「八分」書作了精確的論述:「隸書既成,漸加波磔,以增華飾,則為八分。」

《曹全碑》

漢隸的特點是用筆的技巧更豐滿,方圓並用,藏露兼顧,提按頓挫,輕重徐疾,充分發揮筆毫柔軟的特有功能。其點畫俯仰呼應,出現了具有標誌性的隸書筆畫,即蠶頭雁尾,這更增添了字體的美感,並漸漸地寫法趨於定型。漢隸將隸書推向了歷史的高峰。這期間的隸書風格鮮明,異彩紛呈。被後世尊為隸書的正宗。古人評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按風格可分為兩大流派:一種是碑版,一種是摩崖。由於碑版和摩崖的地域有別,形制各異,書家不同,因而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面貌。

《禮器碑》

碑版位於儒教中心地山東曲阜的孔廟,由宮廷書家在製作平整的石碑上書丹,由高級刻工刻鐫而成,因而具有端莊典雅的「廟堂之氣」。摩崖刻石處在荒郊野外,多由民間刻工倚山就勢,在崖壁上刻鑿而成,因而具有樸拙率真的「山野之氣」。

《楊淮表記》

由於書寫追求規範並逐步程式化,東漢末期,漢隸已呈現出結構呆板、缺少變化、僅剩嚴謹的裝飾性等頹勢來。在漢末和三國時代,隸書即從高度成熟的頂峰每況愈下,取而代之的則為楷、行、草書體等漸趨成熟的魏晉書法。從魏晉到前清,由於隸書一直沒有擺脫「八分」書的影響,始終無法超越漢隸的極致,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熹平石經》

直到清朝後期,以包世臣,康有為為代表的抑帖揚碑派大興碑學之風,漢隸重新受到重視和研究,一些書法大家,在漢隸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出現了獨具特色的隸書風貌。成就突出的有鄧石如、金農、伊秉綬、何紹基、趙之謙等。

鄧石如隸書

概括講,隸書起源於戰國,孕育於秦國,形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復興於清代。要搞清這些問題,就必須對各個歷史朝代遺存的書法史料全面了解和認知。

節選自孫敏《說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隸書的逆襲
一年級必看!0 9在田字格中的規範寫法!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