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泰斗送給女人的6句話,概括了一生的防病重點
開欄的話
生、老、病、死,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留下醫生的印跡,他們為你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幫你回歸健康的生活。
行醫幾十年,感悟萬萬千。走過漫漫從醫路,醫生最想道出的心聲是什麼?
10月起,《生命時報》新增「名家談醫」版,為全國有影響力、在各領域有突出成就的醫生搭建一個暢所欲言的平台,聽他們談醫德、醫術、醫患、醫改、醫風。
《生命時報》第1254期頭版刊發原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前任主任委員曹澤毅撰寫的《女性防癌從乾淨開始》,結合他幾十年的從醫經驗,談談女性最不該忽視的婦科問題。
撰文專家
曹澤毅,原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我是一名工作多年的婦產科大夫,經歷並見證了近幾十年,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的驚人成績,人口壽命的顯著延長。與此同時,婦產科相關疾病的發病規律和治療方法也發生了大變化。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這些年的臨床觀察和思考,希望對你的健康生活有所幫助。
結婚生育一拖再拖讓人著急
在我年輕時,大多數同學都是大學畢業後馬上結婚,結婚和生育年齡在二十三四歲左右。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時間往後推了很多,30多歲的「高齡媽媽」比比皆是,由此導致一些問題。
何時結婚生子是個人選擇,不歸醫生管,但我想從婦產科角度談談對它的理解。女性20歲前就發育完善了,生理上已為當媽媽做好了準備。
最佳懷孕年齡不應超過30歲,這時男女雙方都是人生中最健康的階段,精子、卵子也最有活力,孩子發生問題的幾率較小,先天條件較好。一旦過了30歲,女性自然懷孕幾率便開始下降,到了三十七八歲就明顯下降,40歲後只有少數、個別人能懷孕。
有時當我聽說一些年輕人三十四五歲結婚,還要再等兩年生孩子時,真為他們著急、擔憂。雖然近些年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技術飛速發展,但從醫學角度來看,這些方式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像自然孕育那麼好,產婦和孩子都面臨一定的風險。
從發育成熟到懷孕生子,是女性非常重要的階段,對未來生活和健康影響很大。年輕時,除了忙於學習和工作,也要打好家庭基礎,找個相愛的人,養個健康的孩子。25歲左右結婚,28歲前後生子,是最好的規劃和節奏。
研究早已證實,晚生育甚至不生育,和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腫瘤密切相關。可以說,很多婦科腫瘤就是從晚生育、不生育這裡萌芽的。
過好更年期,護航後半生
女性會經歷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和絕經期,且隨著女性人口壽命的延長,近一半生命可能要在更年期和絕經中度過,因此更年期管理顯得愈發重要。
女性到了50歲左右,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或停滯,身體會發生很多變化,比如皮膚鬆弛、個子變矮甚至彎腰駝背、性功能逐漸喪失等。
過去,多數婦女包括醫生在內,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人老了就該這樣,沒辦法干預也沒想過干預。
但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補充少量雌激素可以延緩女性衰老速度,讓她們在80歲時還能像50歲一樣生活。
很多人擔心補充雌激素會有副作用,比如長胖甚至導致腫瘤。綜合當前研究結果來看,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與不用雌激素的人相比,使用者的患癌風險沒有大的區別,總的來看是利多弊少,且只要人們稍微注意就可避免這個「弊」,比如用藥前先篩查是否有早期腫瘤。
然而,很多人的思想還沒轉變過來,一聽「激素」就敬而遠之,這是一個誤區。「激素」是簡稱,包括很多種,長期使用腎上腺激素(如可的松、強的松),使水和鈉在體內滯留,的確會「長胖」,但每日補充微量雌激素不會有這個問題,反而會緩解更年期不適、保護心腦血管、預防骨質疏鬆。
更年期後,女性陰道變薄、彈性降低,性生活中往往乾澀、疼痛,容易發生損傷,使性愛意願降低。於是,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性愛也沒了,這很正常。如果還有需求,甚至會被認為是「老不正經」。實際上,性生活對中老年人並非可有可無,它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研究發現:
適度性活動可提高免疫力;
保持性活動的老人平均壽命明顯高於沒有性的;
哪怕是患婦科腫瘤的病人,治療後恢復性活動的,生存率也明顯高於未恢復的。
因此,性活動沒有年齡限制,只要你有能力,就非常鼓勵。更年期女性適當補充雌激素,能減緩陰道變薄,維持其彈性,有助於保持健康的性生活。
補充雌激素的手段有很多,除了口服,還可以塗在皮膚上或陰道里,方便安全,價格也不貴,但中國老百姓接觸得太少了。在發達國家,超過20%的女性補充雌激素,我國還不到1%。
我們既要活得長,也要活得好。80歲時照樣到處活動,這才叫活;五六十歲就什麼都不能做了,還有什麼意思?為了人生後幾十年活得精彩,我呼籲女性科學應對更年期這道坎兒,主動了解雌激素補充療法。
多性伴侶帶來宮頸癌年輕化
接下來說說婦科惡性腫瘤。我剛做婦產科大夫時,宮頸癌患者一般都是60多歲,20幾年前變成50多歲,現在三四十歲的也很多,我見過最小的只有16歲。宮頸癌年輕化的趨勢,和性觀念開放有很大關係。
1984年,我在華西醫科大學當校長,那時大學生不許談戀愛,一旦被發現要受處罰,如果懷孕甚至會被開除。如今婚前性行為非常普遍,我並不過度反對,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對性太不嚴肅了。性行為越來越提前,且今天換一個,明天換一個。我不從道德層面來評論,只想提醒女孩們,多性伴最吃虧的是自己。
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的。HPV廣泛存在於皮膚上,在暴露、乾燥處不易存活,喜歡在溫度、濕度合適的陰部聚集。
但HPV本身沒有能力通過陰道侵及宮頸,都是在性生活過程中由男性生殖器帶進去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性生活,就不會得宮頸癌。但人們哪能沒有性生活呢?所以女孩要學會保護自己。
研究發現,二三十歲的女性中,80%~90%都會感染HPV。不過,只要免疫力正常,大多數人都能在一到兩年內自行清除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HPV分很多種類型,有的高危,有的低危,每個人帶的類型不一樣。年輕女性多性伴會使身體長期、反覆地感染不同類型的HPV,導致病毒清除能力下降。這就是宮頸癌年輕化的主要原因。
想要預防宮頸癌,應牢記幾點:
未發生性行為的女孩,主動接種宮頸癌疫苗;
從小養成每天清潔陰部的習慣,少穿緊身、不透氣的衣物,不給HPV創造藏身之處;
性生活前雙方都要用水清潔外陰部,絕大部分HPV能被洗掉,減少帶入宮頸的機會,事後也要洗一遍;
重要的是不能有太多性伴,越多越危險;
即使感染HPV也不必慌張,定期做宮頸刮片或陰道鏡檢查,只要宮頸細胞沒有發生改變,就不算病,身體早晚都會將病毒清除;
定期檢查,絕大部分宮頸病變都能早期發現,早期宮頸癌治癒率可達到100%。
遺憾的是,宮頸癌這個病因明確、早期發現和治療完全沒有問題的惡性腫瘤,還是有很多女性不了解、不重視。一些文化水平高、經濟條件好的女性,也常常到晚期才發現,讓醫生回天乏術。
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要轉變
當我還是一名年輕醫生時,我的老師告訴我: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都是高齡女性;大家記住一條診斷依據就行,絕經後陰道再出血,首先考慮子宮內膜癌。
然而,經過多年觀察,我發現子宮內膜癌比原來多了,且病人愈發年輕,沒絕經就患病的例子比比皆是。醫生對子宮內膜癌的認識必須改變。
子宮內膜癌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關係密切。如果一名女性同時存在上述三個問題,又不生孩子,患子宮內膜癌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原因在於,脂肪里的一種酶能將脂肪中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國人的腰圍越來越粗,慢性病呈井噴式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子宮內膜癌勢必增加。
另外,女性不結婚、結婚晚、不生育也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除了符合上述特徵的女性外,月經總是混亂的年輕女性,如果嘗試各種方法仍調整不好,也需警惕,建議做B超、核磁或宮腔鏡等檢查。
過去,一旦發現子宮內膜癌,一般會切除子宮,甚至把卵巢也切了,以防複發。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有很多治療方法。
若是早期子宮內膜癌,且患者比較年輕、沒有生育,我們傾向於保留子宮和卵巢。手術思路是:通過宮腔鏡把癌變局部切掉,子宮內注射孕激素黃體酮,缺損的子宮內膜慢慢就會修補上來。過去,黃體酮需口服補充,劑量大的話會使胃腸和肝臟受到影響,現在子宮內膜局部注射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癌變面積較大,侵犯深度不深,也可保留子宮,在子宮內注射幹細胞,促使術後新內膜生長。目前,很多接受該療法的患者已成功懷孕生子。
卵巢癌至今是個謎
在所有婦科腫瘤中,卵巢癌最讓人頭疼。直到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它的發病原因,癌變是在卵巢發生的,還是在輸卵管或腹膜,沒人能解釋清楚。另外,卵巢癌的篩查也很難。
我們上文說到,篩查宮頸癌可以做刮片或陰道鏡,篩查子宮內膜癌可以用宮腔鏡,都不會帶來創傷。但卵巢癌最確切的篩查只能在肚子上打孔做腹腔鏡,不是隨便就能做的。因此,卵巢癌發現晚、治療最困難、死亡率最高。
對於卵巢癌的早期發現,目前只有一些模稜兩可的建議:
如果女性最近兩三個月內頻繁腹痛、腹脹,找不到別的原因,應該去做婦科檢查,排除卵巢癌;
有卵巢癌、乳腺癌家族史者更要小心,研究發現誘髮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基因可能相同,名叫BRCA1或 BRCA2。
BRCA1更容易導致卵巢癌,BRCA2往往誘髮乳腺癌。如果等到肚子上有包塊,甚至腹水了再查,幾乎都是晚期了。
2013年,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基因測序得知自己是BRCA1突變基因攜帶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幾率較高,再加上家中有多人因乳腺癌身亡,於是她決定預防性地切除乳腺,再用自體脂肪把掏空的乳房填充起來。2015年,朱莉又預防性地切除了卵巢,當時她還不到40歲,口服雌激素替代。
其實,攜帶BRCA1或BRCA2並不一定患癌,只是可能性大。腫瘤還沒長出來,就做預防性切除,朱莉做的這個決定很不簡單。對於類似高危人群,生育後做預防性切除確實是個防患於未然、一勞永逸的辦法。
生個孩子,痛經可能就好了
如今,痛經的女性特別多,多數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特別嚴重者首先應考慮這一原因,然後才是子宮發育等問題。不過,子宮內膜異位症也是個病因不明的病。
在治療上,如果病情不是特別嚴重,子宮外沒有形成大包塊的話,可通過「假孕療法」控制,即模擬妊娠期間體內激素的狀態來治療。
原理是,子宮內膜依賴雌激素,跑到外面的子宮內膜沒有子宮裡的生長能力強,如果人為干預內分泌功能,使月經半年不來的話,「異位」的內膜就會萎縮、壞死,不能再生長。
等恢復月經後,子宮裡的內膜也會恢復,功能不受影響。若是病情嚴重,異位內膜侵犯卵巢、腸子、盆腔時,就要通過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了。
說到這裡也許你已經猜到,既然假孕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那麼真孕呢?答案是一樣可以。
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只要懷孕生產一次,就會自然治癒,所以必要時也可採用人工輔助受孕技術孕育。生育過的女性一般比較少得這個病。相反,不結婚、不懷孕的女性是高發人群。
我的健康心得
我今年85歲了,有時自己都不相信已經這麼大年紀,覺得也就五十多歲,每天還有很多事要做。作為一個醫生,我在這裡分享幾個自己的健康心得。
1.無論男女,清潔很重要
我希望孩子們從小就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愛清潔。
清潔對男孩女孩都很重要,每天洗一洗,保持內外衣物的乾淨整潔。
2.別等到老了才鍛煉身體
鍛煉身體要從年輕時開始,等到四五十歲才考慮就太晚了。青年時好好鍛煉身體,全身都會受益,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打個比方,青年時鍛煉就像往「健康銀行」里存錢,每鍛煉一次,就如同存了幾塊錢進去,等到老了才夠花。相反,青年時不愛惜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上的弱點慢慢就會暴露出來。
3.中年人要學會勞逸結合
中年人一定要學會愛護身體,即使再忙,也要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自己、親人和家庭。
因為工作永遠都做不完,為了二三十年後還具備工作的體能,就要學會循序漸進、勞逸結合。
近些年,好多人英年早逝,讓人覺得可惜。何必呢?多活些年,他們還能做出更多的成績。
4.保持開朗、陽光的心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持精神的開朗、心態的陽光,樂於助人,不要小氣、嫉妒,更不能有壞心眼去害人,負能量會降低你的免疫力。壓力越大越要想開。
有什麼事兒過不去呢?只要身體健康,掌握一定技能,還願意不斷學習,不管你現在從事的是普通崗位還是重要工作,都有很好的前景,要對自己有信心。
做好自己的同時,也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哪怕只是一個微笑。做好人,行好事,就會有個好心態,免疫功能自然就好,也會不得病、少得病。
本報記者李迪整理本期編輯:徐夢蓮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經常手麻的人:可能是這7種病在找你的「麻」煩
※長假在即,誰先鬆懈誰就輸了
TAG:生命時報 |