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現在變成什麼樣了?
茶馬古道是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茶馬古道分川藏線、滇藏線兩路。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有關於茶馬古道的滄桑巨變,接下來一一為你解析:
1973年,國家啟動了第三條進藏通道的建設。繼川藏線和青藏線通車以後,一條從雲南通往西藏的滇藏線更加加強了中國對邊疆的控制,也讓大西南的連接變得更加緊密。
滇藏線要穿越橫斷山脈,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這一條通道上,有一段險峻至極的路,公路級別很低,無法在一般的地圖上找到,甚至連屬於自己的編號也沒有。但就是這段路,才能夠讓人真正體驗從橫斷山脈進入青藏高原的壯美和快樂。事實上,這條路也是連接滇藏之間最短的路徑。
但為什麼這裡居然在正式的地理資料中毫無存在感呢?
茶馬古道最險的一支
橫斷山脈的形成一直是中國人和中南半島各國人民津津樂道的話題。作為現代地理形成史上的一件大事,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在兩億年前的一次碰撞,讓原本夾在兩者之間的滄海快速抬升,形成了青藏高原。同時,板塊擠壓所溢出的物質也被堅實的歐亞板塊向西擠壓,形成了中國山脈中非常罕見的南北向奇觀。
橫斷山脈內部山高水急,幾乎沒有什麼平地,也就不適宜人類的大規模聚居。與其說這裡是適合人類發展文明的地方,倒不如說這裡是很典型的邊疆性地標,無論從哪一條河谷或者哪一座山脈縱向切割,兩邊的文明形態都有可能截然不同。中國版圖內能夠擁有橫斷山脈的絕大部分圖片,確實是國家歷史和實力的最真實寫照。
從四川曲折進至大理都還比較容易,從大理再向西穿越橫斷山脈就難了。
這樣的地理結構,在古代社會有可能成為流民和少數民族避難的場所。但在現代,則會成為阻礙這些地區和外界交流的巨大屏障。在中東部的丘陵地區常見的盤山公路在這裡甚至都指望不上,橫穿這些河流的時候人們都只能依靠棧道和溜索。僅僅是人通行在這些道路上也就算了,問題是物資的運輸也需要大量使用這些低效的交通工具,而其動力系統基本上也只是腳夫的體力。
用腳丫子走這條路,想像一下這個感受。
當中原開啟大唐盛世時,西藏的地方政權吐蕃開始崛起,版圖不斷擴大,也把邊疆推進到了和雲南的交界處。吐蕃王朝和當時控制雲南的南詔國由於唐朝的壓力而相互團結,試圖從商業貿易上找到更多的契合點。而雲南的特產茶葉,正好是身處高原、飲食油膩的藏民所需要的產品。能和南詔國進行茶葉貿易,也有助於吐蕃王朝擺脫對唐朝的依賴。
在唐朝因安史之亂而趨於衰落之前,吐魯番和南詔確實要抱團以求共同制衡大唐。
從雲南到西藏之間的貿易路線,就這樣在吐蕃政權的支持下開始開闢了。滇藏茶馬古道,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新中國全面鋪設的滇藏公路,其實基礎也就是這條路線。
另一條神奇的天路
腳夫、馬匹和氂牛,就這樣在雲南和西藏之間開啟了大規模的商業貿易。無論如何,這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一條重要通道,溝通了雲南、西藏和南亞的國家。如果把從成都出發的川藏線在林芝或者麗水轉接入滇藏線,甚至能讓四川的貨物到達印度。在當時,這樣跨度的南北物資調動還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然而即使是這條連接雲南和西藏的天路線,也絕不是萬能的。危險總是無處不在。
既是腳下地獄,也是眼中天堂。
不算公路的公路
雲南邊境小城丙中洛,原本是一個在地圖上都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地方。但由於扼守在從雲南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上,這座小城似乎是由滇到藏最短通道上繞不開的必經之地。
通路之前,察隅縣領導要繞極遠的路才能到達丙中洛。
這座小城位於橫斷山脈中鼎鼎大名的高黎貢山和橫斷山脈之間的峽谷深處,還是怒江沿岸的城鎮,地理位置其實相當重要。在馬幫走茶馬古道的時代,這裡就是馬幫休整配貨的要衝,有著溝通雲南和西藏之間孔道的重要地位。
背著一大包瓷器和茶葉,走在這條艱險的道路上,實屬不易。
然而那時候的馬幫基本只能通過這裡不成形的沿河谷小道通行進入西藏。上溯怒江到察瓦龍之後,馬隊還要翻越伯舒拉嶺,才能到達山那一頭的廣闊西藏。這樣一條簡陋的通道,可想而知通行情況非常差,也就嚴重限制了這條通道的人、物運輸能力。
感受一下,這裡的路完全就是靠走出來的。
從丙中洛至察瓦龍,距離不遠,路卻極其難修。
在公路通達此處之前,這裡的人們就過著桃花源一般與世隔絕的生活,對外界的變化幾乎沒有什麼感知。由於外界的影響在這裡微乎其微,外界各種轟轟烈烈的活動到了丙中洛基本就消停了下來。各種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在歐亞大陸各地都甚囂塵上,在丙中洛卻幾乎是不存在的。這裡的人們甚至可以以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可謂是世界都難得一見的文明奇觀了。
遙望幸福的一家人,但路最終還是要來的。
2000年,從丙中洛通往察瓦龍古道才開始被規劃為公路進行修建。根據規劃,這應該是丙察然公路的東端,屬於219國道的一部分。但是由於山勢太過險峻,最終也沒有能夠修成成規模的公路,在公路系統分級上甚至屬於等外公路。
又窄又繞,可以說是很沒有身份了。
這一段路的直線距離其實也不過50多公里,即使算上在蜿蜒的河谷中造成的繞路,也不過是70多公里。然而就是這一段在平原地區隨手就能修成的道路,居然花了整整9年才竣工,一直到2009年,這條路才徹底通車。
而從察瓦龍繼續上溯,翻越伯舒拉嶺之後,還要走190多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察隅縣城。這又是一段險途,車馬完全不能相通。在公路出現以前,察隅縣的領導要視察下屬的察瓦龍鄉,甚至需要繞道滇藏線和川藏線的其他通道,白白繞路數百公里。
這條從察瓦龍鄉到察隅縣城的道路修建更晚,從2008年才開始。不過有了修建丙中洛到察瓦龍的經驗,人們修起這條路來也更駕輕就熟一些,花了三年的時間,搶在2011年徹底完工。從那時候開始,客貨車終於可以在這條只有一根車道的道路上行駛了。
中國人等待這一刻,等了上千年。(來源:地球知識局)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